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2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2篇
海洋学   47篇
综合类   13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推算波浪多年一遇波高的新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卫星遥感推算多年一遇波高的新方法,对中国近海多年一遇波高进行推算研究。运用卫星遥感散射计得到的风资料推算了整个渤海区域波浪多年一遇的波高分布。通过与有实测资料4个点推算的结果比较表明:卫星资料和实测计算的误差随着重现期的增大而减小,最大误差百年和50年一遇波高为20cm;而百年和50年一遇波高正是工程中最为关心的,说明运用卫星遥感散射计风资料推算渤海多年一遇波高可行且结果合理。本研究方法为进一步运用和完善卫星遥感资料推算中国近海多年一波高场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52.
基于X 波段雷达获取东沙群岛附近内波的传播速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吕海滨  何宜军  申辉 《海洋科学》2012,36(11):98-102
根据2009年6月24日15时40分至25日16时40分“科学一号”考察船在东沙岛东北部陆架上K106站进行的长达25 h的X波段雷达、温度链、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ADCP)同步观测数据,在该海域利用 Radon 变换技术获取了本次观测到的内孤立波的传播速度.利用该孤立波到达前30 min 的ADCP 流速值,计算得到内波传播方向上的背景流流速为0.04 m/s.最终得出该孤立波的传播速度为3.04 m/s,传播方向约为297°.基于同样的处理方法,求解了本航次中获取的南海东北部陆架处其他站点部分内波的波速信息.南海东北部陆架处内波,主要向西或西北方向传播.本研究对增进东沙群岛附近内孤立波传播特征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3.
We applied a primitive equation ocean model to simulate submesoscale activities and processes over the shelf of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NSCS) with a one-way nesting technology for downscaling. The temperature and density fields showed that submesoscale activities were ubiquitous in the NSCS shelf. The vertical velocity was considerably enhanced in submesoscale processes and could reach an average of 58 m per day in the subsurface. At this point, the mixed layer depth also was deepened along the front, and the surface kinetic energy also increased with the intense vertical movement induced by submesoscale activity. Thus, submesoscale stirring/mixing is important for tracers, such as temperature, salinity, nutrients, dissolved organic, and inorganic carbon. This result may have implication for climate and biogeochemical investigations.  相似文献   
54.
海浪不仅决定着海洋表面的粗糙度,由热带气旋引起的海浪,还通过其发展演化控制着大部分的海气之间的动量和能量传递。本文采用热带气旋观测数据IBTrACS和海浪模式WW III的模拟结果探究了热带气旋下海浪对大气向海洋输入的动量和能量的影响。结果发现,近30 a热带气旋的强度约每10 a增加 1 m/s,但移速没有明显变化。热带气旋的强度越大,从大气输入到海浪和从海浪输入到海流中的动量之差和能量之差也越大。由于热带气旋的风场和海浪场都有较强的不对称性,海气动量差和能量差也表现出非均匀分布:动量差较大的区域在热带气旋移动方向的后方,能量差的最大值则分布在右后象限,且二者均为左前方比较小。逆波龄与动量差和能量差呈高度正相关,相关系数约为0.95,说明波越年轻吸收的动量和能量越多。气旋移速越快逆波龄越大,且热带气旋移动速度与动量差和能量差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在0.8以上。因此,海浪影响着大气向海洋输入的动量和能量的分布和大小,在以后关于海洋边界动力学和热力学的研究中,考虑海浪的演化可能会使结果更加准确。  相似文献   
55.
本文基于1982-2021年的NOAA最优插值海表温度等资料,分析了孟加拉湾海洋热浪季节分布特征与可能成因。结果表明:大致以斯里兰卡岛与缅甸伊洛瓦底江河口连线为界,孟加拉湾西北部与东南部海域海洋热浪频率和天数呈现出不同的季节变化特征。在湾西北部海域,海洋热浪频率和天数季节变化较显著,均在夏季达到最大,春、秋季次之,冬季最少。而在湾东南部海域,二者的季节变化相对较弱。依据海洋热浪累积强度将海洋热浪从弱至强分为I~IV4种等级。分析显示,I类和II类较弱海洋热浪主要发生于夏、秋季的湾西部或西北部海域;Ⅲ类以上严重海洋热浪则多发于春季的安达曼海和湾东南部海域以及夏季的缅甸西南部海域。进一步分析表明,在春、夏和秋季大部分海洋热浪活跃区,较浅的混合层及海表净热通量的变化对这些海区海洋热浪活动可能起主要作用,而冬季湾东南部海域海洋热浪形成与维持可能主要与赤道远地强迫有关。  相似文献   
56.
