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3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6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29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祁连山区森林景观格局对水文生态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地理信息系统ArcGIS环境下,结合1987-2001年的水文资料,用Spatial Analyst、Hydrologic Modeling等扩展模块,对祁连山中段北坡大野口河流域和海潮坝河流域的景观格局与水文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大野口河流域的景观组分以低海拔的草地和乔木林占优势,草地所占面积最大,整个景观较为破碎;海潮坝河流域的景观组分以高海拔的裸地和灌丛占优势,裸地所占面积最大,景观破碎化程度相对较低。大野口河流域的蒸散发占降水量的61%,流域径流系数为0.39;而海潮坝河流域的蒸散发占降水量的41%,流域径流系数为0.59。研究表明,导致两流域生态水文效应相差较大的主要原因是两流域不同的景观格局。  相似文献   
12.
侯彩霞  周立华  文岩  陈勇 《中国沙漠》2018,38(4):872-880
为了保护草原生态环境,2002年起国家全面实施“退牧还草”工程,在草原破坏严重的地区实施禁牧政策。政策实施后,草地生态明显恢复。作为草原最主要的经济活动主体和禁牧政策的最直接承受者,农户对政策的适应性直接影响政策的顺利进行以及生态环境恢复的可持续性。基于宁夏盐池县入户调查资料,研究了不同类型农户对禁牧政策的生态环境效应感知以及对禁牧政策适应能力感知,分析了不同类型农户对禁牧政策的应对策略,探讨了影响农户适应策略选择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1)盐池县社会-生态系统尚处于不理想的系统稳态,生态系统恢复明显,但社会系统的适应性较低。农户普遍认为禁牧政策实施对生态环境有很大的改善,但对禁牧政策满意度感知处于中等水平,对禁牧政策适应能力的感知处于较低水平。由于生计方式和收入水平的差异,不同类型农户对禁牧政策的适应性感知差异较大。(2)不同类型农户采取不同适应策略应对禁牧政策实施造成的影响。纯农户适应策略以收缩型为主,兼业户和非农户以调节型为主,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农户以收缩型为主,高收入农户以调节型为主。(3)农户对禁牧政策的适应成本、自我效能和农户拥有的人力资本、金融资本是影响农户适应性策略类型选择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干旱区水资源费的构成与确定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干旱区水资源的稀缺性,使得确定缺水地区合理的水价体系,制定有效的水价政策,充分体现水资源的高"价值",成为合理利用水资源急需解决的问题。从分析水资源费的构成要素,并从边际机会成本的角度对水资源的价格进行了探讨,认为水资源的价格不是由其平均机会成本,而是由其边际机会成本决定的,水资源使用者所付的价格应等于社会负担的自然资源利用与耗竭的代价——边际机会成本。  相似文献   
14.
刘洋  王娅  周立华 《中国沙漠》2022,42(6):185-193
生态移民是国家实现脱贫攻坚和生态文明建设两大战略目标的重要政策手段。西部地区生态移民规模较大,进行生态移民工程绩效评价,总结现有经验教训,优化工程后续实施对实现西部生态脆弱区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克服过去忽略移民过程获得感和公平诉求导致工程绩效与移民真实感受不符的缺点,本文以甘肃省古浪县黄花滩移民区为例,建立了基于过程和结果的生态移民工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工程绩效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定量测度。结果表明:(1)古浪县黄花滩生态移民工程绩效评价结果为“较差”,移民对工程全过程的实施效果评价较低,存在问题主要为移民参与程度和对政策了解程度不够、搬迁过程操之过急、总开支大幅增加、合作社发展效益不佳、本地就业困难等。(2)经济受益水平更高的生态移民具有更高的工程绩效评价,而受益水平与移民自身经济实力密切相关。(3)生态移民工程的增收效应存在不均衡性,不同组间的移民受益水平存在明显差异,未来需要关注移民间发展差距和共同富裕问题。  相似文献   
15.
疏勒河流域气候变化情景下的适应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希科  周立华  陈勇 《中国沙漠》2011,31(5):1316-1322
疏勒河是中国河西走廊3大内陆河水系之一,近100 a受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的影响显著。采用实地考察和社会问卷调查的方法,评价当地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进而提出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建设性的适应对策。研究表明,疏勒河流域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较低,主要表现在:气候变化明显,河流水量减少;疏勒河上游地区草场退化严重;牧民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有限并有所减弱;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加大,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政策建议是:加强各级政府间的协作和政府部门的引导作用,统一利用和管理流域水资源;加强对低文化层次人群的教育工作;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继续实行生态环保政策;优化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16.
