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27篇
  免费   294篇
  国内免费   326篇
测绘学   277篇
大气科学   242篇
地球物理   312篇
地质学   1072篇
海洋学   235篇
天文学   14篇
综合类   215篇
自然地理   180篇
  2024年   30篇
  2023年   48篇
  2022年   60篇
  2021年   75篇
  2020年   47篇
  2019年   72篇
  2018年   93篇
  2017年   62篇
  2016年   49篇
  2015年   53篇
  2014年   134篇
  2013年   78篇
  2012年   65篇
  2011年   91篇
  2010年   81篇
  2009年   78篇
  2008年   90篇
  2007年   90篇
  2006年   109篇
  2005年   72篇
  2004年   71篇
  2003年   53篇
  2002年   72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64篇
  1999年   59篇
  1998年   64篇
  1997年   90篇
  1996年   65篇
  1995年   79篇
  1994年   57篇
  1993年   71篇
  1992年   67篇
  1991年   58篇
  1990年   39篇
  1989年   30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2篇
  1965年   2篇
  1964年   4篇
  1958年   8篇
  1956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对目前基于GIS、遥感技术的地震灾害快速评估方法分别进行了分析,并通过汶川地震实例归纳总结了现有防震减灾软件系统建设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利用GIS、遥感、地震现场数据等多源数据的综合地震灾害快速评估方法,并给出了其实现流程。  相似文献   
942.
何宝顺  黄保印 《地球》2010,(1):96-98
在广袤的松嫩平原北端。有一个闻名遐迩的好地方。由于280多年前的火山喷发,熔岩阻断了古老的白河水流,形成五个串珠状的、彼此相连的火山堰塞湖。  相似文献   
943.
目的:对行手术确诊的特发性正常压力脑积水患者的临床和MRI表现进行分析和总结,研究其临床、MRI特征以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行分流术确诊的特发性正常压力脑积水(iNPH)患者临床和术前MR(包括3DT1WI、T2WI、T2 FLAIR)资料,对iNPH常见MR影像征象进行评估和描述。结果:56例iNPH患者中,步态障碍、认知障碍及尿失禁的发生率分别为91.1%、60.7%及42.9%,经典三联征为23.2%;常见合并症依次为高血压(51.8%)、糖尿病(28.6%)及帕金森病(PD)(12.5%)。对56例iNPH患者MR图像进行分析,82.1%患者胼胝体角呈锐角,39.3%患者蛛网膜下腔不成比例扩大征象(DESH)阳性,DESH评分平均得分(5.24±1.27)。结论:iNPH确诊患者最常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和PD,经典三联征较少,典型的MR征象阳性率不高,阴性患者的诊断和预后预测仍然存在挑战,应结合其他临床检查明确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944.
使用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基准站的数据,拟合电离层VTEC模型的参数,提出了利用离散系统卡尔曼滤波方程预报电离层TEC的方法,并对2002年9月10日和2002年9月14日特定时刻的TEC进行了预报和分析,其半小时内的预报精度达到2.5 TECU,实验证明可以利用该方法对某些电离层活动进行有效预报。  相似文献   
945.
车用太  杨丽  何镧  鱼金子 《中国地震》2015,31(3):602-604
利用杭州超距科技有限公司最近研发的ATG-6138型测汞仪在云南省弥勒井气汞(Hg)观测中记录到尼泊尔8.1级地震的同震效应。这是中国气汞观测的第一个同震效应的纪录。这一事实表明了进一步提升地震地下流体化学量观测仪器的观测精度与采样率,有可能记录到固体潮与同震效应等更多的地壳动力作用信息,从而进一步提升其地震前兆监测能力。  相似文献   
946.
