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8篇
测绘学   8篇
大气科学   21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47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9篇
  2023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气温是影响电力需求的最显著变量之一。国外开展了许多相关研究,如在美国,当气温升至18℃以上时,每变动2.8℃,电力负荷会变化2%。我国的一些实证研究发现了上海、武汉、北京、福州等许多城市的用电量与气象条件之间的相关性。目前国内的相关研究主要关注于气温与负荷的短期预测,以计量经济学方法对气温与能源相关性进行深入分析的文章并不多。  相似文献   
62.
在长2储层岩性特征、沉积特征研究的基础上,以压汞实验、薄片鉴定、物性测试、扫描电镜等方法为实验手段,对储层岩石学特征、孔隙结构、物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长2储层主要以浅灰色、灰绿色块状细砂岩为主,孔隙类型都以残余粒间孔为主,次为粒间溶孔,其余为粒内溶孔、填隙物内溶孔及晶间微孔,少量的铸模孔、云母溶缝、微裂缝。其储层的孔喉分布类型主要有单峰正偏态细孔喉型、多峰分散型和单峰负偏态微孔喉型3种。影响本区储层孔隙类型的因素为沉积相、成岩作用、裂缝改造,其中沉积相及成岩作用是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3.
太行山南段平顺地区杂岩体成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太行山南段平顺杂岩体是一套主要由早、晚两期岩体组成,早期侵入岩以橄榄辉长辉绿岩为主,晚期侵入岩主要为闪长岩—二长闪长岩,二者接触部位为晚期暗色不等粒闪长岩。早期侵入岩中有大量橄榄石、辉石以及角闪石捕掳晶出现,相对晚期侵入岩含捕掳晶较少,但偶尔可以见到斜长石成分和结构不平衡现象。早、晚两期侵入岩体具有相似的地球化学特点:低硅高镁;轻稀土富集而重稀土亏损,并显示轻微Eu正异常;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如Sr、Ba、K)和亏损高场强元素(如Nb、Ta、Ti);富集放射性成因Pb[n(206Pb)/n(204Pb)=17741~18474,n(207Pb)/n(204Pb)=15429~15612]。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这套早晚两期岩体是同源的,起源于EM部分熔融并底侵到下地壳,所带的高热流引起古老下地壳(特别是TTG)的部分熔融,形成花岗质岩浆,然后形成混合岩浆,再经过分离结晶作用形成了平顺地区杂岩体。  相似文献   
64.
万朋  张海东 《北京测绘》2005,(2):48-49,43
现行文献对照准部固定状态下的零位改正系数存在两种不同的求法,很容易造成混乱。分析了两种求零位改正系数公式的来历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并对其影响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65.
通过对太行山南段平顺铁矿矿区构造特征及岩浆岩的动力学分析研究,认为第一岩浆岩带属于被动侵位机制,岩体内部成矿潜力较大;第二岩浆岩带为主动侵位机制,背斜核部及岩体与围岩的接触部位为有利成矿区。同时根据岩石、矿石的稀土元素、微量元素、Pb同位素特征及矿体与岩体的关系,认为晚期闪长岩是主要的成矿母岩,但早期基性—超基性岩间接为铁矿的形成提供了一定的物质来源;矿体的形态明显受到接触面及周边构造形态的控制,呈不规则板状、透镜状、分枝状、羽状分布。最后运用矿体成矿规律、磁异常、电法异常等找矿预测方法,在研究区内圈出了龙降沟岩体南缘、双井、东郊3个找矿预测区。  相似文献   
66.
西石门铁矿床是华北地区最为典型的矽卡岩型铁矿床之一,最新获得金云母40 Ar-39 Ar成矿年龄为(133.1±1.3)Ma、(137.1±1.5)Ma,略老于其成矿母岩(武安杂岩体)形成的年龄(126~136 Ma),这是矛盾的。笔者对角闪正长岩和矽卡岩脉中的锆石进行了LA-ICP-MS U-Pb同位素年代学分析。结果表明,角闪正长岩中锆石呈浅黄色-无色、透明、棱角状、不规则状,振荡环带结构不发育,部分锆石中含棱角状继承锆石内核,206 Pb-238 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135.6±1.5)Ma,代表了武安杂岩体的结晶年龄。矽卡岩脉中锆石呈棕色,含有少量细小的包裹体,呈透明-半透明,相对于岩浆锆石具有低的Th、U、REE含量及Th/U值(Th=(222.37~1541.11)×10-6,U=(218.44~989.17)×10-6,Th/U=0.90~1.56),并具有强烈的Ce正异常(δCe=4.46~196.22)和Eu负异常(δEu=0.59~0.80),206Pb-238 U年龄介于124.9~133.0Ma,加权平均值为(129.4±2.6)Ma,代表了热液锆石的形成年龄,说明129 Ma是该西石门地区主要成矿期。  相似文献   
67.
太行山南段平顺杂岩体主要由橄榄角闪辉长岩,角闪辉长-闪长岩和闪长岩组成,锆石SHRIMP U-Pb测年显示,橄榄角闪辉长岩体和闪长岩体年龄分别为123.4±1.7 Ma和125.3±2.3 Ma,说明岩体形成于早白垩世。平顺杂岩体SiO2含量介于42.82%~63.54%之间,以高Mg#,富Na,高Sr、Cr、Ni,以及富集LILE、LREE,亏损HFSE、HREE为特点,并具有相对低的87Sr/86Sr初始比值和明显偏低的εNd(125 Ma)值,表明岩浆具有壳幔双重属性。结合辉长岩中地幔包体已有的研究成果,认为辉长岩是由富硅流体交代的亏损地幔橄榄岩经低程度部分熔融形成;高Mg闪长岩起源于下地壳部分熔融,并与一定规模的幔源岩浆发生混合;角闪辉长-闪长岩形成于辉长质岩浆与高Mg闪长质岩浆的混合作用。  相似文献   
68.
华北克拉通北缘黑色页岩中分布了一系列大型-超大型金矿床和金矿点,但对于沉积地层与层控型金矿床间的成因联系至今尚未完全查明。对白云鄂博群的地层岩石学、地球化学、Pb同位素组成等方面展开了相关研究,以此来讨论地层对于浩尧尔忽洞金矿床的控矿机制。比鲁特组第一、二岩性段是金矿床的主要赋矿围岩,岩性间存在明显的物性差异,并富含碳。金矿石、比鲁特组和海西期岩浆岩的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具有相似的变化曲线,均表现为La、Sm、Y、LREE富集,Nd、Ta、Sr、Zr、Hf、HREE亏损,和明显负Eu异常的特征。比鲁特组炭质板岩中的星点状黄铁矿与金矿石中的硫化物具有相似的Pb同位素组成(208 Pb/204Pb=38.960 0~38.982 9,207Pb/204Pb=15.643 5~15.684 2,206Pb/204Pb=18.566 0~18.921 7)。这些地质与地球化学数据结果表明,形成浩尧尔忽洞金矿床的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白云鄂博群,加里东期区域挤压变形、海西期大规模岩浆活动和海西-印支期脆-韧性剪切作用一方面使地层中的金发生大规模活化、迁移,另一方面为含矿热液提供了良好通道和沉淀空间。比鲁特组中富含的有机质是金沉淀的有利还原剂。  相似文献   
69.
7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