因重要的生态屏障功能和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区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重要科学问题。以典型北方农牧交错区——宁夏盐池县为例,借鉴"可持续性晴雨表"理论和方法,采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对盐池县的可持续发展进行定量评价,并对影响可持续发展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 1990—2015年盐池县区域发展成就显著,人类福利指数保持持续增长的趋势,但生态系统福利指数稳定增长则始于2005年禁牧等生态政策的生态效益显现以后。(2)改善教育等公共服务水平、优化产业结构可以进一步提高人类福利,经济发展可以直接改善人类福利,经济发展的成果也可以通过生态政策加大对生态环境的投入从而改善生态系统福利。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盐池县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作为草原地区涉及面最广、农牧民参与程度最高的一项生态政策,禁牧政策对农户的土地利用行为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基于参与式农户评估法及累积Logit回归模型等对禁牧政策作用下库布齐沙漠的农户土地利用行为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禁牧后农户的耕地和草地利用行为发生了显著变化。耕地总面积平均增加0.83 hm2,饲草种植面积平均增加0.25 hm2,羊只数量平均减少39.44只,舍饲程度得到提高;(2)政策因子、户主特征因子、家庭特征因子、农户土地利用行为意识因子是影响农户土地利用行为转变的主要因素,各个因子对不同土地利用行为的影响程度不同;(3)季节休牧对农户耕地利用行为的影响程度较大,全年禁牧对农户草地利用行为的影响程度较大。结合研究结果对禁牧政策的改进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8.
祁连山区草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与发展模式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以祁连山区的肃南县为实验基地,通过对山区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现存问题的分析,提出了以草原管理、牲畜繁育和产业发展为主要内容的山区草原畜牧业发展模式。它突破了山区的地域限制,将山区与山下绿洲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经济耦合系统,使用跨学科的方法,将山区草原的生态保护与农户的经济增长兼容起来,从而成为山区草原畜牧业的一个可持续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9.
宁夏盐池县沙漠化逆转过程的脆弱性诊断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王娅  周立华 《中国沙漠》2018,38(1):39-47
沙漠化逆转过程脆弱性是指沙漠化逆转现象对社会-生态系统内外各种扰动的敏感性及因缺乏应对不利扰动的能力而使逆转趋势减弱或反向发展的倾向和可能性。从社会-生态系统角度综合分析沙漠化逆转过程的脆弱性及其关键要素的贡献,对于系统治理和综合调控沙漠化问题、保障沙漠化逆转可持续具有重大意义。以典型沙漠化逆转区宁夏盐池县为例,基于DPSIR框架构建脆弱性评价模型并通过拟合曲线辨识关键因素的贡献。结果表明:(1)2003—2005年盐池县沙漠化逆转过程的脆弱性缓慢上升,2006年脆弱性指数快速上升并于2007年达到最大值0.733,2008—2011年逐年下降至0.442,2012—2014年小幅度先升后降。(2)社会因素尤其是人类活动是盐池县沙漠化逆转过程脆弱性形成的重要贡献因素,其中人口城镇化、生态治理指数、机电井眼数、当年造林面积、师生比及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对逆转过程脆弱性的贡献较大,拟合曲线R^2均大于0.5。(3)人口城镇化、生态治理指数、当年造林面积、单位GDP用水量是减缓逆转过程脆弱性的显著因素,而非农生计人口比重提高会加剧脆弱性。(4)随县域经济发展、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及机电井眼数的增加盐池县沙漠化逆转过程的脆弱性先升后降,而随师生比、单位国土面积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脆弱性则先降后升。  相似文献   
20.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风水蚀复合区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生态脆弱区,通过对该类型区60个典型县域的实地考察和统计资料分析表明:①该类型区的人均粮食产量自给有余,但粮食单产较低,较高的人均粮食产量是以扩大耕地面积,牺牲生态为代价的,今后粮食增产的主要潜力重点应放在提高水浇地单产上。②从区域和国家生态安全角度考虑,该类型区不适宜大规模开垦耕地,而应在粮食自给的基础上逐渐转变为以牧为主的发展方向,退耕还林(草)正是实现这一重要转变的最有效途径和措施。③农户调查结果表明,退耕对农户粮食产量和家庭经济收入的影响不大,大部分农户能够自觉接受退耕还林(草)政策,但目前正处于相持阶段,仍需要国家给予适当经济补偿。因此,该类型区的退耕还林(草)工程不但不能压缩,而且应该进一步扩大规模,加大投资力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