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6篇
地质学   11篇
海洋学   1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2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为示踪辽东凹陷LD29-1构造沙二段(Es2)砂岩沉积,对LD29-1-1、LD29-1-1Sa及LD29-1-2等3口井的沙二段砂岩6个岩屑样品进行了碎屑锆石U-Pb定年和锆石阴极发光(CL)图像分析。结果表明:LD29-1-1井样品中白垩纪(K)锆石含量高达41.2%,具有108 Ma峰值年龄,锆石柱状晶形完整,并且棱角明显;而LD29-1-1Sa及LD29-1-2井样品的中元古代(Pt2)锆石含量高达74%~75%,中生代(Mz)锆石含量少,具有~1.5 Ga和~1.8 Ga双峰值特征,锆石晶体明显小于LD29-1-1井沉积物,并且晶形不完整、边缘均被磨圆。因此,认为LD29-1-1井沙二段砂岩为近源沉积,母岩为长兴岛凸起斜坡带中生界碎屑岩,而LD29-1-1Sa及LD29-1-2井沙二段砂体为远源沉积,母岩以辽东半岛西部复州地区广泛分布的中、上元古界沉积岩为主,在搬运至斜坡带时才混入少量中生界碎屑岩。  相似文献   
12.
研究砂砾岩储层成岩演化及优质储层成因机理对中深层油气勘探意义重大。综合运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泥岩X衍射(黏土和全岩)、包裹体、常规测井、核磁共振测井和埋藏史等资料,系统研究了渤海湾盆地辽东凹陷旅大29构造沙二段砂砾岩体成岩演化、裂缝特征及作用、优质储层成因及控制因素等内容。结果表明:沙二段储层处于欠压实带、弱胶结、局部溶蚀增孔以及非构造缝的发育,是形成优质储层的成因;沙二段砂砾岩发育原生缝和成岩缝两类裂缝,原生缝提供了重要的储集空间,裂缝极大改善了储层的孔隙结构和物性;源-汇过程控制了原生缝形成,贫K+泥岩与砾石原生缝的组合促进了构造抬升过程中收缩缝的形成,而缺少Ca2+、Mg2+、Fe2+、Fe3+等离子的岩石组分使大面积胶结物难以出现,保留了孔缝的有效性。对储层孔隙演化进行了恢复,认为沙二段储层在演化为低孔储层后才成藏。  相似文献   
13.
渤海海域环渤中地区沙一二段发育混积岩储层,其中发现了大量的油气,但储层物性差异较大,非均质性较强,其差异及成因方面的研究较少,严重制约了该类型储层的进一步勘探评价.利用钻井及常规物性、铸体薄片、全岩、黏土矿物等分析化验资料,探讨了环渤中地区沙一二段混积岩优质储层的差异及成因.研究结果表明:(1)环渤中地区沙一二段发育以生物碎屑为主的混积岩、以陆源碎屑为主的混积岩和以化学沉淀碳酸盐为主的混积岩储层,前2类储层中发育大量的螺壳和介壳.其中,生物碎屑为主的混积岩储层以生物体腔孔为主,白云石化作用强,物性最好;陆源碎屑为主的混积岩储层以溶蚀孔为主,生物体腔孔和原生孔次之,泥晶包壳发育、白云石化作用强、含大量中酸性火山岩岩屑、埋藏浅的储层物性好;化学沉淀碳酸盐为主的混积岩储层方解石胶结作用强,物性较差.不同构造混积岩储层类型及物性具有明显的差异性.(2)研究区混积岩储层差异主要受母岩类型、基底岩性、沉积水体环境、沉积相、大气淡水淋滤、埋深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溶解作用以及构造作用的共同控制,但每个构造的优质储层均具有独特的控制因素组合.非碳酸盐岩母岩区,原生沉积期-火成岩基底、含大量生物碎屑混积岩,准同生期-大气淡水淋滤、早期白云石化,以及深埋藏期-强溶解、裂缝发育是环渤中坳陷沙一二段混积岩优质储层形成的共性.混积岩优质储层差异及成因分析为陆相断陷湖盆中深部油气勘探和评价过程中优质储层的预测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代黎明  牛成民  庞小军  冯冲  万琳  金小燕 《地球科学》2020,45(10):3797-3807
渤海海域黄河口凹陷BZ27-A(渤中27-A)构造沙一二段发育一套湖相混积岩,目前对该储层的特征及成因研究较少.通过岩心观察、铸体薄片、压汞测试等分析,系统阐述了该区混积岩储层的岩石学、储集空间类型、物性等特征,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混积岩储层控制因素.结果表明,混积岩岩性复杂多样,由陆源碎屑、黏土矿物、碳酸盐矿物及生物碎屑以多种组合方式混杂构成,发育钙质砂岩、白云质砂岩、陆屑泥晶云岩、泥晶鲕粒云岩、生物碎屑白云岩等类型,剖面上大多呈现夹层或薄互层的特点.多数混积岩储层孔隙度、渗透率低,为致密储层,局部薄层段发育相对较好储层.混积岩储层的发育主要受古地理背景、成岩作用、流体等因素影响,成岩早期大面积碳酸盐胶结是导致储层致密的主要成因,而生屑的贡献、晚期成藏时的油气侵位作用是改善储层物性的重要作用,具有形成相对优质储层的潜力.   相似文献   
15.
