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09篇
  免费   1413篇
  国内免费   2111篇
测绘学   877篇
大气科学   993篇
地球物理   1175篇
地质学   4726篇
海洋学   867篇
天文学   215篇
综合类   615篇
自然地理   865篇
  2024年   51篇
  2023年   135篇
  2022年   346篇
  2021年   427篇
  2020年   327篇
  2019年   359篇
  2018年   402篇
  2017年   353篇
  2016年   381篇
  2015年   384篇
  2014年   406篇
  2013年   455篇
  2012年   488篇
  2011年   482篇
  2010年   488篇
  2009年   466篇
  2008年   462篇
  2007年   480篇
  2006年   405篇
  2005年   403篇
  2004年   310篇
  2003年   283篇
  2002年   340篇
  2001年   320篇
  2000年   280篇
  1999年   217篇
  1998年   101篇
  1997年   118篇
  1996年   113篇
  1995年   88篇
  1994年   68篇
  1993年   77篇
  1992年   67篇
  1991年   36篇
  1990年   45篇
  1989年   32篇
  1988年   24篇
  1987年   20篇
  1986年   21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14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3篇
  1958年   2篇
  1954年   2篇
  194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31.
2000—2020年中国人口分布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第五、六、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本文分析了2000—2020年中国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集散态势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人口分布依然保持东密西疏的基本格局,胡焕庸线两侧的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决定了这一格局的长期稳定性;人口空间集中化趋势在21世纪初的10年内主要发生在东南半壁,但在2010—2020年间成为各区域的共同特征。省会城市的人口集聚能力持续增强,2010—2020年的优势更加凸显,但这种行政力量主导的首位度提升效应将随着全省发展阶段的演进而逐渐弱化。人口变动的区域分化明显:沿海城市群的空间连绵化逐渐形成了强吸引力、高承载力的沿海人口增长带,东北地区几乎转向全面的人口收缩,中部各省依托省会展开的人口竞争依然激烈,川渝黔地区普遍实现了人口的止降回增,西北地区则面临人口收缩风险。此外,区域人口增长的驱动因素逐渐从经济要素主导转为经济要素和舒适性要素并重,各地区舒适性的差异可能将成为影响未来人口空间格局变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32.
江颂  彭建  董建权  程雪雁  丹宇卓 《地理学报》2022,77(9):2249-2265
明晰城市热岛(UHI)效应相关概念内涵、厘清其定量刻画方法是有效开展UHI效应研究的重要基础。全球城市化进程使UHI效应越发普遍,相关研究数量迅速增长并出现了UHI效应的多样认知,尤其对具有空间异质性表征优势的地表城市热岛(SUHI)效应开发了多样的定量刻画方法,但目前尚缺乏对其定量刻画方法的系统梳理。因此,本文对城市热岛、城市热岛效应、地表温度和城市热环境等易混淆概念进行了辨析,总结了各类UHI典型空间位置和尺度范围。在SUHI效应定量刻画中,将SUHI范围识别方法归结为城乡温度阈值、温度等级阈值、高斯拟合参数、温度衰减突变四大类,指出当前SUHI范围识别研究侧重于对SUHI影响规模的认知。研究同时对各类范围识别方法所对应的SUHI强度表征指标进行了梳理,认为理解指标本质内涵是掌握指标间潜在差异的前提。未来研究应整合多维度数据以突破单一SUHI监测途径,发展大尺度SUHI定量刻画方法以拓展定量研究的广度,认知连通化SUHI空间形态以挖掘范围识别研究的深度。  相似文献   
933.
