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5篇
地质学   47篇
综合类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31.
陕西潼关金矿区泥石流潜势度评价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陕西潼关金矿区位于小秦岭北坡,区内发生的泥石流灾害,其物源90%是采矿弃渣。本文选择采矿弃渣量、纵坡降比、渣堆补给长度与沟长比、沟岸山坡坡度、河流弯曲程度、河流堵塞情况、渣堆稳定性、流域面积、历史上有无泥石流灾害发生等9个泥石流发生的因子,在给定因子权重排序的基础上,采用因子权值与因子赋值相乘后相加的方法,求得18条沟谷泥石流潜势度指数及其排序。在降雨量相同的条件下,潜势度指数可似比风险度指数。  相似文献   
32.
金矿区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环境效应分析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比研究小秦岭某金矿区土壤重金属综合污染区和对比区内的小麦、玉米籽粒中重金属的含量,结果表明污染区内小麦籽粒中汞、铅、镉累积程度显著高于土壤对比区对照样,铬、砷、铜、锌与对照区几乎没有差异,汞、铅、镉、锌、铜的超标率分别为86.67%、60%、33.33%、6.67%、20%。在污染区,玉米中铅、镉、铬较对照区明显累积,但仅有汞超标,超标率为15.15%。同一采样地点,金矿区小麦籽粒比玉米更易吸收累积重金属。小麦中重金属含量与立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存在较好的相关性。与1990年比较,小麦中汞、镉累积效应非常显著。研究区土壤重金属污染已经造成了小麦严重污染。  相似文献   
33.
中国镍铜铂族岩浆硫化物矿床矿产资源方面,全国尚无统一的矿产地质数据库。经过大量资料收集、数据整理和建库,完成了中国镍铜铂族岩浆硫化物矿床矿产地数据库的建设。在此基础上,以MAPGIS为平台进行程序编程,建立了数据信息丰富、库结构合理、具有多项实用功能的矿产空间数据库软件。借助空间数据库软件对中国镍铜铂族岩浆硫化物矿床进行地质研究,总结了中国此类矿床的小岩体成矿特征和富集规律。  相似文献   
34.
乔冈  徐友宁  陈华清  张江华  刘瑞平 《地质通报》2015,34(11):2031-2036
以某金矿区浅层地下水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112件浅层地下水样的Hg、Pb、Cd、Cr~(6+)、As、Cu、Zn、CN~-等重金属元素及氰化物的含量特征,初步查明了这8种元素在地下水中的赋存规律。在此基础上,分别利用单项、综合污染指数评价方法对浅层地下水环境质量进行了重金属及氰化物污染评价。结果表明,浅层地下水中除背景元素Cr~(6+)局部区域超标外,受矿业选冶活动影响,双桥河流域中下游段局部区域Hg、Pb、CN~-等元素超标,该结论对浅层地下水资源污染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5.
焦建刚  袁海潮  何克  孙涛  徐刚  刘瑞平 《地质学报》2009,83(8):1159-1166
八里坡钼矿是在金堆城钼矿床外围找矿中新发现的斑岩型钼矿床,对其含矿斑岩和矿石进行了成岩成矿年龄精测。采用LA-ICP-MS方法对八里坡斑岩体进行单颗粒锆石U-Pb测年,获得成岩年为155.9±2.3 Ma;采用ICP-MS法测定八里坡钼矿中辉钼矿Re-Os同位素年龄,获得模式年龄为156.3±2.2 Ma;两种方法获得的年龄一致,表明成岩与成矿同时形成。八里坡斑岩体与东秦岭南泥湖、上房沟等斑岩体成岩年龄一致,早于金堆城钼矿床成矿年龄,表明八里坡斑岩体可能是新一期成岩成矿作用,形成于燕山运动的A幕,产出于东亚构造体制转变初期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具有重要成岩成矿意义。  相似文献   
36.
土壤中重金属形态与其赋存条件之间的关系是评估土壤重金属风险的关键问题。以受金矿开发影响的土壤中Pb、Cd为研究对象,采用动力学方程分析了土壤有机质、粘粒、pH、Eh等对Pb、Cd生物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影响Pb、Cd生物有效性的主要因素有土壤有机质、pH及Eh;有机质与土壤中的Pb、Cd总量呈现正相关性;但当有机质含量增加时,Pb、Cd的水溶态和离子交换态含量反而降低;土壤粘粒对Pb、Cd生物有效性的影响不甚明显;虽然较低的土壤pH值会加剧重金属离子的活性,增强其生物有效性,但过高的pH值又会提高Cd碳酸盐态、铁锰氧化态的含量;Pb、Cd生物有效性随着土壤氧化—还原电位的降低而减弱。研究发现,对于Pb、Cd污染的土壤,通过增施有机肥可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保持土壤处于弱酸—弱碱有利于降低农产品风险;在农作物成熟期实施淹水灌溉,降低土壤氧化—还原电位,可抑制Pb、Cd在籽粒中的累积。  相似文献   
37.
金矿区河水和底泥中重金属含量分布与耦合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河流中河水与底泥中重金属含量之间的关系对于河流污染防治意义重大。对某金矿区3种典型河流的河水与底泥中的重金属含量进行分析,发现4条河流均有超过国家标准限值的情况,河水中7种重金属元素均出现超标,Cr、As元素超标不严重;底泥中Hg、Pb、Cr、Cu、Zn超标,其中Hg超标最严重,河水和底泥中Hg最大超标倍数分别达到3099倍和244倍。河流中重金属主要赋存形态为沉积态,底泥的吸附解吸作用是河流底泥和河水中重金属沿程变化的主控因素;金矿区区域上河水和底泥中重金属很好地服从Langmuir等温吸附模式。矿业活动、地层岩性均会影响底泥对重金属的平均最大吸附容量,流径黄土区的双桥河平均最大吸附容量最大。研究结果为矿山河流污染防治与预警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8.
某金矿区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人体健康风险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环境重金属污染的人体健康效应是当今社会最为关注的重大环境问题。某金矿区矿业活动导致土壤、地下水、农作物中重金属元素存在不同程度的累积或超标。通过土壤、地下水、蔬菜及粮食作物的样品采集,人群暴露问卷调查,获得了暴露人群的膳食结构参数。以农田土壤中7种重金属元素的综合污染分区内的土壤、地下水、蔬菜、小麦玉米等样品中的重金属元素的平均含量为依据,采用USEPA推荐的人体健康风险评价模型,计算了经口食入、皮肤接触等暴露途径对成年人的健康风险概率。研究表明,研究区存在因重金属导致的不可接受的人体健康高非致癌风险和致癌风险。总体而言,土壤重金属污染愈重地区,区内人体健康风险愈高。地下水中的Cr元素、土壤综合污染区内的Hg元素、污染区内的蔬菜及粮食是危害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因此,禁饮Cr含量高的地下水、禁食污染区内的农作物、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是保护研究区人群健康的重要环境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39.
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