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9篇
  免费   58篇
  国内免费   61篇
测绘学   36篇
大气科学   35篇
地球物理   46篇
地质学   158篇
海洋学   9篇
综合类   31篇
自然地理   1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77年   2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291.
对分离自腌鱼的高产菌红素(bacterioruberin)的菌株r-fish进行了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与细胞化学组分的分析以及基于16SrDNA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及细胞化学组分的分析结果表明菌株r-fish为球形的嗜盐古菌。基于16SrDNA序列的系统发育结果表明,r-fish与Halobacterium trapanicum NCIMB784菌株的相似性为99.8%,归入Na-trinema属。用TLC法对r-fish的色素进行了分析,r-fish的色素组分包括菌红素(bacteriorubefin)、脱水菌红素(anhydrobacteriorubefin)、双脱水菌红素(bisanhydrobacteriorubeftn)和一未知色素。与Halobacteriumhalobium和Halococcus morrhuae的色素组分相似。  相似文献   
292.
沙坡头地区沙尘气溶胶质量浓度的试验观测研究   总被引:12,自引:7,他引:5  
中国北方沙尘气溶胶的理化特征及其气候效应受到了广泛关注,但现有的研究大都是基于较短时段和典型事件的试验观测。本项研究利用大流量采样器和安德森采样器,对沙坡头地区沙尘气溶胶的质量浓度特征进行了长达3a的监测,获得了该地区沙尘气溶胶的年变化特征,并与背景气象资料和降尘观测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针对典型天气过程的观测结果表明,不同天气条件(背景大气、浮尘、扬沙和沙尘暴)下TSP浓度存在倍数关系和量级的差异,其质量浓度随粒径分布特征也明显不同;两种采样器观测结果的对比分析也表明,局地沙尘释放是沙坡头地区大气气溶胶的主要来源,但在沙尘暴过程中,远源沙尘输送的贡献也不容忽略。  相似文献   
293.
科学的成矿预测实质上是在正确的成矿分析基础上的合理推断。埠上金矿是胶东招掖金矿带中部的一个中型金矿,经过多年开采之后,后备储量严重不足,争待扩大远景储量。由于有50~200m标高的采矿坑道及几个钻孔资料,使得采集不同垂深之样品成为易事,为矿床原生晕方法提供了基础和前提。研究后认为,埠土金矿原生晕为正向分带序列,在-300m标高之下有盲矿体存在,矿体向下仍有很大延伸,深部矿体向SW方向测伏。到199  相似文献   
294.
黄河冲积平原深基坑施工变形黏弹塑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代春泉  秦哲  苏建光 《岩土力学》2013,34(Z1):142-147
黄河冲积平原地区基坑深度范围内典型土层为黏土和粉质黏土,具有明显的流变特征,在该类土层中进行深基坑施工支护结构变形和内力值具有显著的时间效应,为掌握各控制指标的变化趋势有必要开发相应的土体黏弹塑性本构模型。根据济南市省会文化艺术中心深基坑土样室内试验数据,构造二阶非线性牛顿体黏弹塑性模型,并建立黏弹塑性模型参数与室内土样试验数据之间的数学关系。通过建立黏弹塑性增量形式的本构模型,并进行FLAC二次开发,分析深基坑施工支护结构侧向位移、弯矩,锚索内力随时间的变化,模型精度经验证符合工程分析需要。实例分析表明,支护结构侧向变形随时间变化逐渐增大,且前期发展较快,后期变形趋于稳定。与之相反,支护结构弯矩和锚索内力的变化则呈现出先增大后小幅降低至稳定的特点。  相似文献   
295.
