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33篇
测绘学   8篇
海洋学   78篇
综合类   4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在SAR与AIS联合探测探测舰船目标实验中,通过对2010-11-05T06:51渤海海峡Radarsat-2影像的和与之时空匹配的AIS数据比较,发现2种手段探测到的静止的舰船目标能够精确的匹配,但是运动的舰船目标存在一定的偏差.分析了偏差产生的原因,其中距离向偏差是由时间误差引起的;方位向偏差主要是由多普勒频移造成的;这与运动舰船目标的航速、航向及SAR与AIS的探测时间误差有关.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数学模型,分析上述参数对偏差的影响,并对偏差加以修正,从而实现了SAR与AIS探测结果的匹配.  相似文献   
62.
高分辨率全极化合成孔径雷达数据海冰二次分类方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随着高分辨率全极化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SAR)影像的大量出现, 传统分类方法因所得分类结果中包含斑点噪声, 导致分类精度大大降低, 因而利用基于伴生关系的二次分类方法对辽东湾RADARSAT-2卫星的海冰SAR影像进行分类, 并将所得分类结果与专家解译分类结果和经典的基于H-α分解的Wishart监督分类结果进行对比, 证明本方法可以消除斑点噪声的影响, 同时具有较好的视觉效果和较高的分类精度。  相似文献   
63.
就SAR图像溢油检测的方法论而言,用于识别溢油和疑似现象的定性或定量的统计特征量选择,通常是任意的。对于不同的分类模型,所选用的特征量也不尽相同。主要是进行海洋SAR图像特征提取及其关键度分析。其目的是将"最小距离"判别法应用于海上溢油和疑似溢油的识别研究。首先,针对海洋SAR图像溢油检测常用的特征量,进行冗余处理;然后,引入关键系数,定量地研究特征量的关键度,提取显著特征量;藉以构造一个多维的特征矢量空间,以适于最小距离判别法在特征矢量空间中进行溢油和疑似溢油的识别研究。  相似文献   
64.
HY-2A卫星高度计有效波高信息提取业务化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8月16日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自主海洋动力环境卫星HY-2A,有效波高是其搭载的雷达高度计可获取的重要海洋动力环境参数之一。本文详细介绍了应用于HY-2A雷达高度计的有效波高信息提取业务化算法,该算法通过迭代最小二乘拟合方法提取有效波高信息。同时,基于HY-2A雷达高度计业务化运行获取的有效波高数据,分别与Jason-2卫星高度计有效波高和NDBC浮标海浪波高数据进行了比对分析。比较结果表明,HY-2A雷达高度计与Jason-2有效波高的标准偏差为-0.26m,RMS为0.58m;HY-2A高度计与NDBC浮标数据间的标准偏差为-0.22m,RMS为0.37m。结果证明了目前应用于HY-2A雷达高度计业务化运行中的有效波高信息提取算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5.
提出了利用组件化思维并结合海洋遥感算法自身专业特点的海洋遥感实用算法集成技术方案.为开发海洋遥感实用算法模块,为在海洋遥感应用领域建立标准和完备的算法库提供一种可行的解决途径.本方案共分为海洋实用遥感算法搜集整理、实用海洋遥感算法分析、基于组件技术的算法分解、模块化封装技术和算法测试5大部分.其中,利用组件技术进行算法分解为方案的核心.  相似文献   
66.
近年来我国南海油气资源遭到周边国家的掠夺,进行非法海上石油平台的识别对于维护海洋权益是非常有意义的。对海洋石油平台的识别,传统的基于岸基和岛屿站的观测方法范围非常有限;本文结合星载SAR全天时、全天候及免受云雾干扰的优势,尝试了一种基于SAR影像识别海上石油平台的方法。利用多景多时相SAR影像,首先在TerraSAR-X影像中做平台目标的初步识别,然后利用另一景不同时相的Radarsat2 SAR影像作对比,进行舰船目标的排除和初步识别结果的检验。本文以南海地区的三景SAR影像为数据源,共识别出5处石油平台,验证了通过SAR影像识别海上石油平台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7.
基于2018年4种红外辐射计(MODIS-Aqua,MODIS-Terra,VIIRS和AVHRR)的SST数据和3种微波辐射计(GMI,WindSat和AMSR2)的SST数据,分析了7种星载辐射计SST数据的全球覆盖情况,利用Argo数据对7种辐射计SST数据进行了真实性检验,并开展了微波产品、红外产品和Argo的...  相似文献   
68.
本文选取东沙岛以东深海区域,应用描述深海内波的非线性薛定谔方程,采用啁啾的思想,研究了频散和非线性效应之间的关系,模拟了深海内波的传播.数值模拟内波演变趋势与MODIS影像拍摄到的内波演变趋势基本符合,从而验证了应用非线性薛定谔方程模拟深海弱非线性内波传播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69.
基于遥感与现场观测数据的南海北部内波传播速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海北部是全球海洋中内波最为活跃、生成和演变机制较为复杂的海域,本文利用多源卫星遥感数据(MODIS、GF-1、ENVISAT ASAR、RADARSAT-2)和现场观测数据开展了南海北部内波传播速度的研究。通过匹配捕获同一条内波的相邻两幅遥感图像,由内波的空间位移和时间间隔反演传播速度,并以0.5°×0.5°网格给出了南海北部内波传播速度的分布图。研究结果表明,内波传播速度受背景流场、水体层结和底地形变化等多因素影响,特别是水深。在南海北部由东至西、由南至北方向,内波传播速度逐渐递减。深海区内波传播速度最大,可达3m/s以上;内波在向西大陆架传播过程中,随着水深变浅速度逐渐减慢,传播速度为1—2m/s;大陆架浅海的内波传播速度较小,仅为零点几米每秒。同时,利用Kd V方程反演了内波传播速度理论值,对遥感数据提取的内波传播速度进行了精度验证,结果较为一致。  相似文献   
70.
孙丽娜  张杰  孟俊敏  崔伟 《海洋学报》2022,44(7):137-144
海洋内孤立波和中尺度涡是南海北部常见的中尺度动力过程。本文利用2010-2015年的Terra/Aqua-MODIS、ENVISAT ASAR和多源卫星高度计资料开展了南海海洋内孤立波和中尺度涡遥感探测研究,分析了中尺度涡对内孤立波传播方向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尺度涡和内孤立波主要在南海东北部海域共存,当二者共存时,气旋(冷涡)促使内孤立波偏离原来的传播方向,向西偏南方向传播;反气旋(暖涡)促使内孤立波向西偏北方向传播,气旋与反气旋改变的内孤立波传播方向刚好相反。内孤立波和中尺度涡共存时间主要集中在3-9月,其中,3月受气旋和反气旋的共同作用,内孤立波传播方向几乎无变化;4月和5月,主要受气旋影响,内孤立波偏离原来传播方向向南传播;6-9月,主要受反气旋影响,内孤立波偏离原来的传播方向向北传播。本文利用遥感手段探索了海洋中尺度涡对内孤立波传播方向的影响,结果与现场观测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