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1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9篇
地质学   23篇
海洋学   19篇
综合类   8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1.
采用自动鱿钓(AJ)和灯光罩网(LAFN)定点采样,对南沙群岛北部海域(12—16°N,112—116°E)鸢乌贼生长、繁殖、摄食及资源分布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灯光罩网渔获中鸢乌贼的胴长范围为65—231mm,体质量范围为6—580g;自动鱿钓鸢乌贼胴长范围为108—215mm,体质量范围为38—400g。自动鱿钓和灯光罩网鸢乌贼雌雄性比分别为32.0和1.4。南沙鸢乌贼雌性个体出现两个性腺发育高峰期,即101—120mm与161mm以上胴长组,4—7月为繁殖高峰期。鸢乌贼以大眼标灯鱼、尖头燕鳐等中上层鱼类为主,还摄食同类以及钩腕乌贼属等其它头足类及少数蟹类,雌雄个体摄食强度随胴长增加而增加。自动鱿钓CPUE(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为1—38pc/(line·h),平均值为12pc/(line·h);而灯光罩网CPUE为15—50kg/net,平均值为35.7kg/net。南沙群岛北部海域鸢乌贼具有重要的经济学和营养生态学研究价值,灯光罩网是开展南海鸢乌贼渔业资源研究的较佳采样方式。  相似文献   
22.
中西太平洋鲣渔场与温盐垂直结构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我国某公司2009-2011年在中西太平洋海域鲣鱼围网生产数据和CATSAT系统渔场环境数据,采用K-S检验筛选出与渔获关系密切的环境变量,然后采用均值比较确定适宜的渔获环境范围。K-S检验认为,渔获量与0m、20m、30m、50m、75m、125m、150m、200m、250m、300m水温、温跃层深度、200m盐度等环境变量关系密切。选择中心渔场的适合环境因子及其范围为:0m水温29.9~31℃、20m水温30.1~31.4℃、30m水温30.3~31.3℃、50m水温30.1~31.7℃、75m水温29.8~31.7℃、150m水温22.8~27.1℃、200m水温15.3~21.8℃、250m水温12.5~15.4℃、300m水温9.6~11.7℃、温跃层深度71~140m、200盐度34.71~35.40。研究结果不仅可用于改进渔情预报工作,而且可直接用于指导渔业生产实践。  相似文献   
23.
2010年7月利用灯光罩网和延绳钓对南沙北部海域进行了初步的渔业资源调查,报道了该海域的鸢乌贼(Symplectoteuthis oualaniensis)和金枪鱼的渔获与分布状况。灯光罩网平均CPUE 63.90 kg/网,主要渔获物为鸢乌贼,占总产量的67.57%,平均胴长122 mm,质量89.6 g;延绳钓平均CPUE为18.19 kg/百钩,其中大目金枪鱼(Thunnus obesus)3.24 kg/百钩、短鳍斜齿鲨(Scoliodon Palasorrah)10.46 kg/百钩,渔获尾数较多的为帆蜥鱼(Alepisaurus ferox)和黑魟(Dasyatis atratus),分别占总数的39.13%和26.09%。提出南沙金枪鱼捕捞采用延绳钓与灯光罩网联合方式的建议。  相似文献   
24.
特征高斯波包叠前深度偏移方法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辉  王华忠  冯波  胡英  张才 《地球物理学报》2014,57(7):2258-2268
高斯波包(Gaussian packet)传播算子可在局部时空域高效地计算局部波包的传播.高斯波包叠前深度偏移的基础是在Gabor变换域描述观测数据,再利用高斯波包传播算子计算炮点波场和检波点波场,两者相关即可得到偏移结果.利用炮道集的局部τ-p特征在Gabor变换域表达观测数据,可以仅关注部分高斯波包框架函数上的数据投影,这样既实现了波场的压缩存储,同时可利用高斯波包传播算子反传框架函数以实现整个炮道集的快速反传.这些综合了观测数据局部τ-p特征的高斯波包函数称为特征高斯波包(characteristic Gaussian packet,CGP),相应的波场反传称为特征高斯波包反传.理论及数值分析证明了上述特征高斯波包反传方法是有效且快速的.炮点正传波场也利用高斯波包传播算子模拟.利用互相关成像条件可实现特征高斯波包叠前深度偏移(characteristic Gaussian packet pre-stack depth migration,CGPM).由于高斯波包传播算子描述了局部方向及局部空间的波场,所以CGPM可以自然地提取角度域成像道集(ADCIG),并易于实现面向目标叠前深度偏移,从而作为偏移引擎为偏移速度分析(MVA)服务.数值实验证明了CGPM和面向目标CGPM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25.
