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0篇
  免费   109篇
  国内免费   201篇
测绘学   47篇
大气科学   83篇
地球物理   110篇
地质学   312篇
海洋学   180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74篇
自然地理   92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39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38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53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52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3篇
  1964年   4篇
  1962年   2篇
  1940年   1篇
  1937年   2篇
  1936年   3篇
  1934年   2篇
  1933年   5篇
  193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61.
尹中峰 《地理教学》2010,(14):41-44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解答各种地理模拟题时难免出错,但若能对错误原因进行分析,并通过针对性的训练,是可以更好地备战高考地理的。本文试对大气运动部分考生常见错因作归类分析和解法点拨,意在让莘莘学子获得“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有益教训。  相似文献   
162.
研究可以同时考虑渗流、变形与稳定的非饱和土质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及工程实用价值。基于Fredlund双应力变量理论进行非饱和非稳定渗流-应力耦合分析,同时与传统非耦合渗流方法确定的孔压场进行对比发现,两种方法确定的浸润线变化过程相近,堤底处孔压的最大相对误差为8.8%,验证了耦合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将基质吸力对强度的贡献纳入黏聚力中得到坡体强度参数的空间分布规律,又基于滑面强度参数时空分布规律借助Matlab平台开发了非稳定渗流条件下非饱和土质边坡稳定性的矢量和法分析程序。以库水位下降条件下堤坡的稳定性分析为例,将不同方法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发现文中方法搜索得到的滑面位置相对于传统方法要深缓,但总体位置相差不大,不同方法对应的安全系数相差不足0.096,验证了所提方法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63.
过去30年气候变化对黄河源区水源涵养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黄河源区高寒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水源涵养功能。基于改进的LPJ动态植被模型,模拟研究1981-2010年中国黄河源区水源涵养量的时空变化特征,进一步探讨气候要素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近30年来黄河源区水源涵养量整体略呈减少趋势,减少速率为-1.15 mm/a,区域差异特征体现为大部分地区以减少趋势为主,特别是黄河源区东南部。过去30年黄河源区降水量以及大气水分需求能力的变化是影响生态系统水源涵养量增减的主要气候因素。随着干湿条件不同,两者影响程度各异,降水减少和潜在蒸散增加共同导致黄河源区东南部半湿润地区水源涵养量减少,而降水增加则是北部半干旱地区水源涵养量增加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4.
生态建设背景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海三江源是我国淡水资源的重要补给地,也是全国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的重点实施区域,对其开展生态恢复过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研究,有利于揭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的实施效果。在构建三江源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选择生态工程前后两个时间段(2000年和2008年),采用物质量和价值量相结合的方法对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了评估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000—2008年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8 a间一共增加1.68×1010元。保护区草地生态系统的整体质量状况大幅度提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48.69%,是由生态建设和气候因子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12.71%,主要跟森林区域水热条件的改善有关;水体与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8 a间减少56.08%,关键是由区域气温升高和降水量减少所致,而非人为因素的影响;2000—2008年间,保护区人口数量增加了26.08%,较高的人口增长压力促使大量的草地被开垦为农田,导致农田面积增加392.52%,从而引起农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大幅波动。  相似文献   
165.
