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篇
  免费   0篇
测绘学   1篇
地质学   1篇
综合类   9篇
自然地理   6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山地垂直带谱数字识别的技术实现和图谱构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山地垂直带谱是地学信息图谱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带谱数字识别"就是利用现代数字方法和数据,对客观存在的山地垂直自然带谱进行提取,获取比较完备的山地垂直带连续图谱模式。这是从传统山地垂直带研究走向地学信息图谱研究的重要步骤,有助于使我们对山地垂直谱的认识上升到地学信息图谱的高度。本文探索MATLAB语言快速、准确地实现各种识别算法,结合VB.NET构建的用户操作界面,实现带谱的信息提取、分类集成和多样化表达。山地垂直自然带谱的数字识别分为3种不同的模式:山系单侧、山体单峰和山体多峰;依据各自不同的识别算法,可以得到山地连续的带谱模式。本文全面介绍了数字带谱、带谱数字识别的含义,以及数字识别模型的原理、算法和原型系统等实现过程。  相似文献   
42.
秦巴山地垂直带谱结构的空间分异对于揭示秦巴山地地域结构复杂性和过渡性、探索中国复杂的生态地理格局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文献中搜集了秦巴山地33个山地垂直带谱,建立了秦巴山地数字垂直带谱体系,从纬向、经向和坡向3个维度分析了山地垂直带谱的结构、特征、数量、高度以及分布模式。结果表明:①纬向上从南向北基带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逐渐转变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垂直带结构由复杂逐渐变得简单;优势带由山地针阔混交林和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转变为山地落叶阔叶林带;②经向上山地垂直带结构呈现复杂—简单—复杂的特征;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和山地落叶阔叶林带的海拔呈现了二次曲线分布模式;山地针阔混交林带的海拔则呈现显著的线性降低趋势;③坡向方面,秦岭北坡和南坡基带均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但南坡含有常绿成分;大巴山北坡为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大巴山南坡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秦岭和大巴山北坡优势带类似,均为山地针阔混交林带或山地落叶阔叶林带,但大巴山南坡具有独特的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优势带,这表明了大巴山比秦岭更适合作为暖温带和北亚热带的分界线,但是未来还需使用土壤和气候指标进行系统的分析。  相似文献   
43.
Based on temperature reconstruction and proxy data from 14 sites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this paper focused on comparing the cycles of temperature variations between the Arctic and other areas, including Atlantic, Europe, China, Asia, Pacific, Indian Ocean, and America during the transition from the last Interstade to the Last Glacial Maximum, from the Last Glacial Maximum to megathermal period in Holocene and the transition of the Little Ice Age (LIA) by the methods of Singular Spectrum Analysis (SSA) and Maximum Entropy Spectrum (M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environmental changes in the Arctic are most similar to that in the North American and better similar to Asia, Atlantic and Pacific, the least similar to Indian Ocean and Europe. The 1500-year oscillation of temperature existed both in Arctic and Europe.  相似文献   
44.
中国山地垂直带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本文收集了大量翔实的山地垂直带资料,建立了我国山地垂直带数据库,创建了山地垂直带谱"数字引擎".使垂直带谱数字化成为可能。采用ArcObject组件开发技术及Visual Basic,自主开发中国山地垂直带信息系统(1.0)。该系统是一个面向对象(山地垂直带谱)的地理信息系统;以山地垂直带"数字引擎"为系统内核,在功能上实现了山地垂直带分布与地理空间区域的联接,同时实现了大范围内选择多个区域进行数据分析的功能。系统界面友好,易操作,显示直观、明了,为自然地理和生态学家者提供了一个比较丰富的山地垂直带谱数据集和有效的分析工具。标志着山地垂直带谱研究进入了数字时代。  相似文献   
45.
