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3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39篇
海洋学   3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我国黄土中微量元素的研究工作虽逐步开展, 但多限于微量元素的一般含量和分布。对黄土中元素的概率分布及背景含量的研究尚少。在日益深人进行的环境科学研究中, 区域环境质量评价是一重要研究内容。黄土及黄土状岩石在我国北方的覆盖面积很广, 形成了大面积的黄土区。  相似文献   
22.
黄土风化成土过程中主要元素迁移序列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主要研究了渭南黄土剖面中主要化学组分的分布特征、影响因素以及它们在风化成土过程中的迁移富集规律。结果表明:(1)在剖面中随着黄土与古土壤层的交替叠复,各组分含量由低-高或由高-低呈周期性变化。(2)碳酸盐含量的剧烈变化是影响黄土元素分布特征极为重要的因素,古土壤中一些组分的含量增高,主要是碳酸盐被强烈淋滤造成的相对富集。(3)在黄土风化成土过程中,CaCO3、SiO2、FeO、MgO、K2O、Na  相似文献   
23.
许多气候环境变化曲线像自然界的曲线一样存在复杂的变化。尝试用计算海岸线分形维数的方法分析了渭南黄土剖面碳酸盐质量分数变化轨迹的分形特征,发现其中也存在分形维数,这种分数维也可以用来表示碳酸盐质量分数变化的复杂性。渭南黄土剖面碳酸盐质量分数变化轨迹的分形存在两段性,而且在黄土和古土壤中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4.
许多气候环境曲线像自然界的曲线一样存在复杂的变化,尝试用计算海岸线分形维数的方法分析了渭南黄土碳酸盐质量分数变化轨迹的分形特征,发现其中也存在分形维数,这种分数维也可以用来表示碳酸盐质量分数变化的复杂性,渭南黄土剖面碳酸盐质量分数变化轨迹的分形存在两段性,而且在黄土和古土壤中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5.
蒙脱石与铅锌溶液界面反应动力学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反应动力学研究表明,在近中性稀溶液中铅锌离子与蒙脱石之间界面反应包括表面配合、层间离了交换和金属离子水解沉演。其中金属离子水解沉淀反应仅是50℃溶液中才明显观察到。而层间阳离子释放包含两个过程,即表面快速交换反应和层间扩散作用,可用一复合动力学方程描述。反应速率和质量平衡分析表明,较高的淌度和快速表面交换作用造成的溶液中氢离子浓度局域性“亏损”是造成金属离子水解沉淀的主要原因。蒙脱石对Zn吸附量大  相似文献   
26.
混合矿物体系表面吸附反应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Pb2 ,Zn2 ,Ag 离子与混合矿物体系中表面吸附反应动力学实验研究表明 ,吸附离子与矿物表面吸附反应动力学主要受离子在溶液中扩散速率控制 ,可用复合二级反应动力学方程拟合得到较好的结果 .在近中性溶液中被交换的离子K 和Na 可用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较好拟合 .Ca2 的浓度变化符合扩散 交换反应动力学方程 .K ,Na ,Ca2 离子释放总量远大于吸附离子在溶液中减少量说明K ,Na ,Ca2 离子释放主要由于氢离子的交换反应 ;而Pb2 ,Zn2 ,Ag 离子与矿物之间吸附反应在常温下仍以表面反应为主 ,并未进入矿物晶格与K ,Na ,Ca2 离子发生交换反应  相似文献   
27.
沉积CaCO3与金属离子界面反应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金属离子与沉积碳酸盐之间2同反应动力学模拟实验表明,由于CaCO3快速溶解和溶液PH急剧上升,大部分Pb^2+、Zn^2+离子与溶液中CO3^2-和OH^-离子反应生成白铅矿PbCO3、水白铅矿Pb3(OH)2(CO3)2,或Zn(OH)3和锌矿Zn(OH)6(CO3)2沉淀于体相溶液中,仅有少部分Pb^2+、Zn^2+通过扩散与CaCO3表面发生离子交换反应。25℃时,Pb^2+溶液中以白铅矿沉  相似文献   
28.
磁黄铁矿催化分解苯酚反应动力学及其产物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用批量实验法研究了天然磁黄铁矿在过氧化氢参与下催化分解苯酚的动力学反应。结果表明,在pH=3.81~5.88时,苯酚都可被有效的分解,分解速率k=4.0~212h-1(g/L)-1,高于氧化铁矿物类催化剂,可与Fenton试剂相比拟。同时它具有反应速率可控、催化剂与反应产物易于分离和回收等优点。对反应液中Fe(II)、Fe(Ⅲ)浓度和紫外光谱分析表明,反应过程与Fenton反应类似,苯酚先是被快速转化成多酚类化合物,接着被分解成羧酸类化合物。溶液pH不同,产物不同,总有机碳(TOC)矿化率也不同,一般可达50%~58%。  相似文献   
29.
利用批量平衡技术研究了石英、高岭石、伊利石、蒙脱石和铁氧化物对五氯苯酚(PCP)吸附的pH关系等温线和浓度关系等温线,发现所有矿物的pH关系等温线都表现出典型的峰形曲线特征,峰位在pH=5~6之间,依矿物不同而不同。基于矿物表面羟基位化合态和PCP的化合态考虑,提出一种包含表面络合反应和表面静电吸附反应的模式,对pH关系等温线计算拟合发现有很好的相关性。模式计算还表明,石英和层状硅酸盐矿物对PCP吸附以表面络合反应为主,而氧化铁矿物则包含表面络合反应和表面静电吸附反应,但以后者占主导,其反应平衡常数比前者大1~3个数量级。高岭石和氧化铁矿物的浓度吸附等温线可用Langmuir方程很好拟合,最大吸附量的大小顺序是赤铁矿>纤铁矿>针铁矿>高岭石>石英>蒙脱石≈伊利石,并可以用矿物表面羟基位浓度和反应机制加以解释。PCP在矿物表面可观的吸附量说明矿物表面吸附对憎水性可离解有机化合物(HIOCs)在天然水相体系和沉积中的迁移转化过程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0.
阳山伊利石表面化学特性及化合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非连续酸碱滴定法和氯化铵-乙醇法测定表明,2M1型伊利石的pHzpc=6.5,阳离子交换量CEC=11.0×105mol/g.应用恒容双表面位模式,通过多元非线性拟合计算表明,伊利石表面铝醇基>AlOH浓度N1,Al=4.0×10-5mol/g,质子化常数pKal,Al=5.95和pKa2,Al=9.45,硅醇基>SiOH的Nt.si=0.53×10-5mol/g,pKa2,si=3.85.同时发现,在伊利石表面酸碱特性研究中,当溶液pH<4时,须考虑伊利石表面阳离子与溶液质子之间的交换反应,测定表明交换反应常数Kx=0.4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