红外热成像技术在震后房屋损坏快速鉴定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引入了目前地震现场房屋快速安全性鉴定工作的辅助手段——红外热像无损检测技术,借用图像处理手段、数学统计方法等,探讨了震后房屋破坏红外图像的表现效果,分析了红外图像与各影响因素的关系.文中以汶川地震现场建筑物的典型震害为代表,重点分析了框架结构、砖混结构、简单结构房屋的红外图像表现.本文所涉及的建筑材料主要有水泥砂浆、钢筋混凝土、红砖、黏土、楠木、石棉瓦、水泥板等:表面装饰层材质有红漆、白色抹灰、黄色涂料、白色壁纸、红色瓷砖、白色瓷砖等.材料的物理性质不同,其表现出的红外图像特征差别较大.统计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图像的表现效果在下午时段优于中午时段和上午时段;晴天拍摄图像的表现效果最佳,雨天次之,阴天最差.同时,要考虑红外热像无损检测技术检测漏水破坏的优势,充分利用雨天对建筑物破坏的影响;光照射情况与红外图像表现效果的关系为:直面照射条件优于倾斜照射和不能照射;破坏程度相关分析统计结果显示,构件的“基本完好、轻微破坏、中等破坏”这3个破坏等级,随着破坏程度的递进,图像的表现效果增强;而构件的“中等破坏、严重破坏、毁坏”这3个破坏等级,随着破坏程度的递进,图像的表现效果无显著变化;对结构类型数据统计结果显示,底框架结构图像的表现效果优于砖混结构、框架结构和简单结构;装饰层材质分类相关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图像表现效果与材质性质、颜色、表面粗糙状况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296.
介绍2014年鲁甸MS6.5与景谷MS6.6地震灾区房屋概况,对两次地震灾区房屋的震害特征进行阐述,从房屋建筑材料、结构选型、场地条件等方面对比分析两次地震灾区的房屋抗震能力,进一步分析景谷灾区房屋抗震性能优于鲁甸灾区的原因,并强调抗震概念设计的重要性,提出建议以供恢复重建、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新农村建设等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297.
根据野外调查结果,重点阐述了维西-乔后断裂晚第四纪活动特征,并对其与红河断裂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分析。维西-乔后断裂对晚新生代盆地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右旋走滑特征明显,沿线山脊和河流表现为同步右旋位错。德胜和长邑南探槽揭示其断错了晚更新世晚期-全新世堆积。岩曲-石岩村一带Ⅱ级河流阶地和后缘洪积扇上发育长约3 km、高2.5 m左右的断层陡坎。根据洪积扇、冲沟和河流阶地位错量估算,该断裂晚更新世晚期以来右旋水平滑动速率为1.8~2.4 mm/a,垂直滑动速率为0.30~0.35 mm/a。它南与红河断裂相连,北与金沙江断裂相接,新生代以来具有与红河断裂和金沙江断裂相似的运动学特征、相同的地质演化历史和构造变形机制,是红河活动断裂的北延部分。维西-乔后断裂与红河、金沙江以及德钦-中甸-大具等断裂一起,共同构成了川滇活动块体的西部边界。   相似文献   
298.
研究了2014年鲁甸6.5级地震中人员死亡的耦合因子特征,通过收集人员死亡统计数据,整理分析极重灾区内(Ⅸ、Ⅷ度区)重要调查点的人员死亡原因及数量,结合现场房屋震害调查数据及地震地质灾害考察资料,总结房屋倒毁、房屋结构类型及比例、地震地质灾害对人员死亡的影响,并归纳出房屋结构类型及比例与地震人员死亡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99.
分析了2014年8月3日云南鲁甸6.5级地震的发生背景及震害特征,介绍了ShakeMap_CNST震动图系统的设计思路和实现原理及地震动参数的校正方法,并将其应用于鲁甸6.5级地震的震动图预测中,进一步分析了震区场地条件对局部震害的影响。结果表明,震动图预测的地震动特征与现场宏观调查的结果总体上是相适应的,最后对震动图系统的优缺点及应用前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00.
鲁北小清河流域土壤中元素分布特征及环境质量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鲁北小清河流域表层和深层土壤样品进行系统采集,分析土壤中元素全量和有效态含量,利用地球化学方法研究元素在土壤中的丰缺和分布规律,认为Se、Pb、Hg在表层土壤中明显富集,与地表污染有关。通过对表层土壤中元素有效态含量和重金属全量的研究,对区内土壤质量和土壤环境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区内土壤中除Mo、B、Mn出现大面积缺量区外,其他元素均在适量区以上,土壤质量良好,营养水平较高;单元素土壤环境质量除Cr、Hg、cd出现小范围的严重污染区外,其他元素未出现严重污染区,土壤环境质量较好,但多因子综合环境质量评价起始污染以上的面积已接近70%,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