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67篇
  免费   2225篇
  国内免费   3144篇
测绘学   999篇
大气科学   2714篇
地球物理   2665篇
地质学   5952篇
海洋学   1357篇
天文学   423篇
综合类   1116篇
自然地理   1310篇
  2024年   39篇
  2023年   205篇
  2022年   585篇
  2021年   655篇
  2020年   536篇
  2019年   606篇
  2018年   649篇
  2017年   662篇
  2016年   697篇
  2015年   634篇
  2014年   741篇
  2013年   763篇
  2012年   655篇
  2011年   699篇
  2010年   701篇
  2009年   658篇
  2008年   623篇
  2007年   566篇
  2006年   535篇
  2005年   455篇
  2004年   304篇
  2003年   323篇
  2002年   334篇
  2001年   281篇
  2000年   348篇
  1999年   450篇
  1998年   398篇
  1997年   411篇
  1996年   373篇
  1995年   312篇
  1994年   278篇
  1993年   202篇
  1992年   182篇
  1991年   131篇
  1990年   97篇
  1989年   97篇
  1988年   88篇
  1987年   60篇
  1986年   45篇
  1985年   34篇
  1984年   22篇
  1983年   24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14篇
  1980年   17篇
  1979年   12篇
  1978年   5篇
  1977年   4篇
  1958年   12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34 毫秒
991.
唐古拉山温泉以东约80km的冬曲一带产出丰富的侏罗纪非海相双壳类化石,中侏罗统雀莫错组顶部的紫红色细粒岩屑砂岩产Qiyangia,Yunnanopharus,Unio 3属3种,其中有新种Yunnanopharus substratus.这一动物群与过去在本区发现的中侏罗统“Cuneopsis”-Eolamprotula-Protomya动物群面貌明显不同,过去一直认为Yunnanopharus是晚三叠世的属,而Qiyangia则主要产于下侏罗统,根据地层层序及上、下层位产出的海相双壳类和腕足类化石时代分析,冬曲剖面的Qiyangia-Yunnanopharus动物群时代无疑为中侏罗世巴通期,扎窝茸组产非海相双壳类“Cuneopsis”,Yunnanopharus,Plicatunio,Nipponaia(Eonipponaia),Cyotrigonioides,Danlengicon-cha,Nakamuranaia等7属9种,其中包括新种Yunnanoconcha(?)ovalis,Danlengiconha tanggu-laensis,Cyotrigonioides(?)ellipticus和Nipponaia(Eonipponaia)?bifurcata,基于下伏海相地层中双壳类和腕足类化石的佐证,它们的时代最有可能是在晚侏罗世基末里期至早白垩世期间,据化石围岩的粒度分析以及埋藏学研究表明,这些类三角蚌类主要生活于水体安静、有机质含量丰富的淤泥质基底,繁盛于近海三角洲平原上的湖沼环境,同时,由于海退初期尚有可能受到海水短暂侵漫的影响,造成它们生存环境的咸化  相似文献   
992.
内蒙造山带南部古板块构造演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陈琦  邹新民 《地质论评》1993,39(6):478-483
对内蒙造山带南部构造岩石组合、构造序列和部分岩石的同位素年龄研究表明,华北板块北缘在中元古代由大陆裂谷发展成被动陆缘,晚元古代开始转为活动陆缘,延续至早古生代转为俯冲-左旋走滑。随着温都尔庙蛇绿岩的定位和俯冲带北移、贺根山蛇绿岩的定位,内蒙造山带南部分别经历了两次均衡抬升-裂陷。海西末期华北-西伯利亚两大板块已缝合,进入超碰撞阶段,区内花岗岩大量侵位并形成了一系列推覆构造。  相似文献   
993.
Ultramafic rocks of Tibet and Xinjiang are the products of partial melting of the upper mantle. The evolution of their mineral composition is marked by two parallel evolutionary series: one is the progressive increase of the 100 Mg/(Mg+Fe~(2+) ratio of silicate minerals in order of lherzolite→harzburgite→dunite, i.e. the increase in magnesium; the other is the increase of the 100 Cr/(Cr+Al) ratio of accessory chrome spinel in the same order, i. e. the increase in Chromium. The above-mentioned evolutionary trends are contrary to that of magmatic differentiation. The evolution of fabrics of ultramafic rocks is characterized by progressive variation in order of protogranular texture→melted residual texture, symplectic texture and clastophyritic texture→equigranular mosaic texture and tabular mosaic texture. Experiments of partial melting of lherzolite have convincingly shown that the evolution of Alpine ultramafic rocks resulted from the partial melting of pyrolite. Various subtypes of them represent different degrees of partial melting. The vertical zoning marked by more basic rocks in the upper part and more acid rocks in the lower actually belongs to the fusion zoning of pyrolite.  相似文献   
994.
