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72篇
  免费   1918篇
  国内免费   2470篇
测绘学   539篇
大气科学   2222篇
地球物理   2832篇
地质学   5252篇
海洋学   1024篇
天文学   648篇
综合类   1068篇
自然地理   1375篇
  2024年   37篇
  2023年   148篇
  2022年   460篇
  2021年   500篇
  2020年   434篇
  2019年   528篇
  2018年   614篇
  2017年   556篇
  2016年   639篇
  2015年   524篇
  2014年   660篇
  2013年   599篇
  2012年   550篇
  2011年   636篇
  2010年   617篇
  2009年   569篇
  2008年   514篇
  2007年   541篇
  2006年   404篇
  2005年   333篇
  2004年   332篇
  2003年   314篇
  2002年   323篇
  2001年   296篇
  2000年   349篇
  1999年   458篇
  1998年   373篇
  1997年   390篇
  1996年   335篇
  1995年   285篇
  1994年   333篇
  1993年   250篇
  1992年   194篇
  1991年   157篇
  1990年   127篇
  1989年   101篇
  1988年   112篇
  1987年   59篇
  1986年   58篇
  1985年   53篇
  1984年   40篇
  1983年   39篇
  1982年   38篇
  1981年   34篇
  1980年   9篇
  1979年   10篇
  1978年   7篇
  1976年   3篇
  1958年   7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1.
γ射线暴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黎卓  戴子高  陆埮 《天文学进展》2003,21(4):334-369
γ射线暴(简称γ暴)的研究自1997年以来由于余辉的发现而有了很大的突破。在此,对γ暴的观测作了简要的概述,而对γ暴的理论进展和存在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评述,内容包括γ暴本身、余辉、能源机制、寄主星系、暴周环境、高能粒子和引力波辐射、宇宙学意义等。  相似文献   
12.
疏散星团在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研究中有着多方面的重要性。近年来在观测和理论工作上都取得了显著的进展。综述了疏散星团的研究现状,对成员判别、基本参数确定、团与恒星的演化、团的结构和动力学进行了详细评述。  相似文献   
13.
γ射线暴的研究进展(Ⅳ:特强γ射线暴和软γ重复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最近CGRO上的仪器观测到了两个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强的λ暴GB930131和GB940217,其光子最高能量均达GeV量级;GB930131的峰值计数率达2×10~6个光子s~(-1);而GB940217的持续时间竟长达90min。另外沉寂了多年的软重复暴源SGR1900 14和SGR1806-20的再次爆发也由BATSE发现。一系列的观测还发现这些软重复暴均与X射线源对应且与超新星遗迹成协。文中对特强暴和软重暴(SGR)的性质及研究进展作了较为详细的评述。  相似文献   
14.
邵正义  赵君亮 《天文学报》1996,37(4):377-386
本文提出了一个普适的衡量成团天体系统成员概率计算结果的有效性指数:E=1-NΣ{P(i)[1-P(i)]}/ΣP(i)Σ[1-P(i)]},并以此对以Sanders方法为基础的各种成员确定模型的有效性进行了分析.从总体上说,运动学资料(自行、视向速度等)是一类有效的观测判据.  相似文献   
15.
A new species,Clathrocorys gracilis nov. spec. of Tripocyrtidae (Radiolarians: Nassellaria) from surface water in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is described in this paper. The new species has four radial beams arising from the cephalic base centre, each foot with cup-shaped structure and ramified bar in the proximal section (near cephalic base), and each wing with a large mesh in the middle, a medium mesh and a small mesh on each side respectively. Project supported by the NSFC (No. 40276044) and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No. KSCX2-SW-101B).  相似文献   
16.
An improved Solar Radio Spectrometer working at 1.10-2.06 GHz with much improved spectral and temporal resolution, has been accomplished by the National Astronomical Observatories and Hebei Semiconductor Research Institute, based on an old spectrometer at 1-2 GHz. The new spectrometer has a spectral resolution of 4 MHz and a temporal resolution of 5ms, with an instantaneous detectable range from 0.02 to 10 times of the quiet Sun flux. It can measure both left and right circular polarization with an accuracy of 10% in degree of polarization. Some results of preliminary observations that could not be recorded by the old spectrometer at 1-2 GHz are presented.  相似文献   
17.
Based on the CN and C2 comae isophotes for two comets (1961 IX and 1970 16) given by Rahe et al. and the relevant theory of physical chemistry, we have deduced the distributions of the CN and C2 modecules in the coma, their scale heights and mean lifetimes. The results favour the viewpoint that HCN is the parent of CN, and that C2H2 is the parent of C2.  相似文献   
18.
19.
陆烨  赵刚  梁艳春 《天文学进展》2001,19(4):470-476
第一代恒星(星族Ⅲ恒星)标志着宇宙从暗物质时代到现在已知的宇宙的转折点。目前对第一代恒星(星族Ⅲ恒星)的观测结果表明,在银河系中还没有发现零金属丰度的恒星,金属丰度[Fe/H]≤-2.5的恒星极少。由于近几年的BPS巡天,银河系中已知的极端贫金属丰度的恒星数目大大增多。目前,可探测到的极端贫金属星的金属丰度[Fe/H]最低约为-4.1。金属丰度在-4到-3之间的恒星大约有100多颗,这些恒星的运动学特性非常类似于其它晕星。然而还没有发现第一代恒星,或金属丰度[Fe/H]≤-5的恒星。关于第一代恒星的形成过程、初始质量函数以及存在于银河系的什么地方,都还没有任何直接的证据。但第一代恒星确实存在。第一代恒星这个谜一般的实体,向观测和理论天文学家提出了巨大挑战。为探测和预言银河系中的第一代恒星,天文学家提出了许多观测方案和理论模型。对有关第一代恒星在观测和理论研究上的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0.
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南海区拖网网囊最小网目尺寸》,对广东省范围内拖网网囊现状进行摸底调查,结果表明,广东省沿海拖网渔船现用网囊网目尺寸(内径)在16.7~35.2 mm范围内,总体平均为27 mm,均未能达到1989年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南海区拖网网囊最小网目尺寸》--内径39 m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