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31篇
测绘学   13篇
大气科学   12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71篇
海洋学   13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3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钾长石有序度及结构温度可以为探讨成矿物化条件等提供依据.为阐明本区钾长石的成因,通过对维拉斯托斑岩体中钾长石斑晶的红外光谱分析,其有序度为0.85~0.95,三斜度为0.7~0.9,测定的结构温度为547.17~578.36℃,表明钾长石斑晶为微斜长石.并探讨了钾长石的成因,认为它是热液蚀变的产物.  相似文献   
22.
环渤海虚拟台网的运行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天津市"十一五"期间的建设成果环渤海虚拟台网,从系统部署、运行监控、信息发布、系统维护等方面介绍了虚拟台网技术在天津地区的应用情况,并利用JAVA图像裁切技术解决了环渤海虚拟台网对天津地区速报地震的乡镇级震中位置显示问题。该台网的建成,不仅提高了天津台网对渤海海域的地震监测能力和研究水平,同时也为天津市各区县地办完善监测预报体系、提升社会显示度,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相似文献   
23.
宁夏春季首场透雨的气候预测探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目前在统计预报中广泛应用的最优子集回归预报法,作宁夏南部山区及银川地区春季首场透雨出现日期的统计预报,给出了具体的预报方程和拟合效果分析。并对近30 a来宁夏南部山区及银川地区首场透雨出现日期的变化特征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银川地区3月份出现首场透雨的气候概率为23.3%、4月份为20%、5月份为23.3%、6月份为33.3%,出现机会相对较多。30 a来春季首场透雨出现日期:20世纪70年代相对较晚,80年代偏早,90年代介于70、80年代之间。南部山区春季首场透雨出现时间相对比较集中,其中4月份出现的气候概率为53%,其次是5月份和3月份,分别为20%和17%,最小的是6月份,只占10%,从近30 a来的总趋势看,南部山区春季首场透雨出现日期在波动中略有推迟现象。利用最优子集回归预报法对宁夏春季首场透雨出现日期的预测具有理想的拟合效果。  相似文献   
24.
对透空管式防波堤的消浪性能进行了研究,通过进行物理模型试验,深入探讨了管道防波堤的堤顶宽度、斜率、波陡对防波堤消浪效果的影响,得出了该结构的反射系数及透射系数与各影响参数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堤顶宽度为1.2Hm,斜率为1∶1.5的模型消浪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5.
梯田作为黄土高原最为典型的人工地貌之一,有重要的农业生产和水土保持价值。传统的梯田自动提取仅限于梯田所在区域的范围划定,未能对梯田田坎线实现有效的自动化提取。鉴于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光照晕渲模拟的梯田快速提取方法。首先,对无人机航测生成的1 m分辨率的数字高程模型(DEM)进行4个方向的光照晕渲模拟,并相加取平均值;然后,通过适当的阈值对均值图像进行二值化,并掩膜掉沟谷等非梯田区域;最后,基于二值化图像自动矢量化得到梯田田坎线,并通过适当的长度阈值进行碎线过滤提高提取精度。本文以陕西省长武县王东沟流域为实验样区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提取结果的准确率为89.09%,具有较好的提取精度。此外,对该方法涉及到的参数进行了讨论,表明光照模拟的方向角采用2个正交的对称方向对、高度角采用田坎坡度的反正切值、二值化阈值采用t=180-σ的经验公式,可以满足黄土高原的梯田自动快速提取。  相似文献   
26.
应用埋袋法对毛乌素沙地天然分布的优势种臭柏、油蒿细根分解进行研究。对两年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臭柏、油蒿细根分解过程中C、P、K、Mg均表现为释放,释放率油蒿>臭柏,元素重量损失率K>P>C>Mg;N在臭柏分解中表现为积累,在油蒿分解中表现为释放;Ca在臭柏、油蒿细根分解中都表现为积累的趋势,积累率为油蒿>臭柏;能量在臭柏、油蒿细根分解过程中表现为释放。该研究为沙区土壤库中的能量转化和流动过程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7.
结合Landsat TM影像、Envisat ASAR的C波段雷达影像和地形辅助数据,采用决策树方法,包括分类回归树(C1assification and Regression Tree,CART)和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算法,对扎龙湿地进行遥感分类。用实测GPS样本点对分类结果进行精度验证,并与最大似然监督分类方法(Maximum Likelihood Classification,MLC)对比。结果表明,地形辅助数据和雷达后向散射系数对湿地分类精度的提高起重要作用。基于RF算法分类结果的总精度和Kappa系数分别为92.6%和0.901,沼泽湿地的分类精度达到96.3%,较CART算法和MLC监督分类方法有明显提高。该研究提供了一种快速、高效的内陆淡水沼泽湿地遥感分类技术。  相似文献   
28.
The mollusc Watsonella crosbyi was studied on the basis of material from the lower Cambrian Dahai Member of the Zhujiaqing Formation in eastern Yunnan, China and the Pestrotsvet Formation of the Aldan River region in the Siberian Platform. This fossil had been excessively described under different names in the literature, such as Heraultia varensalensis Cobbold, 1935, H. sibirica Missarzhevsky, 1974, Heraultipegma yunnanensis He and Yang, 1982, H. yannanese He and Yang, 1982, Watsonella yunnanensis, W. crosbyi Grabau, 1900, etc. Taxonomic revision shows that other species are junior synonyms of W. crosbyi. Analysis of functional morphology implies that W. crosbyi may be rather a helcionelloid than a rostroconch since its univalved conch is untorted endogastric and lacks a rostrum and a true internal pegma. Replicas of the original microstructures preserved on the surfaces of phosphatic internal moulds confirm that the shell consists of two layers. The inner layer is lamello-fibrillar, and the outer layer is spherulitic prismatic. The widespread geographical occurrences in both siliciclastic and carbonate rocks of the late Terreneuvian indicate that W. crosbyi is an important index fossil for global correlations and subdivision of the Cambrian Series 1 (Terreneuvian). The first appearance datum (FAD) of W. crosbyi is suggested to be a potential GSSP (Global Boundary Stratotype Section and Point) candidate marker for defining the base of the Cambrian Stage 2.  相似文献   
29.
通过对内蒙古东部中等地震的有序分布、中等地震密集增强、地震从集、空区和条带及显著地震及中强地震迁移背景方面的演化特征研究,分析认为,阿巴嘎旗及邻区、扎兰屯-牙克石、呼伦贝尔-兴安盟-锡盟-通辽交界地区将是未来中强地震的可能区域。通过对2003年8月-2006年3月间发生在东部的中强地震沿大兴安岭对迁特征研究,综合认为,内蒙古东部已成为东北地区中强地震活动主体地区。  相似文献   
30.
活断层数据库在昆明市防震减灾工作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要介绍了活断层数据库的数据成果,并对活断层数据库的成果在昆明市城市规划及生命线工程等重要设施的避让距离确定等防震减灾工作中的应用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