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6篇
  免费   172篇
  国内免费   192篇
测绘学   37篇
大气科学   257篇
地球物理   90篇
地质学   412篇
海洋学   149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35篇
自然地理   44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64篇
  2007年   52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4篇
  1975年   4篇
  1938年   2篇
  1936年   1篇
  1926年   1篇
  192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震害防御业务内涵与外延不断演化发展.按照新时代防灾减灾救灾基本要求,首先阐述震害防御业务发展历程,遵循风险管理原则给出地震灾害风险基本概念;然后基于灾害风险管理过程,重构震害防御业务流程,运用系统分析方法对震害防御业务组成元素进行分析;最后在聚类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以地震灾害风险调查、评估、防治与...  相似文献   
992.
张家口地区主要金矿床金的矿化富集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家口地区主要金矿床金的矿化富集机制研究莫测辉,王秀璋,程景平,梁华英(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广州510640)关键词金矿床,矿化作用,富集机制,张家口地区冀西北张家口金矿化集中区金矿床按赋矿岩石类型可分为变质岩(混合岩)型和碱性岩型金矿,分...  相似文献   
993.
徐州-宿州地区中生代闪长质岩石中存在丰富的榴辉岩类捕虏体。对该类捕虏体的岩相学和矿物化学研究表明,其中的角闪石具有4种产状:1)位于石榴石中的早期角闪石包裹体,为镁质普通角闪石;2)与榴辉岩中矿物平衡存在的原生角闪石,为韭闪石或韭闪石质普通角闪石;3)位于石榴石和单斜辉石周边的退变角闪石,主要为浅闪石质和阳起石质普通角闪石;4)沿单斜辉石解理分布的出溶角闪石,主要为浅闪石、浅闪石质角闪石和含亚铁韭闪石质普通角闪石。不同产状角闪石矿物化学成分的差异和温压估算结果显示,榴辉岩类捕虏体经历了一个顺时针的P—T演化轨迹,进而反映了中生代早期华北克拉通东部造山作用的存在。  相似文献   
994.
以河北省易县台BBVS-120甚宽频带地震计为研究对象,验证其垂直向地震记录波形中包含的长周期成分为重力固体潮,并运用小波变换方法提取地震记录中的固体潮信息;同时,通过对提取的固体潮信息进行Venedikov调和分析证明,易县地震台BBVS-120甚宽频带地震计可以记录重力固体潮信息。  相似文献   
995.
对于富含有机质的页岩储层来说,孔隙度是评价油气储量的关键参数之一,有机孔隙的存在又对岩石孔隙空间具有重要贡献,因此,研究页岩储层有机孔隙空间是有必要的。本文结合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SEM)资料和图像分割技术,以川南永川区块YY2井龙马溪组页岩储层为例,对纳米有机孔隙的形态特征和有机孔隙度进行分析研究,研究表明:YY2井龙马溪组有机孔隙较发育,SEM图像中有机孔隙直径差异很大,对龙马溪组6块岩样的SEM图像进行处理,得到的有机质面孔率在0.97%~8.90%之间,个别样品孔径较小,面孔率在1%以下。利用面孔率和有机质含量计算有机孔隙度,计算得到的有机孔隙度在0.12%~0.75%范围内,均值为0.39%,占据岩石孔隙度的10.66%。   相似文献   
996.
