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14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10篇
地质学   42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2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新疆东准噶尔地区地处阿尔泰、准噶尔和东天山等山系和构造单元的结合部位, 是研究中亚造山带(或称北亚造山区)构造演化的关键地区。以往的研究多集中于东准噶尔的岩石组合和地球化学组成, 相对缺乏构造变形尤其是中小尺度构造变形的研究。初步研究发现东准噶尔分布着大量的中基性暗色岩墙, 它们是后期岩浆侵入到前期构造裂隙中的产物, 可以从时空两个方面为构造裂隙的研究提供制约。本文结合地质资料和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解译, 在琼河坝岛弧带中的和尔赛岩体(早泥盆世)中识别出来了874个暗色岩墙(晚石炭世-早二叠世)片段, 它们的走向以北西西-南东东向为主, 另外还有少数北东-南西和北西-南东走向的岩墙。通过岩墙的宏观变形特征可以推测, 北西西-南东东走向的岩墙形成于压张性裂隙之中, 北西-南东走向的岩墙形成于左行张剪裂隙之中, 北东-南西走向的岩墙形成于右行压剪裂隙之中。这些裂隙形成时平面最大主应力为北西西-南东东方向。结合岩体和岩墙的时代, 本文认为在晚泥盆世-早石炭世期间, 和尔赛岩体由于受到北西西-南东东方向的区域挤压作用而产生相应的裂隙, 可能标志着洋盆结束后碰撞作用的发生, 而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暗色岩墙的普遍发育可能是后碰撞岩浆活动的标志。  相似文献   
12.
突出山铜铁矿床是东天山雅满苏石炭纪弧前-岛弧带中代表性的铁多金属矿床, 矿体呈透镜状、脉状、似层状赋存于上石炭统底坎尔组下亚组火山岩中。矽卡岩阶段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51℃~>380℃, 盐度为1.91%~23.18% NaCleq, 密度为0.76~1.09 g/cm3, 热液硫化物阶段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01℃~280℃, 盐度为0.35%~23.05% NaCleq, 密度为0.74~1.13 g/cm3, 表明成矿流体属于中-高温、中-低盐度、中-低密度的NaCl-H2O体系。(绿泥石)绿帘石矽卡岩、磁铁矿(镜铁矿)矿石、含磁铁矿灰岩的稀土配分模式均为轻稀土相对富集的右倾型(LREE/HREE=2.85~9.21), 以出现负铕异常(δEu=0.22~1.09)和铈异常不发育为特征, 与底坎尔组火山岩相似, 表明成矿物质来源于底坎尔组火山岩。矿区矽卡岩可能是火山热液交代碳酸盐岩形成的, 成矿条件为中-高温、较为宽广的氧化还原环境, 矿床成因属火山热液交代型。  相似文献   
13.
岩矿的光谱特征是利用遥感手段识别岩矿的理论基础,随着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多角度观测为岩矿的遥感精确识别提供了新的思路。选取孔雀石粉末的多角度光谱特征作为研究对象,利用Hapke模型对孔雀石的多角度光谱特征进行精确描述,以确定孔雀石的单次散射反照率的多角度光谱特征。研究表明,光源天顶角和传感器观测天顶角之间的关系对于孔雀石的单次散射反照率有着重要影响,样本的单次散射反照率标准差与其光谱之间整体体现负相关关系。根据这一结论,比较样品单位波长内各角度二向反射率和单次散射反照率标准差,二向反射率受到影响作用较小,故可以利用多角度条件下单次散射反照率波谱特征提高对孔雀石的遥感识别精度。  相似文献   
14.
岩矿的光谱特征是利用遥感手段识别岩矿的理论基础,随着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多角度观测为岩矿的遥感精确识别提供了新的思路。选取孔雀石粉末的多角度光谱特征作为研究对象,利 用 Hapke模型对孔雀石的多角度光谱特征进行精确描述,以确定孔雀石的单次散射反照率的多角度光谱特征。研究表明,光源天顶角和传感器观测天顶角之间的关系对于孔雀石的单次散射反照率有着重要影响,样本的单次散射反照率标准差与其光谱之间整体体现负相关关系。根据这一结论,比较样品单位波长内各角度二向反射率和单次散射反照率标准差,
二向反射率受到影响作用较小,故可以利用多角度条件下单次散射反照率波谱特征提高对孔雀石的遥感识别精度。   相似文献   
15.
常规化探异常信息识别通常都是通过对比观测值与某一异常阈值的高低来判定某样品是否为异常样品,很多方法或者建立在经典统计学基础之上,要求数据符合一定的分布形式,或者面向整个研究区计算异常阈值,而无法顾及实际的地质环境。根据常规方法以数值大小计算异常阈值的原则,并且关注化探数据分布特征信息的分析和挖掘,提出了晕状特征提取方法,该方法能够有效识别局部异常及低缓异常。将此方法用于克拉玛依地区对金矿预测具有指示意义的化探数据的异常信息识别工作,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识别化探异常信息,这些异常信息与研究区内已知金矿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晕状特征提取方法在新疆东部的应用案例也显示出较好的结果。该方法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化探异常信息识别方法应用于成矿预测实际工作中。  相似文献   
16.
