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9篇
地球物理   14篇
地质学   57篇
综合类   5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5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滇东南八布蛇绿混杂岩中的早二叠世放射虫化石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冯庆来  刘本培 《地球科学》2002,27(1):1-3,T001,T002
报道了采自滇东南八布蛇绿混杂岩燧石岩块中的放射虫化石。该放射虫组合包括Pseudoalbaillella scalprata Holdsworth and Jone,Pseudoalbaillella sakmarensis(Kozur),Pseudoalbaillella lomentaria Ishiga and Imoto,Quadriremis robusta Nazarov and Ormiston,Polyfistula hexalobata Nazarov and Ormiston,Lattentifistula texana Nazarov and Ormiston,Latentifistula crux Nazarov and Ormiston,Tormentum sertulum Nazarov and Ormiston,Nazarovella phlogidea Wang,Ormistonella robusta De Wever and Caridroit,Hegleria mammilla (Sheng and Wang)等。它以Pseudoalbaillella lomentaria为特征种,可以与日本、美国及我国西南地区早二叠世放射虫组合对比,指示扬子板块和印支地块之间的早二叠世沉积盆地为开阔的深水盆地。  相似文献   
42.
本文在处理1967年以的多期长水准及1977年以来多个跨断层短水准,短基线场地数据的基础上分析了三叉口地区的地壳垂直形变,在整个南北构造带上为一上升区,形变速率不高,该地区垂直活动表现为山区相对上升,平原或分别地相对下沉,跨断层的短水准短基线变化,表明该区处在张性应力场中,本文还特别分析了1989年石棉5.3级地震的震前,震时又震后的地壳形变特征,并发现类似石棉地震前的及在泸定一石棉间的德妥一带有  相似文献   
43.
44.
鲜水河断裂带上的应变积累与释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建中  刘本培 《地震学报》1990,12(3):326-332
地震过程是地壳介质应变的积累与释放的过程。地应变的积累与释放往往集中在地壳介质的软弱部位——断层活动带上重复进行,并以复杂而有规律的介质弹、塑性变形方式传递到地表,使我们能用重复的大地测量方法检测出来。 现今活动强烈的鲜水河断裂带,其频繁的地震活动和断层蠕动,为这种监测、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场所。1960年以来,沿断裂展布方向布测有甘孜—道孚—塔公Ⅰ等测角、测  相似文献   
45.
46.
本文报导了西藏西南部札达县晚三叠世忙香鱼组(T1/3m)、共足拉组(T2/3g)一早侏罗世普色拉组(J1p)的双壳类化石,共14属22种,含1新亚种.对部分重要化石作了描述,并对地层对比和生物区系性质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47.
南天山野云沟石炭系海底扇沉积新发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南天山野云沟石炭系上部碎屑岩中存在典型的鲍玛序列浊积构造以及滑塌构造、包卷层理等重力流沉积构造。由地层剖面分析和岩相特征及粒度统计分析的CM\%图解可知,南天山野云沟石炭系上部的碎屑岩形成于海底扇环境,可划分出杂乱砾岩相(A1)、无碟状构造块状砂岩相(B2)、近基浊积岩相(C)、远基浊积岩相(D)、滑塌角砾岩相(F)、页岩夹硅质岩相(G)等岩相类型,它们组合构成了Walker海底扇模式中的扇根、扇中、扇端。因而,首次证实南天山野云沟石炭系中存在深水海底扇沉积。古流向资料计算结果表明,其物源来自南侧的古塔里木陆块,古坡向倾向北。碎屑物常量化学成分投点表明,其形成时构造背景属被动大陆边缘。  相似文献   
48.
活动古地理重建的实践与思考——以青藏特提斯为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由于石油工业的推动,特提斯构造域一直作为活动古地理重建的重点研究地区,并取得大量研究成果,直接推动了全球古地理研究工作的深入。近年来对位于该构造域东部的青藏高原地区进行了活动古地理重建的研究工作实践,其主要思路是:在古地理重建数据库和古地理重建模拟系统开发的基础上,依据古地磁学运动轨迹研究古大陆位置,结合古构造和古生物对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印度北缘)、拉萨、东和西羌塘地体的古大陆位置进行复位;利用深部地球物理、地表地质断裂证据,借助生物古地理资料,对古大陆和盆地的边界、规模予以限制;利用变形缩短率、构造平衡剖面恢复技术等对原型盆地进行复原;在沉积和生物环境识别划分基础上,编绘基于古大陆重建的岩相和生物古地理图;进一步通过沉积学、沉积地球化学、古生物有关方法和技术,对古海洋海水参数特征、海洋气候参数进行分析研究,探讨古地理和古构造格局控制下的古海洋、古气候条件与盆地、储集岩和烃源岩的形成环境。通过活动古地理重建的研究趋势分析和青藏特提斯的实践认为,古地理重建是现代地质科学的集成,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的研究不仅具有从过去走向未来,从固定走向活动,从古大陆再造到古地理重建,从示意性的小比例尺到大比例尺,以及模拟技术、信息技术、全球定位技术(GPS)等特点;而且具有从单一沉积学要素到古环境、古气候、古海洋等多种要素,可以表现地质历史中各种地质作用及其结果(如古构造和地貌、岩浆和变质作用与各种岩体的剥露)的优势。我们相信,活动古地理重建研究将会成为未来我国沉积地质学重点研究领域之一。  相似文献   
49.
昌宁-孟连带洋脊、洋岛型火山岩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在系统总结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研究,建立了三江地区昌宁-孟连带晚古生代火山岩层序;对比了洋脊型火山岩与洋岛型火山岩在岩石组合、岩石化学及地球化学等方面的显著差别,并指出了昌宁-孟连带洋脊型火山岩与洋岛型火山岩均是滇西南古特提斯多岛洋洋壳结构极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0.
滇西南古特提斯石炭纪海山碳酸盐台地的层序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露头层序地层学原理和方法,首次对滇西古特提斯(昌宁-孟连带)中海山碳酸盐台地的石炭系进行了研究。识别出6个三级层序,其中早石炭世晚期1个、威宁期3个、鱼塘寨组3个,顶部一个归属二叠纪。三级层序和相应的海平面变化旋回可以和黔南对比,但副层序厚度较大(黔南副层序小于10m,鱼塘寨10~50m),碳、氧同位素普遍偏轻以及存在麦粒蜓带厚度变薄事件,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两者之间经历了同样的冰川型全球海平面变化,但具有不同的大地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