根据1960-2002年印度洋黄鳍金枪鱼亲体量-补充量(stock-recruitment,SR)及其表层水温资料,利用Ricker模型,水温分期Ricker模型和模糊逻辑Ricker模型,考察表层加权水温与黄鳍金枪鱼亲体量、补充量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模糊逻辑Ricker模型拟合效果最好,水温分期Ricker模型次之,均优于原始Ricker模型。水温分期Ricker模型中的暖水月补充量比冷水月大,在黄鳍金枪鱼资源量较低时,暖水条件更有利于种群的繁衍。模糊逻辑Ricker模型得出冷水月和暖水月条件下的极端估计,受水温等外界条件影响,黄鳍金枪鱼的补充量在两条SR曲线间波动。水温等环境条件的变化产生了不同于依赖于密度因素的种群动力过程,限制了原始Ricker模型对亲体补充量关系的描述。  相似文献   
26.
叠前地震数据特征波场分解、偏移成像与层析反演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提出了一套叠前地震数据稀疏表达(特征波场合成)、深度偏移成像和层析成像的处理流程.不同于传统的变换域中的数据稀疏表达理论,本文利用局部平面波的传播方向(慢度矢量),在中心炮检点处同时进行波束合成,从而将地震数据投影到局部平面波域(高维空间)中.由于波束合成后的地震数据描述了局部平面波的方向特征,因此称之为特征波场.然而波束合成算法需要估计局部平面波的慢度矢量.当地震数据受噪声干扰时,难以在常规τ-p谱中自动估计局部平面波的射线参数(慢度矢量).本文提出了基于反演理论的特征波场合成方法,可以同时反演局部平面波及其传播方向,从而提高特征波合成的自动化程度并保持方法的稳健性.通过特征波场合成,可以将地震数据分解为单独的震相(波形).这样的数据可以直接用来成像及反演.在局部平面波域中,由于局部平面波的入射与出射射线参数已知,传统的Kirchhoff叠前深度偏移(PSDM)和高斯束/控制束PSDM可以实现从"沿等时面的画弧"到"向反射点(段)的直接投影"的转变,叠前偏移的效率以及成像质量可以同时提高.此外,特征波场与地下反射点(段)的一对一映射关系使得叠前深度偏移与层析成像融为一体,可以极大地提高速度反演的效率.数值试验证明了特征波场合成、叠前深度成像以及层析反演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7.
增强型地热系统(EGS)是采用人工形成地热储层的方法,从低渗透性岩体中经济地采出深层热能的人工地热系统。以CO2为载热流体的增强地热能系统(CO2-EGS)是实现CO2减排和深部地热资源开发的有效手段,系统运行时的水-岩-气相互作用对热储层孔渗特征有着重要影响,最终会影响储层的产热能力。笔者利用高温高压反应釜模拟CO2-EGS高温下的热储层-盐水-CO2的相互作用,通过对实验中反应液离子成分变化和岩样扫描电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实验后的钾长石和方解石出现溶解现象,且方解石溶蚀剧烈;岩样表面出现极少量次生方解石和钠长石,并有新矿物析出,其主要组成元素为C、O、Si、Fe,为菱铁矿的中间产物。通过TOUGHREACT建立反应性溶质运移模型,模拟上述实验的化学反应过程,模拟结果和实验数据拟合较好。该研究可为CO2-EGS的水-岩-气作用机制提供地球化学数据。  相似文献   
28.
