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2篇
  免费   69篇
  国内免费   135篇
测绘学   30篇
大气科学   60篇
地球物理   72篇
地质学   277篇
海洋学   145篇
天文学   15篇
综合类   40篇
自然地理   8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50篇
  2003年   50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83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5年   2篇
  1958年   1篇
  1936年   6篇
  1935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01.
唐学远  张占海  孙波 《极地研究》2006,18(4):290-300
数值模拟南极冰盖是提升人们认识南极冰盖演化行为的重要手段。通过数值模拟研究可以揭示某些观测数据包含的冰盖物理机理以及在缺乏观测数据的情形下预测冰盖的演化行为。本文在综述南极冰盖数值研究国际进展的基础上,分析了南极冰盖数值模拟方面几个主要模型的特点,特别针对南极冰盖的三维数值模拟展开讨论,分析并探讨了冰盖数值模拟可能会遇到的潜在不稳定源以及在拓展模型研究范围时会遇到的障碍。对目前三维冰盖数值模拟存在的几个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对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02.
人工智能算法在海洋地质研究的应用是当前的研究热点,在海洋地质调查、海洋地质灾害评价、海洋地质建模等多个方向都得到了应用。海洋工程地质调查是海洋工程地质研究的基础,调查数据的精细化、自动化处理对数据的高效挖掘和分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介绍了人工智能、神经网络、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的历史发展和研究现状,总结了它们之间的关系;然后概述了人工智能在海洋工程地质领域的应用,主要内容包括地球物理调查、地质取样、地质灾害评价。结果表明人工智能算法可以较好地应用于地球物理调查、地质取样、地质灾害评价等各项问题,只是目前在海洋工程地质领域应用仍然较少。最后阐述了人工智能在海洋工程地质领域的应用前景和目前存在的几种主要限制因素,并对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03.
为了回答美国国会对NASA科研投入效益的咨询,NASA选择了美国地球观测计划中的科学观测计划,以此作为国家资金投入项目的效益量化与评价体系的示范,这对NASA的遥感探测信息定量化处理与建立用户的信息推广服务体系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介绍该项目实现量化的技术体系和管理,对于目前我国正要建设的高分辨率对地观测体系,以及正在经历的从定性向定量应用的转变,这些经验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04.
阴山北麓不同用地方式下春季土壤可蚀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阴山北麓位于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内,此区属于生态环境脆弱地带,加之人类对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导致了严重的土壤风蚀问题,土壤可蚀性是影响土壤侵蚀大小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通过对该区域土壤取样及室内理化分析,结合采样点的地表物质组成、植被覆盖度及土壤有机质含量等因素,分析了其潜在可蚀性。研究结果表明:阴山北麓草地的平均土壤潜在可蚀性最小,为63.82%,耕地的平均土壤潜在可蚀性最大,为66.05%,灌丛和林地居于其中,分别64.58%和64.88%。耕地的平均可蚀性>林地的平均可蚀性>灌丛的平均可蚀性>草地的平均可蚀性。随着春季温度的升高和不断的风蚀,土壤可蚀性也发生相应的变化,但这种变化并不是持续的,当温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土壤温度和湿度环境发生了变化,土壤潜在可蚀性反而降低,表现为第二次采样的土壤可蚀性>第三次采样的土壤可蚀性>第一次采样的土壤可蚀性。土地利用方式不同,土壤表层的理化性质、地表状况也会产生一定的差异,从而导致了表层土壤的潜在风蚀性不同。人类活动在土地利用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它是叠加在自然因素之上的影响土壤潜在风蚀性的人为因素。所以,应加强对耕地的保护,退耕还林草,减小其潜在风蚀性。  相似文献   
405.
406.
Since the mid-late Eocene, North China has been subjected to extensional stress, resulting in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basins. The dynamic origin of this crustal extension has long been an issue of debate.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results of kinematic analyses of faults obtained from two seperated areas in North China. In the Weihe graben situated on the southernmost margin of the Ordos block, analyses of fault kinematics were coupled with an analysis of the basin's subsidence history. Three successive extensional tectonic phases accompaning the basin's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have been distinguished. The Palaeogene extension was oriented in a WNW-ESE direction; the Neogene extension in a NE-SW direction and the Pliocene-Quaternary extension in a NW-SE direction. Such changes have also been recorded by fault kinematics along the southern Tanlu fault zone. This has been demonstrated by three successive sets of fault striations indicating normal dip slip resulting from NW-SE extension, then left-  相似文献   
407.
1 ObservationalvelocityfieldWeanalyseHβspectraobtainedatYunnanObservatorywiththetwo dimensionMulti Wave bandSpectra SpectroHelioGraph (MW SSHG) (XuanandLin 1 993) .ThePFLsappearedat0 1 :0 4UTofAugust 1 7,1 989onthewesternsolarlimbabovethelargeactiveregion (AR 5 6 2 9,S1 5°;W 1 …  相似文献   
408.
1 IntroductionTheVirgoclusterofgalaxiesisthenearestyoungrichclusterandplaysasacriticalrolenotonlyintheformationandevolutionofgalaxycluster ,butalsoincalibratingthecosmologicaldis tantscale(vandenBergh ,1 994) .Therearealotofresearchworksthatfocusonthedeterm…  相似文献   
409.
利用莱州市平原区近二十年来大量水质、水位调查资料,对海水入侵和地下水位负值问题进行研究发现,二者的发生、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Ⅰ(1970~1975年),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无负值区,季节性、零星海水入侵;Ⅱ(1975~1979年)小型园形负值小漏斗,多个孤立海水入侵小区;Ⅲ(1980—1985年),椭圆形负值漏斗,顺岸连片海水入侵;Ⅳ(1986—1989年),宽带状负值大漏斗,海水入侵区移入漏斗区近海侧,海水入侵速度最大;Ⅴ(1990~1995年),负值区整体向陆移动,海水入侵速度减缓。  相似文献   
410.
Uranium Provinces in Chin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ree uranium provinces are recognized in China, the Southeast China uranium province, the Northeast China-Inner Mongolia uranium province and the Northwest China (Xinjiang) uranium province. The latter two promise good potential for uranium resources and are major exploration target areas in recent years. There are two major types of uranium deposits: the Phanerozoic hydrothermal type (vein type) and the Meso-Cenozoic sandstone type in different proportions in the three uranium provinces. The most important reason or prerequisite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se uranium provinces is that Precambrian uranium-enriched old basement or its broken parts (median massifs) exists or once existed in these regions, and underwent strong tectonomagmatic activation during Phanerozoic time. Uranium was mobilized from the old basement and migrated upwards to the upper structural level together with the acidic magma originating from anatexis and the primary fluids, which were then mixed with meteoric water and resulted in 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