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海洋学   38篇
综合类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渔用合成纤维及其网线和绳索是构成渔具的基本要素,其强度性能对渔具的力学性能、渔获性能、使用寿命和制造成本具有重要作用。为了满足海洋渔业不断发展的需要,我国陆续颁布了一批国家及行业质量标准,并在实践中逐步接近ISO标准或国际名牌产品标准,使渔具纤维材料性能有了较大的提高。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渔具合成纤维材料强度性能的比较和分析,认为:(1)国产合成纤维长丝的有关性能与日本产品无显著差异;(2)国产PA胶丝性能普遍较好,并优于英国产品,而PA长丝捻线与国外产品尚有较大差距;(3)PE线产品性能普遍超过QJ/CNFC0292标准,但仍低于SC141—85标准要求;(4)国产PA长丝三股绳索性能与德国产品接近而高于日本产品;(5)PE和PVA三股绳索性能仅略高于日本产品;(6)渔具新材料的研制及其在渔业中的开发应用与国外相比,尚有较大差距,应得到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32.
裤式拖网法是渔具选择性研究方法之一 ,其网形和校核试验于 2 0 0 2年 1月在挪威特鲁姆瑟海湾进行。在 1 1 5~ 2 70 m的水深范围内 ,测量的裤式拖网网口的水平扩张平均为 (2 3.2 7± 0 .2 6) m,网口高度为 (6.53± 0 .1 2 ) m;右网囊对左网囊的虾渔获物重量之比为 1 .0 0± 0 .0 4 ,右网囊对左网囊的渔获物尾数之比为 1 .0 8± 0 .0 9,渔获物种类及体长频率分布相似 ,基本符合用裤式拖网法进行选择性研究的要求  相似文献   
33.
The hydrodynamic forces and flow field of artificial reef models in steady flow were numerically investigated using the RNG k–εturbulent model.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results are consistent with results observed by experimental means.A comparative study indicates that the corresponding errors of forces between calculated values and values observed in the experiment vary in the range of 2.3%–11.2%and that the corresponding errors of velocities vary in the range of 1.3%–15.8%. The flow field numerical result...  相似文献   
34.
The hydrodynamic forces and flow field of artificial reef models in steady flow were numerically investigated using the RNG k-ɛ turbulent model.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results are consistent with results observed by experimental means. A comparative study indicates that the corresponding errors of forces between calculated values and values observed in the experiment vary in the range of 2.3%–11.2% and that the corresponding errors of velocities vary in the range of 1.3%–15.8%. The flow field numerical results show that upstream and vortices exist when the current passes over and through the surface of the reef model.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method can be applied to predict the forces and flow field associated with artificial reefs.  相似文献   
35.
为了评价和改善坛子网的作业性能,本文在网囊前端安装由方形网目网片(网目尺寸分别为35、40、45和50mm)和刚性框架(长80cm,宽60cm)所组成的方形网目逃逸窗装置来释放幼鱼,并利用套网法在海州湾海域开展海上试验。在分析渔获的基础上,运用相对重要性指数、logistic模型等分析方法,获得了坛子网渔获物种类组成、优势种和主要经济渔获物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和鹰爪虾(Trachypenaeus curvirostris)的选择性曲线。研究显示,随着逃逸窗网目尺寸增大,小黄鱼、鹰爪虾的50%选择体长(L50)逐渐增大,且L50的值与逃逸窗网目尺寸呈线性关系;逃逸窗网目尺寸为35、40、45和50mm时,小黄鱼的L50分别为9.27、12.54、13.46和15.94cm,鹰爪虾的L50分别为5.31、6.35、7.73和8.66cm。根据试验结果,结合小黄鱼的最小可捕体长及鹰爪虾第一次性成熟体长,推算小黄鱼和鹰爪虾坛子网方形网目逃逸窗网目尺寸分别为47.7和36.3mm。研究结果可为我国海州湾海区渔具管理以及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与管理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36.
