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32篇
测绘学   17篇
大气科学   23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22篇
海洋学   52篇
综合类   12篇
自然地理   2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51.
52.
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玛纳斯河流域冰川物质平衡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冰川物质平衡变化是连接气候和水资源的重要纽带,对河川径流有重要的调节功能。本文采用MOD11C3和TRMM 3B43等多源遥感数据驱动度日模型,模拟了2000—2016年玛纳斯河(简称玛河)流域冰川物质平衡过程,并分析了冰川融水对径流的补给规律。结果表明: ① 通过构建气温及降水反演模型能有效校正气象遥感原数据的精度,且经降尺度后能较精细刻画冰川区气候变化特征。冰川区年均气温和降水量分别为-7.57 ℃和410.71 mm,海拔4200 m处为气候变化剧烈地带,气温直减率以其为界上下分别为-0.03 ℃/100 m和-0.57 ℃/100 m,降水梯度分别为-2.66 mm/100 m和4.8 mm/100 m,海拔大于4700 m后降水又以5.17 mm/100 m递增。② 研究期内流域冰川持续呈负平衡状态,累积物质平衡达-9811.19 mm w.e.,年均物质平衡介于-464.85~-632.19 mm w.e.之间。垂向物质平衡在消融区和积累区分别以244.83 mm w.e./100 m、18.77 mm w.e./100 m递增。2000—2002年、2008—2010年冰川消融减缓,2002—2008年、2010—2016年消融加剧,其中2005—2009年期间冰川亏损最为强烈。③ 年内河川径流对冰川物质平衡变化响应强烈,尤以7月、8月物质平衡亏损最为严重占全年总量的75.4%,使得同期河川径流量占全年径流总量的55.1%。年际冰川融水补给率波动于19%~31%之间,可能是不同年份降水和积雪融水补给率差异较大所致。玛河与天山北坡其他河流冰川融水贡献率非常接近,也进一步证实了本研究物质平衡估算结果的可靠性。本研究可为其他流域冰川物质平衡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53.
A strong spring Wyrtki jet(WJ) presents in May 2013 in the eastern equatorial Indian Ocean. The entire buildup and retreat processes of the spring WJ were well captured by two adjacent Acoustic Doppler Current Profilers mounted on the mooring systems. The observed zonal jet behaved as one intraseasonal event with the significant features of abrupt emergence as well as slow disappearance. Further research illustrate that the pronounced surface westerly wind burst during late-April to mid-May, associated with the active phase of a robust eastwardpropagating Madden–Julian oscillation in the tropical Indian Ocean, was the dominant reason for the rapid acceleration of surface WJ. In contrasting, the governing mechanism for the jet termination was equatorial wave dynamics rather than wind forcing. The decomposition analysis of equatorial waves and the corresponding changes in the ocean thermocline demonstrated that strong WJ was produced rapidly by the wind-generated oceanic downwelling equatorial Kelvin wave and was terminated subsequently by the westward-propagating equatorial Rossby wave reflecting from eastern boundaries of the Indian Ocean.  相似文献   
54.
利用最新的卫星遥感资料、现场观测资料以及海-气通量再分析资料,采用延时相关分析和合成分析方法,分析了冬季热带印度洋季节内振荡的物理结构.结果表明,季节内振荡的结构与原有认识不同,大气深对流中心(短波辐射极小值)和纬向西风极大值(潜热通量极大值)同位相,这种结构有利于海表温度对季节内振荡强迫产生显著的响应,与观测到的热带印度洋海表温度的强季节内变化信号一致,也预示着海-气耦合对于热带印度洋季节内振荡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5.
利用漂流浮标、ADCP和Argo等观测资料,对太平洋低纬度西边界流和涡旋结构的季节变化进行了分析.根据漂流浮标资料计算的北赤道流、棉兰老海流和北赤道逆流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而且北赤道流/棉兰老海流和北赤道逆流在冬春、夏秋之间具有明显的反位相变化,这一特征造成了气旋式棉兰老冷涡强度的季节变化很弱,水团分析表明,该冷涡的水团特性主要是北太平洋热带水.反气旋式的哈马黑拉暖涡强度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其水团特性主要是南太平洋热带水.给出了棉兰老涡和哈马黑拉涡强度的垂直结构,表明这两个涡旋的强度在0~30 m迅速减弱,在30~450 m近似线性减弱,在450 m以下涡旋消失.  相似文献   
56.
本文主要阐述了以下问题:1.亚欧大陆地理内心含义与研究目的;2.以地图为基准的大陆内心测算方法;3.测算结果精度分析;4.内心辐射区的多层结构;5.内心地与内心区旅游开发环境。  相似文献   
57.
