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8篇
  免费   151篇
  国内免费   108篇
测绘学   81篇
大气科学   53篇
地球物理   97篇
地质学   288篇
海洋学   104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53篇
自然地理   37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61篇
  2018年   52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47篇
  2014年   67篇
  2013年   49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621.
生境质量是关乎人类福祉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对保护生物多样性、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以及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0—2020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综合应用InVEST模型、地形位指数、地理探测器及空间统计分析等方法,对渭河流域生境质量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地形梯度效应与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2000—2020年渭河流域生境质量指数呈逐年增加态势,由0.607增长至0.624,增长幅度为2.463%,空间上呈现出两极化分布格局,低等和高等生境质量面积持续增加,而中等和良好生境质量面积有所下降。(2)渭河流域生境质量空间分布受地形因素影响较大,具有显著的地形梯度效应,低等生境质量在低地形梯度上分布广泛,分布指数最高,而高等生境质量在高地形梯度上占据主导优势。(3)土地利用类型是渭河流域生境质量空间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且任意2个因子对生境质量空间分异的交互作用均大于单个驱动因子的作用,土地利用类型与降雨量、气温、海拔、归一化植被指数的交互决定力均大于0.6。研究结果可为渭河流域可持续发展以及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撑与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622.
本文采用"头尾翻转"策略,发展了一种通过烷氧自由基β-裂解(AOF)氟化反应,制备稀有L-糖氟苷的方法。通过容易制备的(-D-糖碳苷,选择性裸露伯羟基,再经二价银介导的AOF氟化反应制备了L-葡萄八碳糖氟苷,L-甘露八碳糖氟苷,L-来苏糖氟苷,5-氰基-L-来苏糖氟苷,为稀有L-糖氟苷的制备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623.
对大连湾内部及外侧海域采集的46个表层沉积物进行了粒度分析,研究了大连湾现代沉积动力环境、沉积物运移、搬运方式及营力的空间差异,探讨了大连湾内外沉积物运移交换及其影响机制。大连湾内物质来源较少,湾外基岩海岸的侵蚀碎屑、外海潮流携带悬浮沙是本区沉积物的主要来源。岬角沿岸、三山岛周边海域长期波浪辐聚,形成高能扰动环境;三山岛外侧水道为强潮流冲刷环境,涨、落潮流流速上的差异导致双跃移组分;大连湾内潮流波浪较弱,沉积物以悬移组分为主。湾口近岸以波浪破碎形成的沿岸流为主要搬运营力,沉积物自老窝咀、棒棰岛沿岸向大连湾内输运;湾口的中北部物质的交换以潮流为主要搬运营力,向北运移进入大连湾北部。大连湾虽然内外物质的交换较弱,但却具有对来自北黄海物质的"捕获"作用,对于研究古黄海暖流的形成演化指示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624.
工作区大地构造位于内蒙古中地槽褶皱系,温都尔庙-翁牛特旗晚华力西期褶皱带,西拉木伦断裂与康保断裂之间,哈达庙金多金属矿的中段南侧附近,褶皱构造主要是阿尔斯台—巴音哈尔单斜,该单斜分布于研究区中南部,由三面井组构成,倾向45°~60°,倾角17°~35°,走向近北西向。构造线主要有两组方向,分为近北东向和北西向,分布在研究区东北部、东南部、西部及西偏北,主要以燕山期活动较为强烈,多位于花岗岩体中。本文对研究区地层特征、构造特征进行详细分析,进而对矿(化)体特征进行研究,最后对研究区矿床成因与找矿标志进行深入研究,对以后的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25.
626.
