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40篇
  免费   676篇
  国内免费   886篇
测绘学   380篇
大气科学   708篇
地球物理   999篇
地质学   2333篇
海洋学   564篇
天文学   707篇
综合类   190篇
自然地理   521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64篇
  2022年   156篇
  2021年   202篇
  2020年   190篇
  2019年   242篇
  2018年   208篇
  2017年   217篇
  2016年   225篇
  2015年   223篇
  2014年   222篇
  2013年   326篇
  2012年   287篇
  2011年   279篇
  2010年   294篇
  2009年   299篇
  2008年   292篇
  2007年   246篇
  2006年   242篇
  2005年   220篇
  2004年   222篇
  2003年   186篇
  2002年   273篇
  2001年   223篇
  2000年   161篇
  1999年   90篇
  1998年   58篇
  1997年   54篇
  1996年   42篇
  1995年   47篇
  1994年   49篇
  1993年   31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31篇
  1990年   30篇
  1989年   20篇
  1987年   16篇
  1986年   20篇
  1985年   28篇
  1984年   35篇
  1983年   25篇
  1982年   19篇
  1981年   22篇
  1980年   14篇
  1978年   20篇
  1976年   20篇
  1975年   17篇
  1974年   26篇
  1972年   21篇
  1971年   16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慕士塔格峰洋布拉克冰川消融的观测分析   总被引:6,自引:11,他引:6  
2001年7月4日至8月8日,在慕士塔格峰西侧的洋布拉克冰川海拔4600~4460m区间的冰舌段,进行了短期的冰面消融观测.慕士塔格峰冰川区暖期短,冰面强消融时期比较集中.观测期间,冰面纯消融厚度为640~1260mm水层,日平均消融厚度达26~39.6mm,推算冰舌区年消融量不低于1700~2000mm,比青藏高原内部的冰川消融强烈的多.7月21-22日出现最大消融值,在海拔4460m和4600m,日消融量分别为144.5mm和59.5mm.冰面消融随海拔上升而减小,日平均消融梯度:在裸露冰区为0.40~0.55mm·10m-1;在表碛覆盖区为0.21~3.53mm·10m-1,变幅较裸露冰区大.按裸露冰区的消融梯度计算出海拔4800m处的日平均消融量,和过去的研究资料比较,2001年冰面日平均消融量较1987年和1960年的消融量大,反映出慕士塔格峰区影响冰川消融的气候与全球气候变暖的特点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22.
柴达木盆地三湖地区第四系生物气的形成途径与运聚方式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柴达木盆地三湖(台吉乃尔湖、涩聂湖、达布逊湖)地区第四系生物气区是我国最大的生物气区。笔者系统采集了该气区21个天然气样品,测量了其组分和碳同位素组成,重点探讨了生物气形成途径和运聚方式。生物气δ~(13)C_1和δ~(13)C_(CO_2)均随深度增大而变重,显示了CO_2还原途径成气的特征。生物气δ~(13)C_1、δ~(13)C_(CO_2)和δD分布与CO_2还原方式形成的生物气的相应同位素值分布范围接近。在有关成因图解中这些数据主要位于CO_2还原途径成气范围内。生物气CO_2和CH_4之间的碳同位素分馏系数α_c>1.055,具有CO_2还原途径成气的特征。柴达木盆地第四纪干旱的古气候、较低的古温度、较高的沉积速率和水体中较高的硫酸盐含量使得甲烷菌的大量繁殖只能在较大的深度范围内才能实现,从而,有利于CO_2还原途径成气作用进行。涩北一号、涩北二号气田生物气δ~(13)C_1组成分布可能表明,生物气形成以后沿疏导层水平运移进入气藏,基本不存在垂向运移。该项研究对于进一步深入探讨生物气成因、形成条件,确定生物气模拟实验方式与条件,计算生物气资源量,建立成藏模式和选择天然气有利勘探区块均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3.