大气运动非平衡强迫与“98·7”暴雨云团的中尺度特征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文中对 1 998年 7月 2 1日发生在武汉附近地区的突发性特大暴雨过程之激发机制与中尺度环境场特征进行诊断 ,结果显示 :(1 )引发本次突发性特大暴雨的 β中尺度对流云团 ,其环境物理场比较特殊 ,在暴雨最强时刻 ,对流层高低层没有独立的负、正涡度大值中心区与之对应 ,辐合层并不十分深厚 (低于 5 0 0hPa) ,且气流散合强度(1 0 -4s-1 )较旋转强度 (1 0 -5s-1 )大一个量级 (D ζ)。 (2 )在暴雨临发生前 ,对流层低层中尺度辐合增长较正涡度增长大一个量级 (Dt ζt) ;到暴雨最强时刻 ,尽管气流辐合已达到 1 0 -4s-1 量级 ,但涡度变化尚未适应到散度变化的水平。散度变化超前涡度变化与高空资料时间分辨率不足是暴雨最强时刻观测到D ζ的主要原因。 (3)在暴雨发生前 1 0余小时 ,大气运动已处于较强的非平衡状态 ,且越临近暴雨发生 ,U <0的非平衡性越强 ;而在暴雨最强时刻 (7月 2 1日 0 8时 ) ,大气运动即由U <0的非平衡态转为U≈ 0的准平衡态。 (4 )对流层低层大气运动非平衡动力强迫与 2 0 0hPa等压面上的中尺度强辐散是本例暴雨和β中尺度暴雨云团发生发展的重要动力启动机制  相似文献   
997.
北半球500百帕极地环流与西北太平洋台风活动的遥相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1951—1984年各月500hPa极地高度场资料进行自然正交展开,分析展开的时间系数与西北太平洋台风活动的大尺度遥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春、夏季极地高度场自然正交展开的第一时间系数和1月份第二时间系数与西北太平洋台风活动均有很好的相关。   相似文献   
998.
山西平陆黄底沟入三门峡水库北侧发育了一级湖滨阶地(T3)和两级河流阶地(T2和T1)。阶地上覆黄土地层野外划分和室内磁化率测试结果与蓝田段家坡黄土地层的对比结果表明,T3上覆黄土地层最底部为古土壤层S2;T2最底部为黄土层L2中弱发育古土壤层L2-2;T1最底部为马兰黄土L1中弱发育古土壤层L1-4。根据黄土-古土壤年代序列及光释光(OSL)年龄测试结果,T3,T2和T1阶地分别于245kaB.P. ,149kaB.P.和50kaB.P. 前形成。其中,T3和T2阶地的形成时间,分别代表了山西平陆古三门湖开始消亡和最老黄河阶地形成的年代。古三门湖消亡与黄河贯通三门峡的时代是否一致,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99.
2006年7月4日文安5.1级地震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震动京津的文安地震的特点:余震微小,最大仅1.5级,属于孤立型地震;震区烈度偏低、有感范围大;宏观震中与微观震中相差10余公里;震源较深;具有较大的正断层错动分量。对此作出初步解释,并认为可能是岩石圈减薄的新证据  相似文献   
1000.
广西钦州湾晚全新世红树林演变及对海平面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Mangroves, widely distributed along the coasts of tropical China, are influenced by Asia monsoon, relative sea level change and enhanced human activity. To predict the impacts of future climate change on mangrove ecosystems, it can be understood by reconstructing past mangrove dynamics using proxies preserved in coastal sediments. In this study, we quantitatively partitioned buried organic matter(OM) sources, collected from a vulnerable mangrove swamp in the Qinzhou Bay of northwestern South China Sea, using a ternary end-member mixing model of δ~(13)C and C:N values. Mangrove-derived OM(MOM) contribution was used as a tracer for mangrove development since 2.34 cal ka BP. This information, together with paleoclimate records(i.e.,speleothem δ~(18)O values, sea level change, grain size parameters) and human activity, was used to divide mangrove development into three stages during the late Holocene: relative flourish(2.34–1.13 cal ka BP), relative degradation(1.13–0.15 cal ka BP) and further degradation(0.15–0 cal ka BP). Before 1.13 cal ka BP, mangroves flourished with a high MOM contribution((88.9±10.6)%), corresponding to stable and high sea level under a warm and humid climate. After 1.13 cal ka BP, rapid fall in relative sea level coupled with the strengthening of the Asian winter monsoon, resulted in mangrove degradation and MOM reduction((62.4±18.9)%). Compared with air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the relative sea level fall was the main controlling factor in mangrove development before entering the Anthropocene(the time of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After ~150 cal a BP, reclamation of mangrove swamps to shrimp ponds is the main factor causing mangrove degradation and MOM reduc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