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9篇
测绘学   9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质学   15篇
海洋学   3篇
天文学   2篇
自然地理   16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31.
蓟县高于庄组燧石中原位保存的单细胞微体化石新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芳 《地球学报》2005,26(6):547-551
本文描述的化石产自天津市蓟县中、新元古界剖面长城系高于庄组(小红峪沟)一段,即官地亚组燧石条带中。其基本外形为两端浑圆的橡皮艇状,沿长轴方向具有一个贯通化石体的纵向开口,开口的大小约占标本宽度的1/3,以开口为界,化石体具有两侧对称特征。该类形态化石在蓟县剖面的报道尚属首次。文中就化石体的基本形态特征及产出特点与国内外相关化石进行了详细对比。另据标本所显示的规则的开口结构,推测其可能具有释放内生孢子的功能,因此视其为可能的真核生物。此外,笔者还就该层位化石种类单调,个体微小(8~17μm)等特征,结合官地亚组的沉积特点,探讨了化石的形成环境。  相似文献   
32.
瓮安生物群中海绵化石的新证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曹芳  朱士兴 《地质学报》2001,75(3):289-291,T001,T002
近年来笔者依据现存的瓮安生物群中一些海绵及动物胚胎化石标本的研究,对那些可能的球形海绵体及有争议的海绵幼虫标本进行了简略的评述。本文提供的保存完好的具单轴骨针的球形海绵体化石及可能的海绵幼虫标本,对于陡山沱期出现海绵动物的推测提出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33.
对中国中东部3个区域大气本底观测站2015年12月—2017年12月PM10质量浓度及其化学成分空间分布与季节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研究期间龙凤山站、临安站和金沙站平均PM10质量浓度分别为57.5,62.2 μg·m-3和57.6 μg·m-3。其中临安站和金沙站2017年PM10质量浓度较2016年有所下降,但龙凤山站有所上升。与2013年相比,临安站和金沙站平均PM10质量浓度分别降低29.3%和26.2%。临安站SO42-,NO3-和NH4+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9.9,8.2 μg·m-3和3.7 μg·m-3,金沙站分别为10.2,6.7 μg·m-3和2.6 μg·m-3,均高于龙凤山站的5.9,4.9 μg·m-3和2.1 μg·m-3,其中龙凤山站和临安站的NO3-与SO42-质量浓度比值较高(0.9和0.8),金沙站较低(0.6)。龙凤山站的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质量浓度分别为10.1 μg·m-3和2.7 μg·m-3,临安站为6.7 μg·m-3和3.1 μg·m-3,金沙站为4.7 μg·m-3和2.3 μg·m-3,即龙凤山站OC最高,金沙站最低,3个站点的EC基本相当,临安站略高。与2013年相比,研究期间临安站SO42-,NH4+和OC分别下降38.1%,26.0%和55.6%,金沙站分别下降46.3%,51.9%和44.7%,但临安站和金沙站的NO3-分别上升12.3%和15.5%;临安站EC下降27.9%,金沙站EC上升4.5%。3个站点夏季PM10,NO3-,EC质量浓度及NO3-与SO42-质量浓度比值均最低。  相似文献   
34.
在燕山长城系串岭沟组发现的 Parachuaria化石 ,轮廓清晰 ,保存完好。通过浸解法、实体浸解法和岩石磨片法对 Parachuaria化石的研究表明 :化石层中的古片藻 L aminarites可能就是宏观藻类 Parachuaria化石的残体和碎片。除此以外 ,还有许多光面和粗面小球藻及其他多细胞藻类残体碎片。碳质宏观藻类 Parachuaria化石可能是古老的褐藻类多细胞植物。化石的发现 ,其时代层位较老 ,是原始藻类演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代表我国前寒武纪的长城系一个独有的生物组合。由于化石层位稳定 ,从而为长城系的划分和对比提供了新的化石依据。Parachuaria化石的发现不仅丰富了前寒武纪生物地层研究的内容 ,同时也为古藻类演化和特征的研究提供了新资料 ,因此具有重要的生物演化和地层意义。  相似文献   
35.
浙江省县域入境旅游时空跃迁特征及驱动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县域旅游是支撑中国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单元,也是未来入境旅游发展的新方向,当下对县域入境旅游研究的缺失阻碍着对小尺度入境旅游地发展的认知和重视。以浙江省县域为研究对象,借助空间变差函数模拟了浙江县域入境旅游空间格局的演变特征。进一步通过LISA时间路径、时空跃迁测度了各县市入境旅游时空跃迁特征及类型,并将分位数回归与时空跃迁类型相嵌套,建立了四种时空跃迁驱动机制模式。结果表明:浙江省县域入境旅游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一杭独大”特征显著,且空间自组织性逐年增强,区域入境旅游核心县市扩散效应不断增加,核心县市辐射区域差异逐渐缩小,空间差异主要体现在局部方向;浙江省县域入境旅游空间格局的演化具有较强的正向空间整合性,县域类别之间存在一定的转移惰性,东南—西北区域的入境旅游落后县市具有相对动态的局部空间特征,常山县在空间依赖方向上具有最大的波动性,岱山县在空间依赖方向上具有最大的稳定性;产业—结构驱动、经济—服务制约、贸易—产业驱动、区位—资源制约四种驱动模式呈现出自东北至西南逐渐由同向发展到同向制约的演化过程,此外四种模式背后隐含着不同的影响机理。  相似文献   
36.