大凉山断裂带北段东支——竹马断裂晚第四纪活动性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大凉山断裂带是川滇菱形活动块体东边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活动习性和滑动速率对于了解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块体运动和构造变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对于该地区地震危险性评价和地震中长期预测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大凉山断裂带由6条分支断裂构成,竹马断裂是其北段的一条分支。文中在详细野外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典型构造地貌的高精度GPS测量和断错时间的约束,得出竹马断裂是一条以左旋走滑为主的全新世活动断裂,全新世以来的水平滑动速率为1.5~3.1mm/a;利用古地震探槽揭示出竹马断裂的2次古地震事件时间分别为(50.3±5.7)~30ka BP和30~(17.4±1.2)ka BP。考虑到断裂带北段还存在一条与竹马断裂平行的分支断裂——公益海断裂,大凉山断裂带北段的滑动速率与南段基本一致。鲜水河-小江断裂系中段在大凉山断裂带上分配的滑动速率与并行的安宁河断裂带和则木河断裂带也大体相当,断裂系中段的滑动速率之和与南北两段的速率大致吻合。大凉山断裂带的存在使断裂系在几何上成为一个完整的弧形构造,也弥补了中段滑动速率的亏损,使各段的滑动保持协调一致。此外,沿竹马断裂大量发育的冲洪积台地,根据沉积特征和测年结果,认为是新仙女木事件后末次冰消期的冰川融水形成的冰水堆积,类似的地貌面可能广泛分布于青藏高原东南缘。  相似文献   
947.
稀土元素及钇在东太平洋CC区深海泥中的富集特征与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太平洋CC区深海泥具有高的REY(REE+Y)含量,理解其富集机制对于寻找深海稀土资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WPC1101站位的沉积物柱状样开展了沉积物类型、粒度、黏土矿物和元素组成分析,结合已有资料探讨研究区深海泥的稀土元素富集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研究区深海泥主要以远洋黏土和硅质生物组分为主,其∑REY范围主要为400~1 000 μg/g。深海泥北美页岩标准化后的REY配分模式具有显著的负Ce异常,指示富稀土深海泥中海相自生组分贡献较大。根据统计发现,研究区深海泥的∑REY与Al2O3、MnO、P2O5均具有良好的相关性,黏土组分、铁锰氧化物和磷酸盐对REY都有贡献。通过综合分析,提出研究区富稀土泥中高P含量是高∑REY重要的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948.
历史时期气候变化对中国古代农业影响研究的若干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IPCC报告指出:气候变暖将给人类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中国历史上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本文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对我国秦汉以来气候变化与农业经济发展对应关系的梳理与分析,从百年尺度上阐明气候变化对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暖期利于农业发展,冷期则相反.当气候温暖时(如秦汉、隋唐时期),北方农业种植界线北移,农耕区扩大,同时农作物生长期增长,熟制增加,粮食产量提高;而当气候寒冷时(如魏晋南北朝、唐后期至五代时期),农业种植界线南退,宜农土地减少,农作物生长期缩短,熟制区域单一,粮食产量下降.古代稻作区的分布也具有类同的变化.  相似文献   
949.
青海玉树M_S7.1级地震地表破裂带的遥感影像解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发生MS7.1级地震,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重大的经济损失。除组织现场快速震害评估和地表破裂带调查外,利用高分辨率卫星影像解译是迅速给出初步震害评估和同震地表破裂的位置和展布的最佳途径。本文通过对震前、震后高分辨率SPOT卫星影像的对比,解译出了12km长的同震地表破裂带,其在影像上主要表现为线性阴影和色彩变化。地表破裂带位置和先存的断层、老破裂带位置一致,说明青海玉树地震属于原地复发型地震。同时,解译结果也得到了来自野外实地调查结果的验证,证明了遥感解译的可信性和及时性。但解译破裂长度远小于实际破裂长度,也说明了基于2.5m分辨率的SPOT卫星影像的遥感解译存在较大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950.
水底隧道饱水地层衬砌作用荷载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张志强  何本国  何川 《岩土力学》2010,31(8):2465-2470
与山岭隧道所不同,采用矿山法修建水底隧道,二次衬砌将承受很大外水压力,特别是穿越饱水破碎地层时,具有很大的施工风险。以厦门翔安海底隧道为工程背景,针对F4风化深槽地层,研究不同水位条件下,衬砌荷载与排放流量及排放方式之间相关关系。研究得出:当控制排放量为全排条件流量1/3左右时,可卸掉80%外水压力;从环境和经济角度考虑,可将出现拐点折减系数0.2作为水底隧道限量排放的设计基准值;从支护结构体系组成考虑,对于F4强风化深槽破碎围岩,必须施作注浆圈,才可以保证在水压、土压共同作用下衬砌结构安全,结果显示施作注浆圈能够减少衬砌作用荷载30%~40%,提高安全系数几乎一倍;从主体结构受力特征看,水底隧道最不利受力位置在墙脚和仰拱,因此,无论是防水型还是排水型隧道,均应对仰拱形式及支护参数加强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