胶东郭城地区脉岩类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岩构造背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胶东海阳郭城地区高密度、高频率产出多种脉岩类岩石,主要包括辉绿岩(βμ)、煌斑岩(χ)、闪长岩(δ)、闪长玢岩(δμ)、花岗斑岩(νπ)、正长斑岩(ξπ)等,且脉岩与金矿密切伴生。为了探讨该区脉岩的成因、源区性质及成岩构造背景,本文通过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该区脉岩总体属于钾质钙碱性系列,高Mg、Fe、Al,低Ti,来自深部同一岩浆源区,富集LILE和LREE,相对亏损HFSE,为弥散状角闪石相橄榄岩富集地幔部分熔融作用(9.52%)的产物。成岩过程中岩浆经历了橄榄石、单斜辉石、角闪石等暗色矿物以及少量斜长石的分离结晶作用,岩浆侵位过程中没有受到地壳物质的混染。脉岩形成于大陆板内环境,同时具有大陆弧钙碱性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暗示了在构造背景上与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作用及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华北地块岩石圈的区域性伸展—减薄机制有关,可能与郯庐断裂带在该时期的左行走滑引张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29.
叠加速度分析技术是常规地震资料处理中的重要环节,也是经典的时间域速度建模方法.叠加速度分析技术主要包括速度谱计算和拾取两个步骤.至今为止,多数研究工作通过提高速度谱的分辨率以及抗噪声能力,获得高质量的速度谱从而有利于拾取.本文的目标是将叠加速度分析技术转为一个全自动化的处理流程.从参数估计的角度出发,将叠加速度估计转化为稀疏反演框架下的模型参数估计问题,并通过稀疏反演算法自动反演叠加速度,进而提高叠加速度建模的效率.为实现这一目标,首先给出了正问题的定义,即层状介质中CMP道集的预测模型,利用叠加速度、垂向双程走时(t_0)以及反射子波以及CMP道集时距关系(如双曲时距关系)可以预测CMP道集.接着,速度分析反问题可以描述为已知观测的CMP道集,估计模型参数(叠加速度及t_0时间等).利用模型参数的稀疏性作为约束条件并用L_0范数作为模型稀疏性的度量准则,叠加速度分析可以转化为L_0范数约束下的稀疏反演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预测校正思想的匹配追踪算法求解上述反问题,实现了自动叠加速度建模并为后续的高精度速度反演方法提供较好的初始模型.理论和实际资料的测试结果证明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0.
根据2011年12月—2013年2月于我国南海海域采用金枪鱼延绳钓以及灯光罩网调查捕获的大眼金枪鱼(Thunnusobesus)的各项基础生物学以及胃含物的数据,对其摄食生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南海海域大眼金枪鱼的食物组成包括鸢乌贼、帆蜥鱼、金色小沙丁鱼、飞鱼、竹荚鱼、鲐鱼、小公鱼属、圆鲹属以及不可辨别的鱼类与虾类,其主要饵料生物为鸢乌贼(%IRI=45.21),其次为金色小沙丁鱼(%IRI=21.36)和帆蜥鱼(%IRI=13.72);(2)空胃率与平均饱满指数随季节变化明显,空胃率在春季时会达到顶峰(37.9%),秋季时最低(16.7%),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同时平均饱满指数也在春季达到最高值(0.33),随季节下降并稳定于0.1,空胃率随性腺成熟度的提高有明显上升趋势,平均饱满度指数在性成熟度Ⅰ期与Ⅵ期均呈现高值(1.18、1.04);(3) 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随季节变化呈现出明显的变化,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H′随叉长组基本在1.52—1.72之间变化, Pielou均匀度指数J随性腺成熟度的提高有逐步下降的趋势;(4)营养长度(NR)较高,说明其摄食的饵料成分多、氮来源较复杂,基础食物来源(CR)和生态位总空间(TA)的冬季指标值近乎夏季指标的两倍;通过δ15N稳定同位素法计算大眼金枪鱼的平均营养级为4.73。总体上,南海海域大眼金枪鱼主要以头足类和鱼类为食,其摄食习性与季节和个体发育相关,在食物链中处于较高营养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