乔木  刘琳 《干旱区地理》1998,21(1):81-86
本文根据亚欧大陆内心区旅游资源分布特点以及开发利用程度、旅游资源的地域分异性及自然和人文条件的差异,在内心区划分出不同的旅游亚区,并进行旅游资源分区评述,提出今后的开发设想。  相似文献   
58.
基于MODIS的新疆地表温度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表温度(LST)作为陆地环境相互作用过程研究中的重要地学参量,其时空分异与下垫面属性、地形地貌格局等息息相关。本文基于2000—2020年MOD11C3数据,采用GIS空间分析、空间重心模型及改进的半径法等手段,对新疆地区月、季、年及昼夜等序列时空尺度LST的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进行研究,并借助LUCC、DEM等多源遥感数据进一步探讨各类下垫面、不同地貌单元及部分典型区域的LST垂直递减率、增减温及热(冷)岛效应等地理特征。结果表明:① 研究期间新疆年均LST为9.45 ℃,呈减温和增温趋势的区域分别占研究区面积的13.3%和86.7%,增温区域占绝大部分,故近20年研究区整体呈升温趋势(0.024 ℃·a-1),较全国高出约0.01 ℃·a-1,其中春季增幅最大,冬季次之;夜间LST变化明显强于白天,春、夏两季昼夜温差均大于23.7 ℃,而冬季最小(约15 ℃);研究区年际高、低温重心迁移轨迹大多分布于LST变幅较大区域,各月LST空间分布及高低温重心转移轨迹均表现出以7月为中点的年内强对称性规律。② 不同下垫面地表冷热环境空间分布差异较显著。其中以荒漠和裸土为主的未利用地年均LST最高(13.42 ℃)且昼夜温差最大(23.6 ℃),高寒区冰川年均LST最低(-7 ℃)且昼夜温差(14.3 ℃)最小,其他下垫面年均LST在2.6~11 ℃之间,昼夜温差较小且较一致(平均16.75 ℃)。③ 东西走向的“三山夹两盆”地貌结构,使新疆LST的纬度地带规律被大幅削弱。研究区各山区(群)LST垂直递减率不尽相同,地处较高纬的阿尔泰山递变(0.63 ℃/100 m)最明显,山体高大的帕喀昆阿山群递变(0.57 ℃/100 m)次之,天山山脉递变(0.54 ℃/100 m)最小。另外各山区(群)山麓处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逆温现象,而山腰处LST垂直递减率线性拟合效果最佳。④ 本研究所选取的部分典型城市大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热岛效应。其中乌鲁木齐市热岛效应最为强烈,伊宁市其次,哈密市最微弱,而阿克苏市则表现出绿洲城市冷岛效应,但各城市热(冷)岛效应均存在一定环数(8环)范围的冷、热岛足迹。  相似文献   
59.
地形复杂度(TCI)是区域地表外在形态结构的数字化表达,既可表征坡面单元的多样性及其组合形式的复杂性,也可映射地球内外营力在地表留下“烙印”的过程,其客观描述和定量表达可为地表形态定义、刻画及分异等地形地貌理论研究提供重要依据。新疆独特的山盆地貌结构为地貌学研究提供了理想的场所。本文基于“倒金字塔滤网系统”逐步筛选微观和宏观坡面因子并确定权重进而构建地形复杂度模型;运用均值变点法确定新疆地形复杂度的最佳窗口,分析不同地貌单元地形复杂度的空间异质性,进一步探究不同营力作用对地表复杂程度的贡献。结果显示:① 地形复杂度模型综合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变异系数法与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地形因子进行客观筛选与科学组合,使其具有全面客观性及独立有效性。② 地形复杂度以ASTER GDEM数据(30 m)为基础,得到最佳窗口(14×14)下全疆TCI介于0.13~46.36。山地与盆地相同地貌类型TCI面积占比峰值相近,不同地貌类型可比较其斜率、偏度及峰度得以区分。在经纬向上能更好的刻画出独立山峰及深切峡谷等局部地形分异,TCI≈1可作为平原与山地地貌单元之间的分界值。在高程分区下TCI>2时为各山系(山群)震荡高程区起始处,山麓处TCI曲线差异显著。③ 地形复杂度能较好的体现不同外营力在地表留下的痕迹,一定程度上也可表征外营力对不同成因地貌类型的贡献度。本研究对新疆地形地貌的形态特征和形成原因等方面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方法,可为地形地貌研究、生态环境影响以及区域发展评价提供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6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