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29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95篇
综合类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81.
微细浸染型金矿中原生矿石向氧化矿石转化机理探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刘显凡  张兴春 《矿物学报》1997,17(4):501-506
本文以黔西南和桂西北微细浸染型金矿为例,讨论了该类型金矿原生矿石和氧化矿石中金的赋存状态差异,并从晶体化学和地球化学角度作了赋存原理分析,进而重点探讨了两类矿石中粘土矿物的表生淋滤转化的化学模式,为开展原生矿石的选冶工艺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2.
多不杂铜矿床的发现是西藏地质找矿工作取得的重大突破,前人对其做了大量的研究,但始终未能合理解释该矿床的形成过程,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成矿物质和成矿流体来源认识上存在争议。本次研究指出了前人在多不杂铜矿床成因机制认识中存在的问题,并测试了岩矿石及单矿物的硫铅同位素组成。研究表明,矿床中硫主要来源于深源岩浆,幔源岩浆和流体在参与成岩成矿过程中伴随岩浆结晶成岩交代岩石而致自身流体性质演变,进而引发壳幔物质混染;铅同位素具有由岩浆作用形成的地壳与地幔混合的俯冲带铅的特征,伴随着含矿地幔流体的上升侵位,不可避免的混染了地壳铅,导致了多不杂铜矿床铅同位素组成的变化。综合分析认为该矿床的成矿物质和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地幔,成矿动力主要来自深部地质过程,矿床的形成与地幔流体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83.
本文通过常量、微量和稀土元素的详细分析和研究,论证了本区微细浸染型金矿中原生矿石和氧化矿石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和变化规律,为探讨原生矿石向氧化矿石的转化机理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对于开发利用该类型金矿的原生矿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4.
本文通过常量、微量和稀土元素的详细分析和研究,论证了本区微细浸染型金诶中原生矿石和氧化矿石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和变化规律,为探讨原生矿石抽氧化矿石的转化机理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对于开发利用该类型金矿的原生矿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5.
通过成矿热液、矿后热液和表生溶液形成的冷液矿物的包裹体成分、温度和盐度测定,作了有关的系列热力学参数计算,探讨了溶液的低温地球化学特征和变化规律。研究表明:成矿期和矿后热液均为弱碱性,但进入表生溶液则转为弱酸性;在表生作用过程中,矿后热液和表生溶液的lgf(H2)、lgf(CH4)和lgf(CO)均较成矿期明显下降,尤以lgf(CH4)最显著,相反,lgf(S2)则有明显提高;从含硫原子团的性质看,成矿期热液主要含H2S和HS-,而矿后热液和表生溶液主要含SO2-4、KSO-4和NaSO-4。这些特征和变化直接影响和制约金在表生作用过程中的迁移形式以及原生矿石向氧化矿石的转化机理。  相似文献   
86.
黔西南地区叠加褶皱及其对金矿成矿的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黔西南地区燕山-喜山运动期间发生过4期褶皱,它们通过跨褶、移褶、限褶、重褶、弯转、加强等方式叠加,在区内形成穹-盆构造,蛇形褶皱、环状褶皱等复杂的露头干涉型式。叠加褶故对金矿田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多数矿田不仅受叠加褶皱形成的穹隆控制,而又大致按15—20km的等间距排列。本区叠加褶皱的深入研究,对基础地质、成矿规律研究及成矿预测等均具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7.
兰坪-思茅盆地砂页岩中铜矿床同位素地球化学   总被引:33,自引:5,他引:28  
兰坪-思茅中新生代盆地中的铜矿床,主要产于同砂岩、粉砂岩和页岩组成的含盐红色碎屑岩建造中。对矿床的同位素组成研究表明:成矿溶液主要来自大气降水,矿蚀变作用是在水/岩比值较低的体系中进行的;铅来自赋矿的沉积与基底岩石的混合;硫、碳和硅则具有多来源的特性。矿床地质特征和同位素组成特点表明,所研究的铜矿床与典型砂页岩型铜矿床存在显著差异,而与一些地热区的矿化作用相似。说明研究区砂页岩中的铜矿床具有特殊的  相似文献   
88.
云南香格里拉县九龙一带出露的橄榄辉石岩侵位于峨眉山玄武岩,或呈断块夹持于构造破碎带中。岩相学研究发现,单斜辉石环带结构发育,主要为韵律环带和正环带两种,但吉丁和海西失吉地样品的环带规律性不明显。环带微区的探针成分分析及对比研究表明,安南样品的环带为同一碱性-过碱性系列岩浆多次脉冲补给的产物,其高碱度表现为更高的钙含量、更不饱和的硅和更明显的成分环带,离子的类质同象替代方式、Al-Ti含量的指向性以及温压计算结果反映其形成于温度压力较高的环境;吉丁和海西失吉地样品为富碱的拉斑玄武系列经不明显的分异,形成于活动陆缘低温低压的环境,可能为甘孜—理塘结合带的残余产物。  相似文献   
89.
云南香格里拉洛吉乡出露一套基性-超基性岩块,前人对其属性的认识有分歧.岩相学研究发现该岩块具有正堆积结晶和补堆积结晶的特点,岩石化学特征具有贫碱、高钙和低氧逸度的特征,其母岩浆为亚碱性系列,并且显示出堆晶层状岩系演化特征.对其中的单斜辉石进行了矿物成分及化学成分研究,结果表明辉石种属为透辉石,晶体中类质同像替代现象普遍,阳离子取代特征显示出形成于高温低压的条件.温压计算结果表明透辉石形成平均温度为1 084℃,平均压力为0.15 GPa,结合岩石的成分和演化特征,认为该岩石形成于洋中脊,属洋壳组成的基性-超基性堆晶岩系,为甘孜-理塘延伸带的残余产物.  相似文献   
90.
富碱斑岩中超镁铁深源包体岩石的元素地球化学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云南省鹤庆县六合乡富碱斑岩体中的超镁铁深源岩石包体,对于研究富碱斑岩岩浆的起源和演化及其成岩成矿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在对深源包体岩石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系统研究后,发现该深源包体具有原始上地幔岩在地幔条件下受到一定程度富集地幔流体交代作用改造的特征,具有富集地幔的低程度部分熔融属性,为富碱斑岩的成岩成矿作用提供了重要的元素地球化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