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1篇
  免费   228篇
  国内免费   299篇
测绘学   132篇
大气科学   248篇
地球物理   137篇
地质学   630篇
海洋学   92篇
天文学   10篇
综合类   95篇
自然地理   154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48篇
  2018年   38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69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57篇
  2011年   69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63篇
  2008年   64篇
  2007年   81篇
  2006年   76篇
  2005年   59篇
  2004年   60篇
  2003年   50篇
  2002年   45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39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4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5年   1篇
  1966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91.
陕西柞—山地区冷(水沟)—池(沟)—色(河铺)金钼铜矿带地处陕西柞—山地区南部,位于小茅岭—陡岭元古宙岛链状隆起带中段,中、南秦岭接合部。该带东西长35.7 km,南北宽7.6 km,已在其中发现多处与燕山期中酸性岩浆活动有关的金钼铜矿床。对带内的冷水沟金铜矿床、池沟金钼铜矿床、色河铺铜矿等主要矿床的地质、矿体、蚀变、矿化规律进行了总结,发现矿化受主斑岩体控制,总体上,往往从斑岩体向围岩,出现内钼、外铜、远金的多金属矿化空间分带性,构成了斑岩型-矽卡岩型-隐爆角砾岩型-构造蚀变岩型金钼铜成矿系列。冷-池-色金钼铜矿带的发现,为中、南秦岭寻找斑岩型钼铜矿床提供了直接证据,拓宽了柞(水)—山(阳)地区的找矿思路和找矿空间。  相似文献   
992.
河南省石寨沟金矿床位于华北克拉通南缘华熊地块崤山地体内,矿区出露地层为中元古界熊耳群马家河组和许山组的中基性-中酸性火山岩,侵入岩为中酸性岩体,断裂破碎带控制着矿体的产出。矿石以块状、浸染状和角砾状构造为主,属蚀变岩型。围岩蚀变包括硅化、绢云母化、黄铁绢英岩化、碳酸盐化和绿泥石化。成矿过程初步划分为石英-黄铁矿阶段、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和石英-碳酸盐阶段,金主要沉淀于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发育富液两相包裹体、富气两相包裹体和含CO2三相包裹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峰值介于260-320℃,盐度介于2.0%-9.0%NaCl eqv;石英-碳酸盐阶段仅发育富液两相包裹体,均一温度峰值介于140-200℃,盐度介于5.6%-8.1%NaCl eqv。流体不混溶作用是金沉淀的主要机制。该矿床矿石中硫化物的δ34S值变化于+3.7‰-+7.7‰,平均为+5.6‰。矿石的铅同位素比值变化较小,206Pb/204Pb=16.951-17.035,207Pb/204Pb=15.370-15.466,208Pb/204Pb=37.188-37.512。矿石铅同位素组成明显高于熊耳群火山岩,低于花山岩体铅同位素组成,而与太华群变质岩铅同位素组成相似,表明成矿物质主要来自太华群。  相似文献   
993.
海南石碌铁钴铜矿床成因及其成矿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海南石碌矿床是以富铁矿为主,并伴生有钴铜等矿产的著名大型矿集区。通过对该矿床控矿地质条件的再认识,并对其成矿物质来源、岩浆活动与成矿的关系、成矿时代进行了讨论,认为铁钴铜等物质来源很可能来自原始火山沉积地层石碌群中,后期区域变质作用和岩浆活动对其形成起重要的改造富集作用,初步定义其为火山-沉积变质+多期热液叠加改造型矿床。该矿床成矿模式概括为:1)新元古代海底火山喷流沉积期,奠定了铁钴铜等成矿物质的基础;2)加里东—海西期的变质改造成矿期,形成了沉积变质型贫矿体;3)印支—燕山早期热液叠加改造富化期,石碌矿床发生了重要的改造富集作用,形成了富铁矿体;4)燕山晚期热液叠加改造富化期,对原来矿体进行改造富集,并形成了脉状、角砾状铁矿体及伴生的铜钴矿体。  相似文献   
994.