积雪融水是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春季植物发育的重要水源, 快速获取早春沙丘的土壤水分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学意义. 2010年3、 4月分别使用探地雷达进行了多次测量实验, 结果显示: 1)融雪初期, 沙丘顶部土壤的自由水含量最大, 阳坡次之, 且融雪水在重力作用下沿坡面侧向缓慢流动, 在坡底汇集, 主导了融雪初期乃至整个春季沙丘表层土壤水分的分布格局; 2)融雪后期, 由于阴坡积雪和冻土消融相对滞后, 表层土壤含水量略高于阳坡, 而沙丘顶部由于融雪最早且融雪期间水分转移最多而表面最为干燥; 3)通过与时域反射仪的同步测量结果对比, 探地雷达的测量精度被有效控制在0.03范围内, 且探地雷达提供的连续数据更有利于从细节上把握土壤含水量的变化趋势, 为中小尺度土壤水分的动态研究提供了一种科学、 有效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7.
中塔吉克斯坦贵金属矿床大多与古生代浅变质沉积岩系关系密切,矿化富集多产于不同岩性层间的裂隙、滑动带及破碎带等部位,具有较明显的层控特征。上库马尔克金矿床位于中塔吉克斯坦贵金属成矿带中,从矿床成矿控矿地质条件和地球物理特征来看,金矿体与花岗质脉岩紧密伴生,矿床成因与晚古生代黑色岩系沉积变形、变质及热液萃取改造作用有关,含碳浅变质碎屑岩带尤其是碳质-黏土片岩层的金含量相对较高,属于含碳浅变质碎屑岩型金矿床。矿床激电异常特征显示,高极化率、相对低电阻的物探异常是金矿化蚀变带的反映,该套组合异常往往是矿区寻找金矿或相关地质体的重要地球物理标志。  相似文献   
18.
中亚地区典型矿床的特征提取技术及预测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巴尔喀什-准噶尔成矿带为研究区域,分析中亚大型矿集区成矿地质条件,结合地质矿产、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信息科学等信息数据及野外调查成果,选择2个典型矿床,从构造域、沉积域、火成岩、重力与航磁等特征,构建数据驱动与知识驱动的时空坐标,以铜矿为主要矿床类型,以中比例尺为主要研究尺度,建立多元信息综合识别组合标志,结合空间数据分析技术,以ArcGIS为平台,集成相关的各种信息,建立中亚跨境成矿带铜矿床提取技术及成矿预测体系,将各单要素类计算结果与已有矿床的整合产生新的要素类,利用空间分析模型进行计算,将研究区分为潜在高聚区、潜在聚集区、高预测区、预测区和未定区5个类别,形成不同的预测分类集合,得到整个研究区的预测结果,通过实地验证分析,预测结果得出新疆两处潜在聚集区,其中伊犁地区的潜在聚集区有阿希金矿验证;天山北坡的潜在聚集区主要在依连哈比尔尕山北坡,基本与实地情况符合。通过理论研究到技术方法的实现,为境内寻找铜矿床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19.
尉犁县地表蒸发量变化及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尉犁县小型蒸发皿(直径20cm)蒸发量1970年至2006年之间变化情况,发现其呈线性减少的态势,分析在春、夏、秋、冬四季中变化情况,同样也保持此变化规律,只是强度不同。夏季蒸发量最大且下降的幅度最明显,其次是秋季、春季,最后是冬季,年均蒸发量最少,且下降趋势最不明显。 研究这一变化规律的相关性,发现年均蒸发量与相对湿度、年平均风速在0.01显著水平上相关,与年平均最大风速在0.05显著水平上相关。这种相关性在每个季节中的表现不尽相同。春季蒸发量与相对湿度、平均风速在0.01显著水平上相关,与最大风速在0.05显著水平上相关;夏季和秋季的蒸发量与相对湿度、平均风速在0.01显著水平上相关;冬季不具有这种相关性。蒸发量与相对湿度、8成以上低空云量出现日数负相关,与年平均风速、最大风速、2成以下低空云量出现日数正相关,除研究相对湿度、风速、不同成分低空云量出现日数与蒸发量间的相关性以外,还考虑了积温、降水量和日照时数等因子,这些因子与蒸发量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20.
新疆天山北坡气候变化的生态响应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通过近40年天山北坡气候、水文、现代冰川、湖泊观测数据和近10年卫星遥感数据, 利用遥感和GIS技术, 从地表覆被生态系统和景观尺度, 提出了一套基于遥感的干旱区生态自然变化信息提取的研究方法, 分析了近40年天山北坡气候的变化趋势和与之相应的生态响应关系. 结果表明: (1) 近40年天山北坡气候变化的总体趋势是气温和降水增加, 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近10年气温、降水与径流量增加幅度较大; (2) 近10年天山北坡各地理分区植被综合指数显著提高, 提高幅度较大的是人工绿洲区和前山带, 其变化趋势有利于植被生态的改善; (3) 干旱区植被生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非常敏感, 由于近10年天山北坡气候的变化, 其植被覆盖度和生物量持续增加, 平原区增幅明显大于山区, 后期增幅明显大于前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