物源区原始剥蚀地貌的恢复以及与砂体、优质储层之间的关系是源-汇系统分析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利用钻井、三维地震以及分析化验等资料,恢复了石臼坨凸起东段围区沙一二段储层的古物源分布,并探讨了古物源对储层的影响.结果表明:(1)研究区沙一二段发育近源扇三角洲砂砾岩储层,东部古物源的母岩类型为白垩系中酸性火成岩,西部古物源的母岩类型为中生界碎屑岩夹薄层中酸性火成岩,均非现今残留的基岩分布.(2)受母岩差异的影响,东部火成岩的母岩剥蚀后更容易形成规模较大的砂砾岩体.(3)受物源区母岩和沉积区储层成岩作用差异的共同影响,东部储层中中酸性火成岩岩屑和砾石等易溶组分含量高,粒度较粗,以碳酸盐胶结为主,在成岩过程中,中酸性火成岩砾石、岩屑易遭受强烈溶蚀作用,次生孔隙发育,但受碳酸盐矿物进一步强烈的胶结,储层物性呈低孔低渗特点;西部储层中变质岩岩屑和石英等难溶组分含量高,填隙物以粘土类为主,原生孔隙发育,储层物性呈中高孔高渗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在渤海南部新近系钻遇了大量大面积砂体,并发现了多个亿吨级油田,表明明化镇组下段勘探潜力巨大。该类砂体发育形成源?汇要素不清,严重制约了明下段的岩性油气藏勘探。文章利用古生物、重矿物、地震、钻井等资料,探讨了渤海南部浅层明下段源?汇体系及其对大面积岩性油气藏的控制。结果表明:渤海南部明下段沉积期发育多个方向的源?汇体系,其中,燕山?辽西隆起方向距离研究区最远,辽东隆起次之,鲁西隆起和胶东隆起较近,鲁西隆起和辽东隆起对研究区源?汇系统影响较大,燕山?辽西隆起对源?汇系统影响较弱;研究区明下段沉积期主要发育河流、河湖交互和湖泊这三种沉积体系,其中,河湖交互和湖泊浅水三角洲形成的砂体面积较大;研究区明下段沉积期具备形成大面积砂体的有利源?汇条件,其中,温带?亚热带气候、充足的降雨量、发达的古水系、长英质变质岩和岩浆岩母岩、湖泊范围频繁的扩大和缩小有利于大面积砂体的发育;河道砂?席状砂?河道砂的连通导致研究区明下段发育大面积的岩性圈闭,与单独的河道砂相比,河湖交互和浅水三角洲具有形成大面积岩性油气藏的潜力。该认识可为渤海海域新近系大型油气藏的勘探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7.
黄河口凹陷北缘沙河街组优质储层成因研究比较薄弱,严重阻碍了该区进一步的勘探和评价。利用铸体薄片、物性、黏土矿物、包裹体、埋藏史等资料,对该区沙一+二段优质储层的成因进行了研究,并定量探讨了不同位置的储层孔隙度演化过程。研究表明:1)研究区沙一+二段发育以扇三角洲砂砾岩为主的储层,西部储层物性差,以特低孔特低渗为主,次生孔隙发育;东部储层物性好,以中孔中—低渗为主,局部具有低孔低渗的特点,原生孔隙发育。2)相近的埋深条件下,花岗岩和中酸性火山岩母岩是优质储层发育的主要母岩类型;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中、粗砂岩是优质储层发育的主要沉积相和岩石类型。差异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是研究区不同位置储层物性差异的主要成岩因素,西部储层压实和胶结作用强烈,物性差,而构造裂缝发育区储层物性好;东部储层压实和胶结作用相对较弱,物性整体较好。3)研究区西部储层现今处于中成岩B期,东部刚进入中成岩A2期,成岩演化的趋势具有相似性,但成岩过程和强度具有明显的差异性,油气充注所处的成岩阶段相同,但充注的时期不同;不同位置的储层在各成岩阶段损失和增加孔隙的程度迥异,东部早期经历了长期浅埋藏,压实和胶结程度弱,孔隙损失少,而西部早期经历了快速埋藏,孔隙损失程度高。构造活动造成的差异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是储层物性差异的成岩控制因素,西部早期短期快速埋藏导致的强压实和强胶结是储层致密化的根本原因,且西部储层具有“先致密减孔—再溶蚀增孔、油气充注—致密减孔、油气持续充注”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杜晓峰  庞小军  王清斌  冯冲  赵梦 《沉积学报》2021,39(5):1239-1252
渤海海域辽东湾凹陷东南缘沙二段储层中发现了油气,但物性差异较大、优质储层成因不明,严重制约了该区的勘探评价。利用岩心及常规物性、铸体薄片、全岩等分析化验资料,对该区沙二段储层差异及优质储层成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沙二段发育辫状河三角洲砂砾岩储层,其物性具有明显的差异性,由南向北储层物性逐渐变差;南部储层平均孔隙度为18.1%,以中—高孔为主;中部储层平均孔隙度为12.0%,以低—特低孔为主;北部储层平均孔隙度为7.7%,以特低孔—超低孔为主。2)研究区储层埋藏较浅(埋深小于3 000 m),压实较弱,但储集空间类型迥异,南部储层储集空间以裂缝(粒内缝、粒缘缝、收缩缝)为主;中部以溶蚀孔和构造缝为主,局部见原生孔;北部以少量粒间溶蚀孔为主,局部见少量构造裂缝。3)母岩类型是造成区域上储层物性差异的主要控制因素,由南向北,母岩类型由中生界碎屑岩和元古界变质石英砂岩向元古界碳酸盐岩过渡,造成南部储层杂基含量高,胶结作用弱,但裂缝发育,物性好,而北部储层胶结作用逐渐增强,物性逐渐变差。4)不同构造形成的优质储层控制因素具有差异性,南部储层厚度小,但裂缝发育,优质储层厚度大,裂缝是形成优质储层的主要控制因素;而北部储层厚度大,但优质储层厚度小,呈薄层出现,胶结作用强,优质储层主要受早期大气淡水淋滤和成岩期溶蚀作用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