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1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13篇
地球物理   11篇
地质学   39篇
海洋学   3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2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1.
超轻油页岩渣陶粒的研制与生产工艺方案设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吉林省桦甸市、农安县油页岩资源丰富。以桦甸市示范电厂油页岩渣为主要原料,用新的烧胀试验方法开展了超轻陶粒的研制,采用自制的新试验装置,烧制出的陶粒接近实际陶粒回转窑水平,并可专门烧制小颗粒陶砂,可比现有烧胀试验方法工作效率提高约50倍;并以国产陶粒设备,提出拟建年产20 万m3陶粒工厂工艺方案设计,对窑炉两端的余热利用提出了可行方案。油页岩渣SiO2,Al2O3,R2O含量适中,特别是含碳非常少,可以人为地调整发泡剂的用量而控制陶粒的密度,使在1 030~1 100℃范围内烧制出300~500 kg/m3级陶粒或陶砂。  相似文献   
12.
东喜马拉雅南迦巴瓦峰地区地质构造十分复杂,对该区板块缝合带的空间位置问题,长期以来,一直认为沿雅鲁藏布江呈弧形展布。笔者以ETM+为主要信息源,以遥感与GIS为技术支撑,对南峰地区的断裂构造进行了详细的遥感解译分析,从构造统计分析的角度对断裂构造进行定量研究,从分维值及趋势值的空间分布及变化特征分析,认为缝合带的南东段、北段大致沿雅鲁藏布江展布,而北西段位于雅鲁藏布江的北西侧,沿东久-米林(断裂带)展布,这也与近几年来开展了1∶25万区域地质调查获得的新认识相一致。  相似文献   
13.
针对海洋油气渗漏可以在近地表沉积层中引起的一系列烃蚀变效应,本文讨论了利用不同手段,分层次进行检测的几种方法.利用烃蚀变带所产生的磁异常现象,在平面上圈定油气渗漏的分布范围,进而寻找海底油气藏.同时,钻井岩芯岩屑的磁性质测量结果可以从剖面上预测下伏岩层的含油气性.最终利用X射线衍射方法(XRD)对典型层位岩石样品的物相测量,进行烃蚀变矿物组合分析并通过镜下鉴定作进一步的综合判断.对渤海海域烃蚀变效应的磁法检测研究结果与遥感及其他方法的研究结果有很好的一致性.对南海3口钻井岩芯岩屑的磁性测量结果表明:两口有油气前景而另一口没有异常.这与实际结果十分一致,同时表明该方法在海区同样可以具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4.
根据野外地质数据采集信息化的需求,结合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地调局开发的相关软件与主要专业公司的产品特点,简要分析了该领域工作所涉及的掌上计算机,GPS定位,手写及语音识别的非键盘输入,计算机接口,地质数据采集标准化等主要技术及其进展。  相似文献   
15.
内蒙古科尔沁沙地临界起沙阈值的范围确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临界起沙阈值可表征地表土壤的可蚀性,是风蚀起沙研究中非常重要的物理量之一。基于微气象学方法,将沙尘浓度和垂直沙尘通量均开始增加且至少持续0.5 h所对应的摩擦速度(或风速)确定为临界起沙摩擦速度u*t(或临界起沙风速Ut)。利用内蒙古科尔沁沙地地区2010-2013年春季大气环境综合观测资料,分析了不同沙尘天气过程(扬沙、沙尘暴和强沙尘暴)起沙阶段沙尘浓度和垂直沙尘通量随摩擦速度的演变特征,精细确定了该地区临界起沙摩擦速度(u*t)和临界起沙风速(Ut)的范围分别为0.45±0.20和6.5±3.0 m/s,同时讨论了不同起沙判据对确定临界起沙阈值产生的影响。相比而言,采用的起沙判据尽可能地排除了沙尘输送和沉降过程的影响,适用于不同的沙尘天气类型,使沙尘粒子进入大气的起沙结果更趋于合理,其结果可为建立统一、合理的起沙判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对1∶500地形图与其自身影像图配准误差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最小二乘法的区域整体最优匹配选取控制点的方法,主要针对在GIS中从地形图上选取控制点来配准影像图。本文在对新方法进行了论述,并通过对浙江温州地区一幅栅格图像与1∶500 GIS数据进行配准控制点选择实验,对比传统方法它能够克服由于影像分辨率和人工对影像刺点所带来的系统误差,大幅度提高配准精度,使得不同空间尺度下的地图数据实现精确配准。  相似文献   
17.
水文循环过程受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区分气候内部自然变率与人类活动作用于水循环贡献对于增加气候变化的理解非常重要。本研究利用近期发展的考虑地下水取用水与灌溉影响的全球陆气耦合模式进行数值模拟,基于最优指纹法分析探讨中国东部季风区黄河、淮河、海河、珠江、长江、松花江流域水循环变化(地表温度、降水、径流、蒸散发)及归因。结果表明:大部分流域的地表温度年际变化在1965~2005年间检测到包括温室气体气溶胶人为排放、臭氧与土地利用变化产生的外强迫效应,显示在长期对于地表温度起主要作用的可能为上述强迫;1965~2005年降水年际变化仅在淮河及长江下游检测到上述强迫效应,且在长江下游效应占主导。在1965~1984年间,地表温度的年际变化在海河流域检测到由于地下水取水灌溉产生的外强迫效应,并且该效应占主导。在1982~2005年径流年际变化中,在淮河、长江下游及黄河下游处检测到了由于温室气体排放、气溶胶人为排放、臭氧变化及土地利用变化等产生的外强迫效应但无法有效分离,显示该信号在这些地区可能不为主导效应;1982~2005年间的蒸散发年际变化在珠江、长江下游同样检测到了上述强迫效应,并且该效应在长江下游占主导效应。  相似文献   
18.
本文简述了地球物理不规则测网的分形分析方法和减少假异常产生的网格化间距的确定办法并通过理论模型上的应用进行验证,同时介绍,预测了分形分析在地球物理数据处理中的应用及其发展。  相似文献   
19.
狼山群的层序划分与霍各乞矿区复式倒转向斜的厘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狼山群遭受了强烈的伸展、挤压、剪切多种变形体制和不同构造层次的变形,其变形构造序列可分为四期。在详实的构造解析以及区域对比基础上,狼山群的地层层序明确为三分,即从下到上分为三个岩组,它们与渣尔泰群的书记沟组、增隆昌组、阿古鲁沟组可以对比。结合构造填图确定狼山北坡霍各乞地区主体构造实为复式倒转向斜。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