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0篇
测绘学   2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11篇
海洋学   18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199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62 毫秒
31.
从地质研究角度,分析了晋城矿区采煤扰动区三口地面煤层气井的抽采效果。结果表明,采动井布置需要综合考虑原位地质条件和采动后的矿井地质条件,煤层含气量较高、开放性采动裂隙发育、岩层移动相对较弱的地段有利于采动井的井筒稳定和持续高产。采动井抽采过程一般经历三个阶段,即采煤工作面未达井筒阶段、采煤工作面靠近井筒阶段和采煤工作面远离井筒阶段,各阶段抽采量、浓度均表现出不同的特征。采动井的井身结构是影响抽采效果的重要工程因素,二开井段套管不固井的方式可以有效保护井身结构的完整性,但井筒体系密闭性不好,受此影响导致抽采甲烷浓度偏低;三开井段采用裸眼完井方式能够有效提高抽采流量及甲烷浓度,但不利于井筒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32.
Fifty-seven days of moored current records are examined, focusing on the sequential passage of Typhoons Nesat and Nalgae separated by 5 days in the northwestern South China Sea. Both typhoons generated strong near-inertial waves(NIW) as detected by a moored array, with the near-inertial velocity to the right of the typhoon path significantly larger than to the left. The estimated vertical phase and group velocities of the NIW induced by Typhoon Nesat are 0.2 cm s-1 and 0.85 m h-1, respectively,corresponding to a vertical wavelength of 350 m. Both the vertical phase and group velocities of the NIW induced by Typhoon Nalgae are lower than those of Typhoon Nesat, with the corresponding vertical wavelength only one-half that of Nesat. The threshold values of induced near-inertial kinetic energy(NIKE) of 5 J m-3 reach water depths of 300 and 200 m for Typhoons Nesat and Nalgae, respectively, illustrating that the NIKE induced by Typhoon Nesat dissipated less with depth. Obvious blueshifts in the induced NIW frequencies are also detected. The frequency of NIW induced by Typhoon Nesat significantly increases at water depths of 100–150 m because of Doppler shifting, but decreases significantly at water depths of 100–150 m for Nalgae because of the greater influence of the background vorticity during the passage of Typhoon Nalgae.  相似文献   
33.
黄河流域(济阳段)地热资源丰富,阐明地热田的成因机制对区域地热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黄河流域(济阳段)齐广断裂以南灰岩热储为研究对象,进行水化学分析和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地热水水化学类型主要为SO4·Cl-Ca·Na型、SO4-Ca·Na型、HCO3·SO4-Ca·Mg型、SO4-Ca型,地热水总体上受大气降水的入渗补给,地热水补给区高程范围为497.81~2117.97m,地热水属于亚现代与近期补给的混合水和现代水。  相似文献   
34.
混合过程是海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形式, 对气候变化、物质分布等起到了重要作用。地震海洋学是近十多年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 被广泛应用到物理海洋学问题的研究中, 具有高空间分辨率的突出优点。文章利用反射地震资料, 通过斜率谱方法, 分别获得了吕宋海峡以东黑潮区湍流段与内波段的耗散率及扩散率。结果显示, 在剖面深度200~800m的平均耗散率为10 -7.0W·kg -1, 平均扩散率为10 -3.3m 2·s -1, 比大洋统计均值10 -5.0m 2·s -1高约1~2个量级, 与前人在吕宋海峡的观测结果相一致。湍流段和内波段的扩散率空间分布差异较大: 湍流段扩散率高值区对应强流区域, 推测这里是中尺度涡边缘, 其次中尺度不稳定过程引起扰动增强, 进而引起湍流混合的加强; 内波段扩散率高值区出现在吕宋岛弧附近, 推测是内波遇到岛弧地形发生破碎, 进而引起强的内波混合。  相似文献   
35.