采用1996—2008年江苏省各县(市)人均GDP经济指标,计算并分析江苏省县域单元经济发展整体空间特征,描述县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进而运用全局空间自相关与局部空间自相关理论,定量描述自1996年以来江苏省县域单元经济空间格局的动态演化特征与趋势。结果表明:江苏省县域单元经济发展存在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即县域经济发达的区域周边县域经济也往往较发达,反之亦然,并且空间发展格局呈现显著的集聚模式,且集聚态势越来越明显。空间格局更多表现为以苏州、无锡为核心的圈状空间结构,并成为江苏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而苏北地区则成为圈状结构的外围地带,且这种空间格局的分布状态在短时间内难以改变,对不同年际Moran’sI和LocalMoran’sI的计算与分析也较好地揭示了江苏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时空演化规律。  相似文献   
37.
剖析对峡东陡山沱组瓶状微化石的曲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寒武纪瓶状微化石在我国主要分布于湖北省境内。对峡东陡山沱组瓶状微化石 ,有人曾提出过异议。笔者在文中对因方位不同的切磨导致的瓶状微化石的各种形态差异 (如横切面、弦切面等 )做了详尽的解释 ,以确证该类化石在峡东陡山沱组的存在 ,而并非所谓的“沉积构造”或“核形石”  相似文献   
38.
徐敏  黄震方  曹芳东  张郴 《地理研究》2019,38(4):937-949
流动性表征了旅游地域系统要素间的内在关系,深刻影响着旅游地域网络结构的演变过程和方向。借助新浪微博爬虫技术,探讨了城市旅游地的网络结构特征,测度了旅游地节点的对外联系强度,提炼了复杂网络结构的演化模式。结果表明:① 从旅游地的等级结构来看,形成了以北京和上海为核心的全国性中心城市,核心城市凭借自身的旅游集聚和吸引功能,扩大了对周边城市的旅游影响,网络化的复杂程度逐步加深。② 从旅游地节点的层级结构来看,复杂化网络形态愈加明显,旅游地节点呈现明显的点状式分布态势,以北京、上海、广州为核心的旅游地域网络结构基本形成。③ 通过对比网络演化的过程表明,单中心发育模式由在一定时期内占据主导,逐渐转向以北京、上海、广州为核心的多地域、多中心的发展模式,核心城市的主导地位更加突显。与此同时,以成都和重庆为中心的区域性双核心空间结构发育模式表现突出,形成了以多中心发育模式和区域性双核心结构模式共存的局面。以上研究无疑为新流动性范式下重新认知和揭示复杂旅游网络体系特征及其对节点、网络、结构、空间的互动关系的深刻解读,提供了一次有益的理论尝试。  相似文献   
39.
休闲旅游是旅游消费的热点和发展方向,休闲旅游资源的分类与评价有其特殊性。本文界定了休闲与休闲旅游资源的概念,探讨了休闲旅游资源的构成要素和资源特性,提出了基于资源性质与休闲方式相结合的休闲旅游资源的分类方案,将其分为自然游憩类、文化休闲类、康娱游憩类、专项休闲类四个主要类型,构建了由资源要素价值、资源影响力、开发条件与...  相似文献   
40.
太湖及与湖岸城市间大气颗粒物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天然  袁马强  曹芳 《气象科学》2016,36(6):819-825
利用冬季连续2 d在两种气象条件下分别环绕太湖对湖泊近无锡区域、湖心区域、近西山岛区域和近苏州区域近湖层的PM0.5、PM2.5和PM10进行质量浓度观测,并通过分析同期相应气象资料(包括高空和地面风场、流场以及湖面站点的水平垂直风向风速等气象数据),探讨湖泊区域内外颗粒物浓度变化的时空特征以及受气象条件变化的影响。研究表明:第1天当天气为晴转阴且无雾时,由于湖面本身缺乏密集强排放源,以及因湖面大气上升运动较强使颗粒物容易被扩散稀释,且受偏东转东南气流所带来的气团较干净影响,湖面湖心区域和离岛区域颗粒物浓度明显低于上游城市;而在第2天当天气为雾时情况则相反,由于湖面大气较弱的上升运动使得大气颗粒物不容易被扩散稀释,且湖泊强大的水汽源影响有助于气溶胶和颗粒物的生成进而使得湖面颗粒物浓度大于周围城市。此外还发现在两种天气下,颗粒物浓度都存在无锡区域最高,湖心区域次之,苏州区域较低的特征。并且,在雾天不同粒径颗粒物间变化的相关系数更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