喜马拉雅造山带中段定结地区拆离断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定结地区位于喜马拉雅造山带中段,发育大量的低角度伸展拆离断层,这些拆离断层中部分构成了藏南拆离系的主体。它们基本上垂直于造山带走向伸展,各拆离断层特征显著,普遍发育糜棱岩,糜棱岩类型复杂,主要有硅质糜棱岩、长英质糜棱岩、花岗质糜棱岩。在研究区的北部,拆离断层呈环状产出,构成变质核杂岩三层结构中的中间层,规模一般较大;同时拆离断层使变质核杂岩体盖层中的部分地层拆离减薄;在研究区南部拆离断层呈线状延伸很远,总体上平行造山带延伸,构成了藏南拆离系重要组成部分。部分拆离断层同韧性剪切带平行产出,形成拆离剪切的脆韧性体系。  相似文献   
124.
吐哈盆地中央构造带正反转演化特征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吐哈盆地中央构造带由火焰山构造和七克台构造组成。中央构造带形成于三叠纪晚期至侏罗纪早期,表现为伸展构造特征,生长断层上盘地层厚度明显大于下盘,并于断层上盘所在的台北凹陷形成沉降中心。晚侏罗世,由于拉萨陆块与欧亚大陆的碰撞作用导致吐哈盆地由伸展盆地转变为挤压盆地,中央构造带也于此时发生构造反转,由早期的伸展正断层转变为挤压逆断层。发生于55Ma的喜山构造事件对天山地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影响时间略有滞后,大致发生在晚渐新世至早中新世,中央构造带即在此次构造事件中强烈变形,逆冲出露于地表。  相似文献   
125.
数字地籍测绘是目前土地管理部门的首选方案,需要制定街坊划分、界址线设定、工作底图与采集草图一体化作业、数据文件管理、街坊线、图斑的绘制等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26.
基于图像特征的烟叶分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讨论了基于图像特征的烤烟烟叶分级系统的建模及其实现,给出了烟叶分级模型的数学描述,探讨了模型库的优化和特征隶属度及烟叶模式的可信度的计算问题,并通过试验分析了FTGS系统的性能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7.
降水云中液水含量的空基遥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锦丽  吕达仁  张凌  段树 《遥感学报》2003,7(3):227-232
在建立不同降水云垂直结构模式的基础上,利用矢量微波辐射传扬模式进行空基云雨遥感的数值试验。结果表明:星载微波辐射计6.9GHz通道对降水云的冰层很不敏感,而对降水云校总液水含量(LWC)非常敏感;辐射亮温(Tb)随LWC呈单调变化关系;进一步考查这个频率下b的两个极化分量差△Tb(=Tbv—Tbh)和LWC的关系发现,不同云结构(对流云和层状云)对△Tb-LWC关系影响较小。研究分析表明,6.9GHz的v,h两个通道有可能用于遥感降水云的液水总量。  相似文献   
128.
基于虚拟监控技术的机器人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一种虚拟现实技术(VR)与智能机器人监控技术协同作业的机器人系统,该系统使用虚拟现实技术建造具有良好交互性的人机界面,并且结合智能机器人监控技术,实现了虚拟监控操作。通过机器人系统,将虚拟操作结果作为一个整体对象投射到工作现场,完成了实际作业,并以水下机器人检查钻井平台水下部分的焊缝工作为背景,说明了本系统各种功能的实现过程。  相似文献   
129.
基于网络的机器人跨平台远程实时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了一种基于网络的多层次结构的跨平台远程实时控制框架,它由智能与人机交互层、运动规划层、运动控制层和伺服控制层构成,并基于该框架完成了一套单机器人远程实时控制系统,进行了远程视觉控制试验。试验表明,该控制系统运行稳定,实时性强。  相似文献   
130.
A 12-station temporary microearthquake network was established by the Geological Survey of India for aftershock monitoring of the January 26th, 2001 Bhuj earthquake (M w 7.6) in the Kutch district of Gujarat state, western India. The epicentres of the aftershocks show two major trends: one in the NE direction and the other in the NW direction. Fault-plane solutions of the best-located and selected cluster of events that occurred along the NE trend, at a depth of 15–38 km, show reverse faulting with a large left-lateral strike-slip motion, which are comparable with the main-shock solution. The NW trending upper crustal aftershocks at depth <10 km, on the other hand, show reverse faulting with right-lateral strike-slip motion, and the mid crustal and lower crustal aftershocks, at a depth of 15–38 km, show pure reverse faulting as well as reverse faulting with right-lateral and left-lateral strike-slip motions; these solutions are not comparable with the main-shock solution. It is inferred that the intersection of two faults has been the source area for stress concentration to generate the main shock and the aftershock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