武夷山古环境的变迁与土壤发育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君月  周性敦 《福建地质》1993,12(3):228-231
在综合研究了武夷山主峰黄岗山的地质、地貌、植被、气候及第四纪孢粉分析资料后认为,黄岗山在晚第三纪至第四纪的数百万年间,曾经历了至少三次断块抬升运动,每次抬升幅度300—400m,总上升量可达千米之巨。黄岗山的土壤之所以在若干重要分类指标上产生变异,其原因很可能是古环境遗留的特征仍居主导地位,近代成土作用只不过是在原来脱硅富铝化基础上的附加成土过程。  相似文献   
995.
福建省古生代至中生代大地构造演化的格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边效曾  褚志贤 《福建地质》1993,12(4):280-291
松溪—长汀断裂带和福州—永定断裂带是控制福建古生代及以后大地构造演化的两条北东东向的断裂带。地质地球化学资料表明,前者是加里东期的地体碰撞带,沿线分布了构造混杂岩、变质超基性岩体、具有角闪岩相和中压矿物的变质岩以及同碰撞型花岗岩体,以后又发育为A型俯冲带;后者是发育于加里东构造层之上的海西期张裂带,在形成海西期的福州—永定海峡的同时,产生了石炭纪海底双模式火山岩及层控铁矿,印支期的碰撞活动使海峡封闭并发育A型俯冲作用。由此,北东东向的松溪—长汀断裂带和福州—永定断裂带可以将福建划分为三个古生代的构造地层地体:闽北地体、闽中地体和闽东南地体。通过对福建省古生代地体构造分析、古地磁测量及古地理重建,展现在我们眼前是:华南(其中包括福建)在古生代中期从冈瓦纳大陆分离出来后,横渡特提斯海,在古生代末至中生代初到达劳亚大陆,与中朝板块碰撞引起了福建地体间强烈的造山运动。  相似文献   
996.
周治国 《湖南地质》1993,12(1):47-50
娄底地区环境地质灾害较严重。主要有地震、地裂、塌陷、滑坡、水土流失和水污染等。这些灾害的形成除受天然状态下的第一地质环境影响外,主要与第二环境即开矿、建厂、修路及兴修水和等人类活动有关。针对各类灾害及其危害性,提出了防治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997.
利用压力资料预测油(气)水界面方法的修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文  王允诚 《矿物岩石》1993,13(4):100-104
文章在充分研究了原有压力法计算油(气)水界面海拔公式中存在的缺陷后,指出应引入含水饱和度参数对公式进行修正。修正后的公式所计算的油(气)水界面海拔值与实际值更接近,而且还能得出不同的含水饱和度界面海拔值。这由两个实际气藏的应用得到验证。  相似文献   
998.
本文以反演介质参数为例,讨论了模型的建立、反问题数值计算中实际参数采集及其对成果的影响,有关数值法的适用性、唯一性。  相似文献   
999.
祁连山蛇绿岩型超镁铁岩铬铁矿床成矿的主要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祁连山造山带目前已发现不同规模的超镁铁岩体(群)1000余个,产有铬铁矿床(点)和矿化点80余处,这些岩体及其矿产主要产在北祁连优地斜增生地体边部的海沟带中,少数产在祁连中间地块的边部。岩体成因类型为蛇绿岩组合中的超镁铁质单元,铬铁矿的富集部位是地幔橄榄岩和堆积杂岩带底部的纯橄榄岩。岩石多为铝过饱和系列,岩体的平均化学成分接近于斜辉橄榄岩;Cr203的平均含量大于0.40%,Al203的平均含量近于或者大于1%。铬尖晶石的化学参数特征反映出低铁富镁的介质对形成富铬尖晶石是有利的。富铬岩体中Cr、Co、Ti、V的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1000.
以往整治滑坡,较多地使用大口径挖孔桩或钻孔灌注抗滑桩,周期长、成本高。川地208队在治理重庆制药五厂已处于危急态势的滑坡中,采用“天平式”控制、勘治结合、快速抢险,用三排小径密抗桩(300mm口径)整治,取得明显成效。实践表明:浅层滑坡采用较小口径的密抗桩,并辅以排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