李博  王鹏皓  卢军炯  王寇 《海洋与湖沼》2019,50(6):1161-1167
本文基于2016年长江口海域(舟山绿华山)的连续观测数据,分析了该海域水文环境要素分布,并估算了溶解氧跨跃层垂向输运。本次观测发现,水体的温度、盐度和溶解氧剖面具有明显的分层结构,三者跃层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且主要受潮流变化影响。通过计算,得到跃层浮性频率的平方(N2)在10–3—10–2/s2之间,剪切的平方(S2)介于10–5—10–2/s2。潮流活动会激发水体剪切不稳定促进水体中溶解氧的垂向交换。最后,采用简化的一维溶解氧垂向输运模型,得到观测周期内跨跃层输运的溶解氧的含量为4.75mmol/(m2·d),佐证层化是长江口海域出现氧亏损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27.
628.
鹤庆—洱源地区位于扬子板块西缘,西邻“三江”结合带,晚二叠世—晚三叠世经历了完整的盆-山转换过程。通过分析该区地层岩性组合及沉积环境,结合构造事件,厘清了区内盆-山转换的时间格架及各阶段盆地沉积响应。研究结果表明: 区内盆地演化可分为陆内裂谷盆地、坳陷盆地和前陆盆地3个阶段; 裂谷盆地阶段沉积形成了巨厚的玄武岩沉积; 坳陷盆地阶段依次沉积了青天堡组碎屑岩、北衙组灰岩和白云岩; 前陆盆地阶段形成了中窝组和松桂组不整合界面及粗碎屑砾岩。研究成果对研究扬子西缘和“三江”特提斯构造带盆-山演化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629.
“水—岩”反应作为储层成岩作用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结果对解释储层非均质性成因机制、综合评价储层品质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基础理论、分析测试手段、物理实验方法和模拟技术的进步,该领域研究取得了诸多进展。成岩物理模拟实验的进步实现了对流体—围岩/矿物体系“水—岩”作用过程的宏观尺度观测和研究,也明确了各物理化学参数对体系内矿物溶解—结晶过程的影响,但分辨率限制了其在微观(纳米)尺度解释许多现象成因机制和约束条件方面的应用。晶体生长理论的建立和发展为解释储层孔隙系统中“水—岩”作用过程的结晶动力学原理奠定了基础,特别是近年来伴随纳米科技而发展起来的各种在线和非在线测量技术大大提高了储层孔隙系统结构和内部晶体生长情况的观测精度,将“水—岩”作用研究分辨率提升至纳米级,这为从微观尺度了解孔隙系统中流体—矿物体系的溶解—结晶(沉淀)相平衡过程及其控制因素提供了方案。储层孔隙系统中流体的结晶动力学行为与孔隙介质和流体性质密切相关,是成核自由能、矿物表面电化学特征、传质速率等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对不同成岩环境和孔隙系统中孔隙流体结晶动力学行为的系统研究,有助于了解孔隙系统空间结构、底衬表面化学特性、表面能效应等对矿物晶体成核生长与溶解过程的影响,为进一步深入解释储层非均质性的结晶动力学原理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30.
The influence of sea ice on the species composition and cell density of phytoplankton was investigated in the eastern Bering Sea in spring 2008. Diatoms,particularly pennate diatoms,dominated the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The dominant species were G rammonema islandica(Grunow in Van Heurck) Hasle,Fragilariopsis cylindrus(Grunow) Krieger,F. oceanica(Cleve) Hasle,Navicula vanhoeffenii Gran,Thalassiosira antarctica Comber,T. gravida Cleve,T. nordenskieldii Cleve,and T. rotula Meunier. Phytoplankton cell densities varied from 0.08×104 to 428.8×104 cells/L,with an average of 30.3×104 cells/L. Using cluster analysis,phytoplankton were grouped into three assemblages defined by ice-forming conditions: open water,ice edge,and sea ice assemblages. In spring,when the sea ice melts,the phytoplankton dispersed from the sea ice to the ice edge and even into open waters. Thus,these phytoplankton in the sea ice may serve as a "seed bank" for phytoplankton population succession in the subarctic ecosystem. Moreover,historical studies combined with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sizes of diatom species have become smaller,shifting from microplankton to nannoplankton-dominated communit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