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6篇
  免费   104篇
  国内免费   119篇
测绘学   185篇
大气科学   60篇
地球物理   58篇
地质学   329篇
海洋学   38篇
天文学   13篇
综合类   51篇
自然地理   45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58年   2篇
  193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时变参数模型在边坡变形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边坡变形规律,保证边坡安全,采用数学模型对变形监测资料加以分析。边坡变形的时效性明显,为提高灰色模型对边坡不同变形规律的适应性,提高模型的拟合精度和预测能力,对常规的灰色模型进行改进,将常规灰色模型中的常量参数改变为随时间变化的动态参数,由此建立时变参数灰色模型。实例分析结果表明,时变参数模型具有更好的拟合和预测效果,且适应不同变形规律的能力更强。  相似文献   
102.
分析总结了人工智能方法在地球系统模式中的应用,提出了人工智能数据驱动与物理模型理论驱动相融合的智能化地球系统模式研究框架,并对该框架的研究思路和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该框架将地球系统模式自下而上的数据驱动模型与自上而下的物理模型耦合,通过双向驱动共同实现地球系统数学物理方程的有效求解,从而构建智能化的地球系统模式。进一步研究需要基于该理论框架提出具体可行的算法,从而促进智能化地球系统模式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3.
通过对安西古沼泽沉积物沉积特征分析,粒度特征分析,孢粉分析并结合年代学资料,研究了安西古沼泽全新世古沼泽进退演化过程、疏勒河中下游河川径流量的变化及河西走廊西部地区古气候环境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晚更新世末至全新世河西走廊西部地区气候总体趋于暖湿,但气候冷干—暖湿波动频繁交替。安西古沼泽全新世沉积物4个粒度旋回:①366328 cm,328294 cm;②294240 cm,240206 cm;③206196 cm,196148 cm;④14854 cm,540 cm,可能代表河西走廊西部地区晚更新世末至全新世以来4个气候冷干—暖湿波动周期。   相似文献   
104.
选取我国沿岸18个海洋观测站,对SBF3-1、SBF3-2、LPB1-2、SZF型自动测波仪器与目测、岸用测波仪两种非自动测波方式的海浪观测参数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发现,与非自动测波方式相比,SBF3-1型浮标观测波高无明显变化,观测周期具有显著变大的特点;SBF3-2型浮标观测波高多数情况下具有变小的特点,观测周期保持不变或趋于变大;LPB1-2型声学测波仪观测波高有微弱变大的特点,观测周期无明显变化或微弱变大;SZF型浮标观测波高和观测周期既存在明显变大的情况,也存在明显变小或变化不明显的情况,无明显共性观测特点。  相似文献   
105.
地面沉降是一个多因素耦合的复杂系统,针对地面沉降的复杂性、模糊性及不确定性,构造了基于熵权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通过熵权使权重由主观判断转为由各指标数据之间的关系来确定,根据自然灾害风险分析的基本原理从五个方面选取18个评价因子,定量地对研究区域进行危害性评价。评价结果表明,熵权模糊综合评价法是科学可行的,为地面沉降危害趋势预测以及危害等级划分提供了良好的分析方法,并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6.
分析了Ground-based Radar (GB-Radar)与测量机器人变形监测技术的特点,以及两种监测技术数据融合所带来的优势。通过分析两种监测系统的关系,建立了这两种变形监测系统数据配准和数据融合的数学模型。通过设计实验,获取了GB-Radar与测量机器人对角反射器的变形监测数据。结果表明,对GB-Radar雷达视线向一维变形量与测量机器人三维变形量进行数据融合得到的监测点三维监测数据,最大监测误差明显降低,监测精度达到亚毫米级。  相似文献   
107.
江苏省连云港赣榆港区陆域采用航道和港池的疏浚土方吹填形成作业港区,吹填工艺以绞吸式疏浚为主,疏浚涉及土层为粘土和砂土,由此形成了粘土和砂土的混合土地基。为了提高地基承载力和均匀性,采用了强夯法对地基进行加固,但是目前对夹砂粘土地基强夯加固的理论和实践较少。为此,以砂夹粘土构成的混合土地基为对象,测试了多种能量单点夯击时的地基土夯沉量、孔压和夯坑周围土体强度等参数,探讨了强夯法加固该类地基的加固深度和水平影响范围。结果表明:对于该类地基而言,有效加固深度修正系数取0.35~0.5为宜;强夯过程中,孔压与强度的增长范围不对应,即孔压影响范围远大于强度影响范围。  相似文献   
108.
GIS应用的最终目的是使其所包含的地理信息有效传递。该文从信息科学、认知科学及地理信息科学角度出发,指出认知空间和地理空间的阶层对应性是实现地理信息有效传递的基础;提出两类空间重叠区的概念,并阐明其在信息有效传递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确立认知科学在GIS应用中的两个基本原则是建立这种对应性的理论依据;强调信息制造者(制图者)是构建这种对应性的实施者,而信息接收者(用户)对认知空间分类阶层的正确识别则是构建这种对应性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109.
利用RT-PCR和快速扩增cDNA末端(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RACE)技术首次克隆了宽体沙鳅(Botia reevesae)-肌动蛋白基因的cDNA全序列,该序列全长为1795bp,由长100bp的5非翻译区(untranslated region,UTR)、570bp的3非翻译区和1125bp的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组成,编码375个氨基酸。宽体沙鳅-actin氨基酸序列包含1个糖基化位点、9个N-豆寇酰化位点、3个actin信号位点等主要结构区域。PSI-BLAST比对表明,宽体沙鳅-actin氨基酸与真鲷、罗非鱼、虹鳟等鱼类同源性达99%。NJ法系统进化分析显示宽体沙鳅-actin首先与鲢聚在一起,然后与、尖头等鱼类聚在一起。荧光定量PCR检测-actin基因在宽体沙鳅脑、鳃、心脏、肝、胃等12个组织的表达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0.
松辽盆地的西缘边界断裂带,又称嫩江-八里罕断裂带,位于东北地区中部,大兴安岭的东缘,传统认识上认为其为一条NNE向的大型正断层或拆离断层.通过对断裂带中南段楼子店,岭下地区韧性变形岩石构造要素系统测量和统计,显微构造观察,有限应变测量,石英组构EBSD(电子背散射衍射)分析和变形带白云母40Ar/39Ar年代学等方面的对比研究,证实断裂带南段楼子店地区与中段岭下地区变形岩石具有相同的变形组构特征,应为同一断裂带同期变形的产物,初步确定了松辽盆地西缘边界断裂带中南段在早白垩世早期(~130 Ma)曾经历左行走滑变形阶段;通过对断裂带两侧西拉木伦河缝合带和倭勒根岩群展布的研究,确定嫩江-八里罕断裂带的现今累计走滑位移量在40~50 km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