西藏北部班公湖MOR型蛇绿岩主要由角砾状的地幔橄榄岩和玄武岩组成,其中地幔橄榄岩主要是低Cr#尖晶石相含单斜辉石(Cpx)方辉橄榄岩和少量不含Cpx的方辉橄榄岩,玄武岩具有MORB地球化学特点。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和二元混合模拟计算表明,含Cpx方辉橄榄岩是由较为亏损的方辉橄榄岩与玄武质熔体发生反应再富集形成的,玄武质熔体和方辉橄榄岩的混合比例为1∶9至1∶4。9个含Cpx方辉橄榄岩样品(含5个重复测试样)的Re和Os含量分别为0.19×10-9~1.49×10-9和2.91×10-9~5.40×10-9,187Re/188Os变化范围为0.169±0.009(2σ)~1.833±0.183(2σ),187Os/188Os变化范围相对较小,介于0.121 13±0.000 44~0.128 53±0.000 36(2σ)之间。含Cpx方辉橄榄岩的Re-Os参考等时线年龄为254±28 Ma。由于不同比例熔体的加入造成橄榄岩具有不同的Re/Os比值,因而不同含Cpx方辉橄榄岩样品具有不同187Os/188Os比值。样品的Re含量与烧失量中的H2O没有相关性,说明蛇纹石化对样品Re-Os体系的影响可以忽略,Re-Os同位素体系在低温地质作用下能够保持相对封闭。参考等时线年龄可能代表亏损方辉橄榄岩与玄武质熔体发生反应的时间,即含Cpx方辉橄榄岩的形成年龄,它表明在该时期特提斯洋经历了一次构造热事件。这一构造岩浆热事件的时间与早期定义的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的裂解时间晚二叠世至早三叠世较为一致,推测本文MOR型蛇绿岩地幔橄榄岩的Re-Os同位素年龄可能代表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开始裂解的时间。  相似文献   
995.
关于青岛建设人工鱼礁改善近海生态和渔业环境的探讨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人工鱼礁的建设对整治海洋国土、建设海洋牧场、调整海洋产业结构、促进海洋产业的升级和优化、带动旅游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修复和改善海洋生态环境、增殖和优化渔业资源、拯救珍稀濒危生物和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海洋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等均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探讨分析了青岛建设人工鱼礁的必要性、可行性,介绍了国内外人工鱼礁的建设状况,提出了人工鱼礁建设规划、设计与设置要求,以及青岛人工鱼礁建设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996.
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凸起火山岩储集层特征及控制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岩心观测、岩石薄片、物性分析、测井等资料,综合分析了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地区石炭系火山岩储集层岩石学特征及储集性能,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储集层的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997.
《地图》2005,(6):100-101
把地图与密码联系起来是个很邪门的事,不过我有根据。  相似文献   
998.
1引言 中国气象局远程教学平台(以下简称教学平台)2005年建成,并投入业务使用。该教学平台自建成以来,不断完善和加强功能建设,充分满足中国气象部门在职职工继续教育培训以及教育培训管理的需求。  相似文献   
999.
九江地区一次无降水致灾大风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使用常规地面观测、风能观测、卫星云图和多普勒天气雷达等资料,对2009年6月5日23时-6日01时,江西九江地区出现的一次无降水致灾大风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500hPa冷涡槽后强大的西北气流、925hPa波动型辐合线和异常3h变压是造成这次无降水致灾大风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和动力条件;中尺度对流云团在消散过程中,强烈下沉气流冲击地面形成阵风锋,即使对流云团消散后,这股下沉气流仍惯性移动,并继续影响下游长达百余千米范围;阵风锋前沿边界会造成大气折射率的改变,雷达可以从反射率和速度场上探测到这种不连续面的窄带回波。窄带回波移动速度可以定性判断地面大风级别,移速大风力大,移速小风力小。  相似文献   
1000.
气候变化检测与诊断技术的若干新进展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封国林  龚志强  支蓉 《气象学报》2008,66(6):892-905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及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判断当前全球的温度变化趋势,已经成为研究气候变化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进一步发展新的气候变化检测技术以适应全球增暖的新特征则显得尤为重要。因此,结合(1)气候突变和转折检测技术、(2)观测数据信息的分离和提取、(3)气候系统内在复杂性、(4)气候系统动力学结构特征的识别、(5)极端气候事件定义及其检测等方面的气候变化检测技术研究,分别介绍了中国近期气候变化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及部分研究成果,主要侧重于新检测技术和方法的介绍。最后,就当前气候变化检测技术方面的一些焦点和难点问题做了简单的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