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天文学   2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密近双星自转的测量和研究(III)同步性的统计性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们对前(I)和(Ⅱ)的实测和计算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讨论了自转同步与相对半径,轨道周期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几乎所有r〉0.18的不相接双星系统子星都是同步的,而r〈0.10的子星均处于非同步自转,在相接,半相接双星系统中,同步性与相对半径r也有很好的相关性,但由于子星间物质交流的影响,它们的同步性临界相对半径的0.21,大于不相接双星系统的0.18。  相似文献   
12.
自转对恒星物理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转本身是恒星的基本物理量之一,同时影响恒星的其它许多物物量,包括对情理星半径、形状和体积的影响。对光度,色指数、谱线轮廓,先进值宽度,偏振度等观测量的影响;对引力加速度,元素丰度的影响;对恒星内部结构,如中心压力,温度,密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密近双星自转的测量和研究(Ⅰ)观测和处理结果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用相同的仪器条件在美国Kitt Peak国立天文台观测了一批密近双星,并用两种方法得其自转速度,最后给出了75个双星系统的99个子星的自转速度,其中54个子星是首次进行自转测量,这批高精度的自转值为研究双星的同步性和检验各种同步机制提供了可靠的观测资料。  相似文献   
14.
密近双星自转的测量和研究(Ⅱ)自转同步性的计算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本继续研究(1)中的密近双层系统。中收集了不同作给出的、或由此而推出的各子星的基本物理参量,加权平均后作为计算自转参数和统计工作的依据。计算了同步自转速度(Vsini)syn,对于非圆形轨道在近星点时的即时同步自转速度Ve,以及反映自转同步性的参量(F-1)。统计分析表明,绝大多数系统的自转接近同步,但对分离系统,(F-1)分布范围很宽。  相似文献   
15.
恒星自转测量标准系统(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开科  谭徽松 《天文学报》1993,34(2):159-164
  相似文献   
16.
讨论了143颗早型和125个晚型双星系统轨道偏心率与轨道周期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几乎所有P<17d的早型主序双星都具有圆或近圆轨道(e≤005),即早型主序双星的圆轨道临界周期约为17d;而早型巨星、特殊星和晚型主序、晚型巨星组双星的圆轨道临界周期分别约为20d,75d,7d和10d。比较理论预期与实测统计关系,动力学潮汐机制及粘滞理论与实测数据较好地吻合,而纯流体动力学理论与我们的统计不太一致。  相似文献   
17.
18.
作为密近双星自转测量和研究的系列文章之一,本文从轨道圆化的角度讨论了Zahn的动力学潮汐机制及粘滞理论、Tasoul的纯流体动力学理论与实测数据的符合程度.对前文(文IV)中的29个不相接双星系统,均分别计算出了以上理论所预期的轨道圆化时标,分析比较了各系统的理论圆化时标与它的年龄及轨道圆化程度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动力学潮汐、粘滞理论的计算结果比纯流体动力学机制的预期更符合实测数据.但与文(IV)的结果相比,动力学潮汐、粘滞理论对轨道圆化过程的预期不如它对自转同步问题的预期那样准确.本文认为,动力学潮汐和气体沾滞是密近双星系统轨道圆化的两种主要机制,但决不是唯一的机制.在主序前和AGB后两演化阶段,纯流体动力学机制可能起较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继续研究文(Ⅰ)中的密近双星系统。文中收集了不同作者给出的、或由此而推出的各子星的基本物理参量,加权平均后作为计算自转参数和统计工作的依据,计算了同步自转速度(Vsini)syn,对于非圆形轨道在近星点时的即时同步自转速度V_e,以及反映自转同步性的参量(F-1).统计分析表明,绝大多数系统的自转接近同步,但对分离系统,(F-1)分布范围很宽。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