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41篇
海洋学   94篇
综合类   20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2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本文综述了 NO在生物体和大气中的作用 ,重点阐述了 NO的各种测定方法 ,尤其是电化学法 ,并对今后的发展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102.
大亚湾珊瑚礁痕量金属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采用阳极溶出伏安法测定大亚湾珊瑚礁痕量金属铜、铅、镉的含量 ,并讨论了相关的影响因素。测定结果发现 :A组、B组珊瑚礁礁体中铜、铅、镉的含量从里到外有递增的趋势 ,这与近年来大亚湾水体中铜、铅、镉含量的变化是一致的。而 A组珊瑚礁变化明显 ;B组珊瑚礁礁体中铜、铅、镉含量呈现较复杂的变化。分析认为 ,这是因珊瑚礁的形成受多种因素影响所致 :(1)海水组成对珊瑚礁化学成分的影响 ;(2 )海洋生物种类、数量及其矿物组成是制约元素分布的主要因素 ;(3)陆源碎屑组分对大亚湾珊瑚礁的化学组成有一定的影响。各因素在不同情况下所起的作用不同。  相似文献   
103.
顾宏堪主编的专著《渤黄东海海洋化学》(科学出 版社出版),论述了海区重要无机物、有机物、放射性核 素的分布变化规律及界面转移。全书共分二十章,约  相似文献   
104.
于1990年2月在青岛鲁迅公园采得海水样品;1989年5月在南京采得伊利石样品,在苏州采得高岭石样品;1990年3月实验室合成针铁矿和δ-MnO2样品。用振荡平衡实验、离心分离方法和光度分析方法测定3种电解质溶液(NaCL溶液、NaCl-ChCl2~溶液和海水)中磷酸盐在上述4种固体粒子上的交换率一PH曲线。测定结果表明,海水中磷酸盐在固体粒子上的交换率-PH曲线为V形,并建立阴离子液一固界面作用的交换率-PH公式;半定量地讨论V形交换率-PH曲线的形成机理,酸性溶液中,海水中腐殖酸和硫酸盐与磷酸盐竞争固体粒子上的作用点位,降低磷酸盐的液一固界面作用;碱性溶液中磷酸盐通过钙(Ⅱ)与固体粒子形成三元表面络合物,钙(Ⅱ)促进磷酸盐的液一固界面作用。海水中的钙(Ⅱ)、腐殖酸和硫酸盐是影响磷酸盐液一固界面作用的主要组分,酸性溶液中腐殖酸和硫酸盐降低磷酸盐在固体粒子上的交换作用,碱性溶液中钙(Ⅱ)会增加磷酸盐在固体粒子上的交换作用。  相似文献   
105.
海水中元素在悬浮物上的固-液界面作用是控制海水中元素迁移变化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一直是海洋化学的主要研究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106.
本文研究了海水中氨基酸对金属离子M(Ⅱ)-δ-MnO_2离子交换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pH=1—8.5时,较高浓度(20.00ppm)谷氨酸、甘氨酸和丙氨酸以及低浓度(0.20ppm)组氨酸对Cd(Ⅱ),Zn(Ⅱ)-δ-MnO_2离子交换没有影响,而较高浓度(20.00ppm)组氨酸则有较大影响,其影响程度是Cu(Ⅱ)>Cd(Ⅱ)>Zn(Ⅱ),该序列与胺抑制影响因子F_A(ψ)序列相同。这进一步证明氨基酸在δ-MnO_2表面脱羧成胺,然后胺通过与M(Ⅱ)络合和表面吸附来抑制M(Ⅱ)-δ-MnO_2离子交换。加入氨基酸时的M(Ⅱ)-δ-MnO_2离子交换等温线仍为L-F-3型,且可用表面分级离子交换理论之等温式描述。  相似文献   
107.
本文研究了海水中钼(Ⅵ)与粘土矿物(高岭石、蒙脱石)、水合氧化铁(赤铁矿、无定形氧化铁)和水合氧化锰(水锰矿、δ-MnO2)相互作用等温线,钼(Ⅵ)-粘土矿物体系所得是一种具有极大值的N-型等温线,钼(Ⅵ)-水合氧化物体系所得是具有一个拐点和两个台阶的“台阶型”等温线.这两类等温线在负离子交换吸附文献上均尚未见报道.N-型等温线的产生是因溶液中钼(Ⅵ)的复杂存在形式和负离子交换机理复合作用的结果.“台阶型”等温线的形成则是氧化物表面存在着几类能量不同的羟基分级交换吸附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8.
本文在海水中锌与三种形式的水合氧化铁相互作用之pH曲线和等温线两方面取得如下主要结果:(1)实验发现了一类有一个“拐点”或两个“平台”的海洋化学上的新型等温线;(2)用分级离子交换理论解释了这类等温线;(3)基于上述理论导出了与实验结果吻合的等温线方程式;(4)用作图法求出了相应的平衡常数H_1和H_2;(5)由离子交换率(%)-PH曲线知,镉以CdCl~ 的形式在水合氧化铁上进行阳离子交换。并详细研究了实验条件的变化对曲线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9.
实验结果表明,氧化物表面物种决定了氧化物体系电泳淌度。由于δ-MnO_2表面交换位置以R-O~θ为主,针铁矿在低pH时以R—OH为主,故铜(Ⅱ)使δ-MnO_2电泳淌度增大,而使针铁矿电泳淌度变得更负。由于组氨酸-针铁矿之间的阳离子交换,组氨酸使针铁矿或铜(Ⅱ)-针铁矿电泳淌度变得更负。而在δ-MnO_2表面组氨酸可脱羧成为组胺,组胺-δ-MnO_2之间的阳离子交换使δ-MnO_2或铜(Ⅱ)-δ-MnO_2电泳淌度增大。但甘氨酸脱羧产物甲胺对铜(Ⅱ)-δ-MnO_2电泳淌度无影响。电泳实验进一步证明δ-MnO_2能将氨基酸氧化为胺,而针铁矿则不能。  相似文献   
1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