芦山7.0级地震序列的震源位置与震源机制解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中国国家和四川区域数字地震台网记录,采用HypoDD方法精确定位了四川芦山ML2.0级以上地震序列的震源位置,采用CAP方法反演了36次ML4.0级以上地震的最佳双力偶震源机制解,并利用小震分布和区域应力场拟合了可能存在的发震断层面参数,从而综合分析了芦山地震序列的震源深度、震源机制和震源破裂面特征,探讨可能的发震构造.结果显示,7.0级主震的震源位置为30.30°N、102.97°E,初始破裂深度为15 km左右,震源矩心深度为14 km左右,最佳双力偶震源机制解的两组节面分别为走向209°/倾角46°/滑动角94°和走向23°/倾角44°/滑动角86°,可视为纯逆冲型地震破裂,绝大多数ML4.0级以上余震的震源机制也表现出与主震类似的逆冲破裂特征.ML2.0级以上余震序列发生在主震两侧,集中分布的长轴为30 km左右,震源深度主要集中在5~27 km,ML3.5级以上较大余震则集中分布在9~25 km的深度上,并揭示出发震断层倾向北西的特征.利用小震分布和区域应力场拟合得到发震断层参数为走向207°/倾角50°/滑动角92°,绝大多数余震发生在断层面附近10 km左右的区域.综合地震序列分布特征、主震震源深度和已有破裂过程研究结果,可以推测主震破裂过程自初始点沿断层的两侧扩展破裂,南侧破裂比北侧稍长,滑动量主要集中在初始破裂点附近,可能没有破裂到地表.综合本文研究成果、地震烈度分布和现有的科学考察结果,初步推测发震构造为龙门山山前断裂,也不排除主震震中东侧还存在一条未知的基底断裂发震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6.
在充分搜集资料的基础上,对招远市北截村民采空区进行实地勘查,从地质条件、灾害发育程度及采空区特征3个影响因素入手,选取了9个评判因子进行两级模糊综合评判,采取最大隶属度原则确定采空区危险性等级,并进行了评估分区。评判结果能较准确地反应实际情况,为该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及开发建设规划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7.
在系统的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通过对元宝山花岗岩体地质特征的分析,运用岩石有限应变测量、应变分析等方法,着重分析了元宝山花岗岩体中电英岩包体的应变特征,确定了电英岩包体的变形时代和原因.系统地开展了元宝山花岗岩体中电英岩包体的三维有限应变测量和应变分析.结果表明:电英岩包体的应变型式可分为3种:平面型应变(K=1)、压扁型应变(0<K<1)和收缩型应变(1<K<∞),且以平面型应变为主,有少量的压扁型应变和收缩型应变.  相似文献   
168.
江西鄱阳湖地区土壤酸化与人为源氮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江西鄱阳湖地区是我国土壤酸化严重的地区之一,对比研究区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与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发现,研究区土壤酸化趋势严重,强酸性土壤占研究区面积比例由58.22%上升到78.44%;赣江、抚河水系入湖区和饶河流域表层土壤酸化明显。研究区因施肥、大气干湿沉降和灌溉输入到农田的氮素分别为123.84 kg.hm-.2a-1、74.13 kg.hm-.2a-1、11.02 kg.hm-.2a-1。研究区因人为氮带入农田的H+为18.67 kmol.hm-.2a-1。化肥氮是引起土壤酸化的主控因素,氮沉降也是影响土壤酸化的主要因素之一。土壤pH与氮含量呈较差负相关,说明土壤中的有机氮对土壤酸化作用有限,增施有机肥和复合肥,适当减少氮肥,特别是铵态氮肥的比例,可以补充盐基物质的相对不足,达到缓解土壤酸化的作用。土壤pH与钙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适量增施含钙物质可以有效地防止表层土壤酸度降低。  相似文献   
169.
通过对广东阳美、四会、平洲三个翡翠产业集群发展状况的研究,揭示该区域翡翠产业的形成及发展机理。研究结果认为,可以将该区域翡翠产业的发展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并且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主导因素、发展方式和发展动力。初步形成阶段的主导因素是政府政策和当地的经济能人,发展方式是模仿和技术扩散,发展动力是攀比效应和信息优势;快速发展阶段的主导因素是市场规律和集群引起的外部效应,发展方式是与集群相关的产业的快速集聚,发展动力是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170.
In this article,the backstripping technique was used in studying the subsidence charac-ters of the Qiongdongnan(琼东南) basin(QDNB) in order to understand its dynamic mechanism of formation and evolution.Meanwhile,the geothermal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area were summarized,and the stretching factors(β) of the upper crust,the whole crust,and the whole lithosphere were calculated.The QDNB is characterized by high subsidence rate,high geothermal gradient,high geothermal heat flow,and the lithosphere stretching a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