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8篇
测绘学   11篇
地质学   67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为研究松辽平原黑土退化状况,以Aster数据光谱特征作为选择最佳波段组合的理论依据,人机交互处理达到计算机自动分类的目的。通过多波段假彩色合成对比发现,Aster数据可见光/近红外波段3N、2、1的组合效果最佳,选择这种组合进行分类有助于提高分类精度。研究区分类结果表明:最大似然分类法总体精度比最小距离法约高6%,两种分类方法配合使用可综合提高分类精度。  相似文献   
52.
藏东林芝地区是地质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发育区,为了加强对该区地质灾害规律的研究,科学地管理地质灾害信息和将研究方法可视化、数字化、程序化,阐述了基于递进分析法(AMFP)的林芝地区地质灾害评价系统的设计和实现过程。此系统采用组件式GIS二次开发技术,以VisualBasic、VisualC 为开发语言,实现了林芝地区基于AMFP理论的灾害模型编辑与区域性地质灾害评价,并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53.
为了研究中蒙俄经济走廊沿海与内陆地区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的分布特征,利用MOD13Q1 NDVI数据集、MERRA2气象再分析数据和AVHRR土地覆盖数据,以中蒙俄经济走廊研究区内2种代表性植被(林地和树木茂盛的草地)为例,采用回归分析法和相关性分析法研究了近年来研究区NDVI在不同纬度、距海岸线不同距离及不同时间的变化特征,并分析了气温与降水对NDVI的影响。结果表明:2015—2019年内5月下旬—9月,沿海地区植被生长状态基本优于内陆地区,从距离海岸线500 km左右开始,NDVI明显下降;沿海地区(0~500 km)与内陆地区NDVI在时间变化上也略有不同,沿海地区2种代表性植被的NDVI时序变化模型拟合效果较好。受沿海与内陆地区降水、气温差异影响,在植被生长顶峰期(0719—0723),随着纬度上升,沿海与内陆地区NDVI差异逐渐减小:沿海地区NDVI在上升期比内陆地区约提前1个月进入饱和,下降期滞后约1个月;低纬度地区2种植被对降水量更为敏感,相关系数最高为0.393(显著性水平P<0.01),而高纬度地区两种植被对气温更为敏感,相关系数最高为0.534(P<0.01)。  相似文献   
54.
以1976年MSS、2001年ETM和2007年CBERS为遥感数据源,利用人机交互目视解译和野外检验方法获取湿地数据,定量分析东北三省湿地动态变化的相对速率、位移和类型转化,为东北湿地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湿地面积分别为42 249.71 km2、10 737.95 km2、9 744.79 km2;32年来全区湿地先减少后快速增加,黑龙江省湿地面积变化的幅度最大,吉林省湿地变化的相对速率最大;东北三省湿地重心总体位于黑龙江哈尔滨市和宾县之间,32年来有向西移动的趋势;湿地与非湿地之间转化明显,其中大部分转向人工湿地,沼泽转化率高。  相似文献   
55.
分析湖泊源区生态地质环境对湖泊变化的影响,建立湖泊变化、源区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变化与生态地质环境演变的关系,提出"湖泊、NDVI遥感动态监测的生态地质环境评价"方法("L-N").基于20世纪90年代初(TM)至2000年初(ETM)的湖泊遥感调查数据,结合相应NOAA/AVHRR NDVI数据,利用L-N方法完成青藏高原生态地质环境评价.研究结果表明:青藏高原生态地质环境总体呈恶化趋势,高原北部的边缘地带、长江情系上游、特别是柴达木盆地较为明显,雅鲁藏布江流域、高原东南部情况较好;L-N方法有助于提高遥感环境监测效率,湖泊、NDVI遥感监测具有重要的生态地质环境意义.  相似文献   
56.
喀斯特石漠化是中国西南地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哨兵数据作为Landsat和SPOT(systeme probatoire d’observation de la terre)系列卫星数据的继承和延续,在生态环境监测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采用传统方式对Sentinel-2A数据进行喀斯特石漠化信息提取,构建20 m分辨率的石漠化指数,将损失Sentinel-2A数据的细节信息。为了更精确地对石漠化信息进行提取,结合Sentinel-2A数据的自身特点,构建了10 m分辨率的石漠化指数,提取了云南省文山州北门河流域的喀斯特石漠化信息并对其地质成因进行分析。通过对4种不同的融合算法进行对比可知,采用àtrous小波变换对短波红外波段(B12)进行融合的效果优于高通滤波、主成分分析和Gram-Schmidt变换等融合算法,由该方法构建的10 m归一化微分岩石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tial rocky index, NDRI)和岩石裸露率(fr)不仅与20 m分辨率的NDRI和fr保持了较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0和0.8...  相似文献   
57.
基于ASTER数据遥感影像的决策树分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黑龙江省北安市为研究区域,尝试利用ASTER视反射率值进行便利、准确的土地利用分类研究。对ASTER数据进行波段相关分析,确定最佳组合波段;然后重点分析转换为视反射率值的影像特征和光谱特征,从中提取各种典型地物的光谱曲线; 并依据提取的光谱曲线建立基于地物反射率值大小关系或阈值的决策树模型,对研究区不同地物类型进行分类,并对结果进行精度评价。应用效果表明,该方法简单有效,但对于混合光谱容易错分。  相似文献   
58.
在RS/GIS技术的支持下,以1956年航片绘制的1∶10万地形图、1990年前后TM遥感图像及2000年前后ETM遥感图像为主要数据源,结合柴达木盆地8个气象测站温度、降水资料,研究了柴达木盆地湿地的分布特点、近50年来的面积变化和相关气候背景。研究结果表明: 柴达木盆地年均温度和降水总体呈上升趋势,而增温更为强烈,年均降水量微弱增加,1990~2000年为明显的暖干时期;柴达木盆地湿地在1956~2000年特别是1990~2000年间总体萎缩趋势严重,盆地边缘区和较大河流附近湿地呈现波动变化,区域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应为研究区内湿地变化的主要因素,盆地中西部湿地萎缩主要受到温度升高、人类活动加剧等因素影响,盆地边缘湿地面积少量增加主要受到降水量增加的影响。  相似文献   
59.
为实现黑土有机质含量更准确的估测,提出了基于小波变换和连续投影算法的高光谱估测方法.以典型黑土区采集的土壤样品为研究对象、分析光谱设备(analytical spectral devices,ASD)光谱仪获取的可见光—近红外区间光谱数据和经化学分析得到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为数据源,首先采用小波变换提取1~7层小波低频系数...  相似文献   
60.
在吉林省黑土区系统的野外调查和土壤及玉米籽实样品采集、测试的基础上,采用地球化学分析方法及SPSS技术,研究了Cd元素的土壤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在土壤和作物籽实中的含量特征和相关性,用以揭示Cd元素在土壤--作物系统中的转化累积特征及影响因素,为粮食安全服务。研究表明:吉林省黑土区Cd元素全量高于吉林省及全国土壤背景值,但不存在污染,籽实中Cd含量低于国家安全标准。土壤中Cd元素有效态转化程度较高,受其全量控制,同时Zn、Cu及P元素有效量对Cd转化的作用明显,偏酸性土壤更利于Cd元素的转化。玉米籽实对Cd吸收程度较低,主要取决于其自身的生物特性,Zn元素缺乏可能导致玉米籽实对Cd元素吸收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