VSHMS型矿床是近年来研究块状硫化物矿床的新动向,埃塞俄比亚北部阿迪戴斯塔矿床为一个铜锌异体共生、伴生银的大型VSHMS型铜锌多金属矿床,通过对该矿床的区域地质背景、矿区地质、矿床地质特征的研究,指出铜锌矿床赋矿地层为新元古代特沙里特浅变质火山-沉积岩群,矿带具有"双色蚀变带"特征,并与典型VSHMS型矿床对比,初步探讨该矿床的成因类型及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36.
37.
南海是西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 由于受季风影响显著以及北部海域的黑潮入侵, 其动力环境复杂多变, 次中尺度过程丰富, 且在空间上和时间上存在多变性。文章基于高分辨率数值模式的结果, 通过对次中尺度动力参数的分析, 对比讨论了南海北部、中部、西部和南部海域4个典型子区域上层海洋次中尺度过程的空间差异、季节变化、影响深度、影响因素等问题。研究发现各区域季节性变化特征和机制有所不同: 北部海域受冬季风和黑潮入侵影响, 冬季次中尺度的混合层不稳定较强; 中部海域同样表现为“冬强夏弱”; 西部海域受夏季风影响显著, 夏季次中尺度过程更为活跃; 而南部海域主要受岛屿地形影响较大, 容易产生地形尾涡, 季节性特征不明显。统计分析表明, 次中尺度过程往往表现出强正相对涡度与高应变特征, 在表层更容易出现负位涡, 流体稳定性较差。此外, 文章从能量学角度对次中尺度过程的主要能量来源、控制因素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8.
雅鲁藏布江径流水文规律及水体同位素组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高志友  王小丹  尹观 《地理学报》2007,62(9):1002-1007
由雅鲁藏布江各站径流量数据和水体的同位素数据,分析了径流的时空分布特点以及大气降水的同位素效应。该区干流流域年平均径流量分布呈从下游到上游逐渐减少的趋势, 且地表径流的年内分配主要集中在夏、秋两季(6-10 月)。流域内大部分雨水和河水样品的同位素组成均落在全球大气降水线δD = 8δ18O +10 的右上方,显示出强烈蒸发的特征。水体同 位素组成区域大陆性效应和高度效应明显,这种分布特征与来自孟加拉湾、怒江方向降水云汽的运移以及青藏高原的地形、气候条件有关。  相似文献   
39.
分析了地理信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定位,并提出了地理平台的概念及其在智慧城市中的价值:空间信息资源共享、泛在信息支撑和协同管理。空间信息资源共享价值在于空间数据的共享及云计算资源转化为云GIS资源的共享;泛在信息支撑价值在于支撑物联网实时数据接入,提供实时空间分析能力并以地图、短信、E-mail等多形式输出;协同管理价值体现在人人都能使用地理平台,平台本身的易用性和方便地将各种异构信息空间化的能力是其核心。构建集成、融合、开放、协同的智慧城市地理空间框架是地理平台诸多价值的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40.
地表沉降是全球性的地质灾害之一,地表的迅速沉降会导致地表塌陷,从而破坏地下管道及地表建筑,最后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人员伤亡。我国地下工程及地表建筑扩建规模较大,这种地质灾害问题尤为突出。目前,监测地表形变的方法有很多,如水准测量、GPS、InSAR技术等。但通常情况下这些技术只能对地表的高程变化进行定量分析,而无法寻找灾害发生的诱因,缺少对地表沉降时空特征的定性分析。本文以广东普宁地区为例,将InSAR技术与该地区的水文地质特征相结合,从而实现对地表沉降监测从数据采集、处理到成因分析的整个流程的把控。InSAR技术可以验证地质特征的合理性,而地质特征又可以对监测范围及监测周期进行更科学的指导。本文通过这种分析方法,既调查出普宁城区的沉降区域,又对其背后成因进行了系统性的分析,为后续的防治措施及国土空间规划提供了更科学的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