本文选取142幅RADARSAT-2全极化合成孔径雷达(SAR)影像,在没有入射角输入的情况下,首先利用C-2PO模型进行海面风速反演。随后,将同一时空下的ASCAT散射计风向作为初始风向,提取相应雷达入射角,利用地球物理模式函数(GMF) CMOD5.N对142幅SAR影像进行风速计算。反演结果与美国国家资料浮标中心海洋浮标风速数据对比,结果显示:CMOD5.N GMF和C-2PO模型均可反演出较高精确度的海面风速,其均方根误差分别为1.68 m/s和1.74 m/s。此外,研究发现,在低风速段,CMOD5.N GMF的风速反演精度要明显优于C-2PO模型。针对这一现象,本文以SAR系统成像机理为基础,以低风速SAR图像为具体案例,给出了3种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  相似文献   
57.
杜艳  刘国强  何宜军  韩雪 《海洋科学》2020,44(10):12-22
台风是影响中国黄东海的强天气现象,其引起的强风、巨浪和台风增水严重威胁着沿海地区人民的生命与财产安全。本文以海浪模式SWAN(Simulating Waves Nearshore)与区域海洋模式ROMS(Regional Ocean Modeling System)为基础,构建了中国黄东海海域在201509号台风“灿鸿”影响下的海浪-海洋耦合模式。通过浮标与Jason-2高度计有效波高数据验证了模式结果的准确性。进行了敏感性实验分析,对比耦合(ROMS+SWAN)与非耦合(SWAN)下以及使用不同地形数据(ETOPO1、ETOPO2、GEBCO)、不同物理参数化方案(风能输入、白冠耗散、底摩擦耗散)下的模拟结果差异。结果发现在射阳与前三岛浮标处,使用GEBCO地形数据(15弧秒间隔)下的模拟效果更好且稳定。在空间分布上,台风中心附近的浪流相互作用显著,在其前进方向右侧表现为耦合的有效波高值低于非耦合有效波高值,差值最高可达1米。选择不同风输入与耗散项方案时的模拟差异主要发生在最大波高处,选择不同的风能输入与白冠耗散项方案带来的差异接近0.4米,而底摩擦项方案选择不同带来的差异接近1米。因而在模拟实际的海况时,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带来的影响,才能达到SWAN海浪模型最好的海浪模拟效果。  相似文献   
58.
A new model is proposed to estimate the significant wave heights with ERS-1/2 scatterometer data.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ave parameters and radar backscattering cross section is similar to that between wind and the radar backscattering cross section. Theref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ignificant wave height and the radar backscattering cross section is established with a neural network algorithm, which is, if the average wave period is ≤7s, the root mean square of significant wave...  相似文献   
59.
多普勒信息是合成孔径雷达(SAR)进行海洋动力遥感的一个重要参数,自从20世纪80年代末就已经开始利用该参数反演海表面动力过程的相关研究.本文重点论述了星载SAR多普勒信息反演海表面流及其应用研究,主要包括SAR干涉测量方法获取海洋流场信息的主要技术手段及研究进展;多普勒频移方法反演表层海洋流场的发展历程及在上层海洋现象(包括地转流、准地转流以及中小尺度过程)中的应用研究;相关的国外重要数据融合计划和研发计划.目前国内在海洋流场的遥感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重点关注于反演理论和方法,而将反演信息应用于上层海洋动力的研究,还十分缺乏.希望通过本文的综述,为后续在该方向的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0.
This paper presents two comparisons or tests for a Lagrangian model of zooplankton dispersion:numerical schemes and time steps.Firstly,we compared three numerical schemes using idealized circulations.Results show that the precisions of the advanced Adams-Bashfold-Moulton(ABM) method and the Runge-Kutta(RK) method were in the same order and both were much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Euler method.Furthermore,the advanced ABM method is more efficient than the RK method in computational memory requirements and time consumption.We therefore chose the advanced ABM method as the Lagrangian particle-tracking algorithm.Secondly,we performed a sensitivity test for time steps,using outputs of the hydrodynamic model,Symphonie.Results show that the time step choices depend on the fluid response time that is related to the spatial resolution of velocity fields.The method introduced by Oliveira et al.in 2002 is suitable for choosing time steps of Lagrangian particle-tracking models,at least when only considering advec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