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0篇
天文学   46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研究了2000年紫金山天文台赣榆观测站观测到的在太阳上7个中小抛射事件,认为它们的特点是不伴随发亮现象,长1—2.5万公里,宽3—5千公里,寿命3—7分钟,产生在弱磁场处远离大黑子的地方,用一维沿磁弧流动的流体力学方程的数值模拟来解释这种抛射,结果显示,与Suematsu等和Shibata等模拟针状物和日浪不同,不是激波或反弹激波将光球色球密度量级的物质推向日冕,而是重联后的连续物质流动形成这类抛射的,大约5分钟的演化,即可达到流体力学稳定解。  相似文献   
22.
本文扼要介绍南京大学天文系3厘米波段在1989-1992年间观测射电精细结构的结果,指出该波段存在三种类型的精细结构,并简要讨论它们可能的产生机制.  相似文献   
23.
黄光力  毛定一 《天文学报》1997,38(4):379-385
本文采用几何光学近似,研究在日冕条件下,沿着磁场传播的电磁波产生非线性自调制不稳定性的可能.发现只有分米波和米波段的射电爆发,可以在日冕外层产生纵向和横向的自调制不稳定性.而在其它波段,如光学、X射线和高频电磁波,则不会产生这样的非线性不稳定性过程.由纵向自调制不稳定性产生的精细结构具有包络孤波的形状.  相似文献   
24.
太阳Ⅲ型暴与反向Langmuir波的产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宇  黄光力 《天文学报》2007,48(4):441-448
一般认为,Langmuir波(LW)转换为电磁波是太阳Ⅲ型射电暴的产生机制.由电子束流不稳定性可以很容易地激发LW,正向LW和反向LW的相互作用被认为是产生Ⅲ型暴二次谐波的原因,但反向LW的色散方程和产生机制尚未得到充分研究.对含有温度的双流不稳定性的方程进行了解析求解,发现温度和束流速度分别对反向和正向LW色散关系具有显著影响,并采用粒子模拟(PIC)方法部分证实了解析推导的结果.通过PIC模拟研究了反向LW的产生机制,发现反向LW不能由电子束流直接激发,其能量基本上都是由正向LW散射得到的.然而,电子束流对正向LW的二次谐波有直接放大作用.  相似文献   
25.
26.
27.
28.
本文采用荷兰Dwingloo射电天文台的多通道频谱仪(4-8GHz)所观测到的一种典型的精细结构事例(TypeHand)来证实源区存在小尺度磁场结构以及电子的短时标加速过程.进一步根据实测和理论分析估算电子的平均速度大约为光速的十分之一,微磁流管直径大约为600km.以及在短时标(0.1s)加速过程中电子能量密度的演化.由此可见,在射电精细结构的动态频谱中含有极其丰富的物理信息,对太阳耀斑机制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9.
本文首先对美国国家射电天文台(NRAO)②安排的12米毫米波射电镜近12年(1980-1992)观测课题的频数分布作了统计分析。利用其反映了毫米波实测研究领域中前沿动向和学科发展的新鲜需要的特色,介绍给我国同行借鉴。同时,结合我国德令哈13.7米镜的特色和现有条件,简要讨论其进一步选题和今后的发展。  相似文献   
30.
介绍一种天线口面温度定标的方法,当用这个方法对目标源进行温度定标时,由于定标源讯号和目标源讯号均由天线口面同路输入,因此波导和微波器件的传输损耗在定标的过程中被自动消除,因而这种温度定标方法能大大地提高观测资料的精度。目前天线口面温度定标方法除了在射电天和微波天线测量中应用外,还广泛应用于雷达和无线电技术测量及微波遥感控制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