2013—2015年在山东小石岛和俚岛人工鱼礁区用刺网和地笼进行了6次渔业资源调查,并利用丰度和丰富度2个指标比较分析了2种网具的渔获物组成。研究表明,2个鱼礁区共捕获65种生物,其中,地笼和刺网分别捕获52种和48种,2种网具捕获的生物种类相似性均较高,索伦森指数S分别为0.66和0.58;相似性分析检验(ANOSIM)和t检验结果均表明,地笼捕获的生物种类与生物数量均高于刺网,但无显著差异;基于距离的置换多元方差分析(PER-MANOVA)得到鱼礁区生物资源丰度与地理位置以及年份显著相关,而与网具类型和季节无显著关系;累积种类数量图表明地笼相较刺网可以捕获更多生物种类;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和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的体长分布曲线表明,地笼捕获样品的体长范围大于刺网,但刺网捕获样品的规格显著大于地笼。综合分析认为,地笼和刺网2种调查网具的混合采样,可弥补单一调查网具的不足,以更加全面了解人工鱼礁区的生物群落结构。  相似文献   
37.
由于海洋环境污染及过度捕捞造成渔业资源不断衰退,人工增殖放流已成为修复水生生物资源的重要途径。安全有效的放流方式对增殖放流实践的成功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采用行为学方法,对体长(4.5±0.5)cm,体重(3.5±0.5)g的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i)在实验室水槽的行为特性进行观察,分别记录了在无礁(对照组)和有礁条件下,保护装置、滑道和直接放流三种方式对许氏平鲉分布模式的影响。实验发现,在保护装置放流方式下许氏平鲉在放流有效区的数量显著多于滑道和直接放流两种方式。有人工鱼礁时,许氏平鲉幼鱼在放流有效区的分布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结果表明,保护装置放流方式对许氏平鲉的应激性最小,结合人工鱼礁的生态效应,能够有效地提高增殖放流效果。  相似文献   
38.
本文对青渔441kw渔轮用双拖网的网线强度进行了测量和分析,得出了报废时的剩余强度平均为初始强度的50%,最低的不足40%。选择网线的初始强度为预定的报放废时余强度的两倍时,平均每天的折旧费最小。  相似文献   
39.
大西洋金枪鱼渔业现状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采用大西洋国际金抢鱼保护委员会ICCAT的报告和统计常设委员会(SCRS)数据库,统计分析了1978-2002年大西洋金抢鱼的渔获种类及渔具渔法。结果表明:按种类分黄鳍金枪鱼(占28%)、鲣鱼(22%)、长鳍金枪鱼(15%)、大眼金枪鱼(11%)、其他种类(8%);按渔具分围网(42%)、延绳钓(29%)、饵钓(22%)、其它渔具(7%)。同时分析了不同海域的渔获种类、渔获量波动情况和原因。  相似文献   
40.
为探究小竹山岛海域投放人工鱼礁后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变化, 于2017—2020年进行了8个航次的调查, 研究鱼礁区、邻近区与对照区的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组成、优势种、生物多样性、群落结构及群落稳定性。结果显示, 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72种, 其中多毛类45种, 甲壳类16种, 软体动物8种, 棘皮动物3种, 投礁后第4年(2020年)比投礁后第1年(2017年)种类数增加了15种, 并且鱼礁区的种类数多于邻近区与对照区。优势种组成以多毛类为主。调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生物量和丰度呈逐年上升趋势, 年份间差异显著, 2017—2020年年均生物量从2.11 g/m2上升到4.38 g/m2, 年均丰度从289.31 ind./m2上升到764.14 ind./m2, 区域间无显著差异。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在不同年份和区域之间变化不显著。聚类分析结果显示, 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分布格局呈现年际变化; 双因素相似性分析结果表明, 调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年份差异显著(P<0.01), 区域间无显著差异(P>0.05); 相似性百分比分析结果表明, 深沟毛虫(Sigambra bassi)、长叶索沙蚕(Lumbrineris longiforlia)、中蚓虫(Mediomastus californiensis)和寡鳃齿吻沙蚕(Micronephthys oligobranchia)等是造成群落年际差异的主要贡献种。丰度/生物量曲线结果表明, 2017—2020年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均未受到扰动, 随着鱼礁建设时间的推移, 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更趋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