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1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6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1.
广西喀斯特山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GIS技术方法对广西都安县2006年的土地利用数据进行了景观格局指数研究,包括景观多样性指数、形状指数、边界密度等。结合土地利用现状图分析喀斯特地区的景观格局分布特点。总体看来该区域土地利用类型多样复杂,景观破碎度较高,连通性差,抵抗外界干扰能力弱。研究土地利用景观空间格局可以为喀斯特岩溶山区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土地管理政策的制定及生态环境的恢复重建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2.
探讨了利用斑块大小、丰度指数、斑块方度指数、景观集中度指数等景观格局指数以及耕作半径作为土地资源规模化潜力评价的指标设置方法,结合DTM提取的地形坡度因子,以喀斯特山区为例,应用GIS技术定量分析了不同地形区包括喀斯特河谷区和喀斯特峰丛峰林区、不同坡度区土地资源的规模化潜力.结果表明,土地资源规模化潜力受到土地资源空间格局和地形格局的严重制约,且严格受控于土地资源空间格局与地形的组合形态,喀斯特山区耕地资源丰度较低,虽有向低缓坡度区域聚集的效应,但受地形限制严重,从土地规模化趋势的角度看,喀斯特山区的移民也不可避免,政府应有相应的规划和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3.
论述了一种基于对DEM数据的处理后表现地形破碎程度的方法。该方法采用对不同空间尺度的DEM数据做坡度分析,按同一规则分级后,比较其结果差异,从而表现出地形破碎程度。  相似文献   
14.
1.引言地名是人们赋予某一特定空间位置上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广义来看,地名包括各种自然地理实体和人文地理实体的名称,如河流、海洋、陆地、山峰、城镇、公园、广场等。随着社会交流方式和社会科技的进步,地名数量和类型日益多样化,承载的区域地理文化也在发生变化。我国历史悠久,地名的文字记载和地名研究随着文字的产生逐渐开始了,古代有很多书籍都记载有大量地名和地名的渊源解释,成为我国地名研究的良好开端,如《山海经》《汉书·地理志》《水经注》等。现代地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即以聚落地名、应用地名学、地名文化和地名文化遗产研究及地名研究方法的多元化为主要研究内容。曾世英、尹钧科、付长良、梁晨、褚亚平、讣东虎、王彬等学者都对地名学进行了相关研究,推动了我国地名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采用基于DEM的起伏地形下可照时间计算模型,以广西巴马县为例,探讨了喀斯特地区可照时间的空间分布特点,分析坡度、坡向等地形因子对可照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可照时间受地形遮蔽影响较大,日照时间阳坡多、阴坡少,平地多、山地少,并且冬季更为明显。坡度对可照时间的影响表现为坡度越大,可照时间越少,且集中分布于坡度小于35°的地区。该方法可为喀斯特地区提供重要的气候基础数据,对喀斯特地区小气候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