基于长期不透水面和MODIS地表温度数据,分析2000—2015年中国城市群扩张及热岛效应时空演变,进而综合采用冗余分析(RDA)、线性回归分析和变异分配分析(VPA)等方法,揭示城市群城市热岛效应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城市群内建成区面积快速扩张,不透水面比例从2000年2.08%增长到2015年5.33%,且主要集中于珠江三角洲等沿海城市群;2000—2015年,夏季热岛分布较广,且白天强度高于夜晚。东部以及大部分北部城市群如哈长城市群等,降温强度较大,但其夜晚热岛效应在不同程度增强。冬季夜晚比白天热岛分布广、强度高,北方、西北、东部等地区夜晚热岛效应也在增强;自然环境因素显著影响城市群热岛强度,降水对夏季夜晚热岛强度起显著负贡献(22%),纬度越高,冬季夜晚热岛强度也越高。人为因素显著影响夜晚热岛分布和城市群内热岛强度的平衡,城市植被覆盖显著减少夜晚城市群内热岛分布,灯光强度对夏季夜晚热岛强度起显著负贡献(24%),对热岛比例起显著正贡献(27%),人口密度对夏季夜晚热岛强度起显著负贡献(31%);自然环境因素对热岛强度的贡献占主导,而人为干扰因素对热岛比例的贡献占主导。  相似文献   
934.
刘海洋  付雨鑫  殷铭徽 《地理科学》2022,42(6):1005-1014
运用ArcGIS软件及空间分析等方法,研究了东北地区234座唐朝渤海国古城遗址分布特征,探讨了古城遗址空间格局与自然条件的关系。通过对234座古城址进行分析,发现唐朝渤海国古城址主要集中在4个集聚区,即图们江?鸭绿江流域集聚区(A)、牡丹江流域集聚区(B)、松花江?辽河流域集聚区(C)、穆棱河流域集聚区(D)。其中图们江?鸭绿江流域集聚区是最主要的遗址分布区,位于研究区的南部,占遗址总量的47.43%。研究区渤海国古代城址呈北疏南密的分布特征,形成明显的“空间组群”格局。在当时的气候环境之下,水热条件等自然因素成为影响城址的主要因素,而政治、经济、军事和交通区位等人文因素则对古城遗址的数量和分布起重要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935.
以甘肃省为例,在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 (GEE)平台实现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和2020年土地变化监测的基础上,利用贝叶斯层次时空模型(BHM)分析土地利用程度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 研究期间内甘肃省土地利用程度呈增长趋势,其中1995―2000年和2010―2015年增长速度较明显;② 土地利用程度空间格局“东高西低”,热点区域主要分布在陇中、陇东和陇南地区;③ 土地利用程度局部变化呈现明显区域差异,整体表现为“东弱西强”,局部变化热点区域主要分布在河西地区;④ 影响土地利用程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是经济规模和产业结构,其中经济因素影响程度最高。  相似文献   
936.
937.
乌兰察布市气象资料应用处理与共享系统,以该市已经建成的自动气象站实时监测数据为信息资源,充分利用信息网络通讯技术和数据库存储与查询、分析、统计技术,实现全市气象部门自动气象站资料的整合与管理。通过气象资料应用处理与共享平台的建设,实现了气象资料在全市气象部门内的高效共享,并提高了气象资料在业务领域和服务领域的使用率和共享率。  相似文献   
938.
针对空间信息平台用户对空间数据的上传、下载、发布和在线编辑的需求,设计实现了基于ArcGIS Server要素服务和Flex的具有地图数据在线编辑功能的Web GIS系统。本系统应用RIA技术,实现了空间与属性数据的在线编辑,符号在线编辑和用户数据管理等,用户体验上也得到很大提升。通过工程化的设计实现,能够满足"平台"跨部门多应用主体的实际需求。  相似文献   
939.
测绘专业英语既是一门语言课,同时又具有明显的专业课特征,这决定课程在测绘人才培养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测绘专业英语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毕业后能否较好地利用英语开展测绘领域的相关工作。为此,结合测绘工程本科专业的特点及学生实际,在教学中针对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940.
针对当前水行政执法管理的需求及系统现状,以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恪守"高内聚、紧耦合"的设计原则,采用组件化、参数化、模式化、集成化等先进构造思想,充分利用Silverlight、WebGIS、工作流、数据库、规则库、物联网、GPS等技术,采用成熟的组件和模块,构建灵活、健壮、高效、稳定的水行政移动执法系统,为提升水行政执法效率和质量提供了有力的技术和平台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