Climatic conditions are difficult to obtain in high mountain regions due to few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and, if any, their poorly representative location designed for convenient operation. Fortunately, it has been shown that remote sensing data could be used to estimate near-surface air temperature (Ta) and other climatic conditions. This paper makes use of recorded meteorological data and MODIS data on land surface temperature (Ts) to estimate monthly mean air temperatures in the sou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 and its neighboring areas. A total of 72 weather stations and 84 MODIS images for seven years (2001 to 2007) are used for analysis. Regression analysis and spatio-temporal analysis of monthly mean Ts vs. monthly mean Ta are carried out, showing that recorded Ta is closely related to MODIS Ts in the study region. The regression analysis of monthly mean Ts vs. Ta for every month of all stations shows that monthly mean Ts can be rather accurately used to estimate monthly mean Ta (R2 ranging from 0.62 to 0.90 and standard error between 2.25℃ and 3.23℃). Thirdly, the retrieved monthly mean Ta for the whole study area varies between 1.62℃ (in January, the coldest month) and 17.29℃ (in July, the warmest month), and for the warm season (May-September), it is from 13.1℃ to 17.29℃. Finally, the elevation of isotherms is higher in the central mountain ranges than in the outer margins; the 0℃ isotherm occurs at elevation of about 4500±500 m in October, dropping to 3500±500 m in January, and ascending back to 4500±500 m in May next year. This clearly shows that MODIS Ts data combining with observed data could be used to rather accurately estimate air temperature in mountain regions.  相似文献   
46.
秦巴山地植物南北变化与过渡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岭—大巴山是中国重要的南北地理分界线和生态过渡带,建立秦巴山地南北方向上植物种类组成及重要值的详细变化序列和过渡模式,对于深入认识中国南北过渡带的过渡性、复杂性及暖温带与亚热带分界线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通过野外实地调查获取秦巴山地东、中、西部3条南北穿越样线163个采样点的植被序列数据,分析了物种丰富度、相对重要值及优势种多度的纬向变化,并将亚热带与温带物种相对重要值的差值(SND-RIV)用于表现南北方物种的优势程度,以分析和归纳植物的空间变化模式。结果表明:① 东部(三门峡—宜昌)、中部(西安—达州)、西部(天水—广元)亚热带物种丰富度及相对重要值自北向南递增,温带物种自北向南递减。东部温带物种丰富度及相对重要值在神农架和伏牛山由于海拔高度的影响出现两个峰值,中部亚热带物种在大巴山地区最高,西部亚热带物种在陇南以南超过温带物种;② 东部南北方物种的交错过渡带最宽,约180 km;中部大约在秦岭南坡至大巴山北坡之间,约100 km;西部交错过渡带偏南,约50~60 km。③ 东、中、西部山地植物纬向过渡模式和驱动因子有明显差异。东、西部自南向北亚热带物种的减少主要与年均降水量减少有关,年平均气温影响较小;中部年平均气温的作用比湿润指数稍大。本文揭示了秦巴山地东、中、西部植物的南北变化及过渡模式,提升了对中国南北过渡带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科学认识。  相似文献   
47.
青藏高原巨大隆起不仅塑造了欧亚大陆的气候格局,也深远地影响了高原的地理生态格局。青藏高原巨大隆起而产生的山体效应不仅可对近地表温度产生显著影响,其对近地表层垂直大气亦可产生显著作用,然而目前仍缺乏这一方面的研究。因此,本研究基于MODIS大气廓线数据产品,以昼夜温差为切入点,分析了青藏高原不同季节、不同气压面(500~200hPa)的昼夜温差差异。结果表明:(1)青藏高原内部不同季节、不同气压面高度处的昼夜温差均大于外部地区,整体符合山体效应的格局。(2)青藏高原海拔越高,不同季节的垂直层昼夜温差越大。(3)随着气压面高度的增加(500~200 hPa),海拔对冬季大气昼夜温差的影响逐渐降低,对春季、夏季和秋季的影响程度先升高后降低,作用最大处分别出现在300 hPa、250 hPa和300 hPa。  相似文献   
48.
基于TRMM数据的青藏高原降水的空间和季节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文文  张百平  庞宇  赵芳  张朔 《地理科学》2013,(8):999-1005
庞大的青藏高原不仅影响其周围的气候,也影响整个亚洲甚或全球的气候,而且本身还形成了独特的高原气候。但高原上气象观测站点极为稀少,降水资料奇缺,难以完整、深刻地认识高原降水的时空分布格局。选用热带降雨测量计划卫星(Tropical Rainfall Measuring Mission,TRMM)3B43月尺度降水率数据,并根据114个气象站点数据与TRMM数据的差额和克里格球形插值模型对原数据进行了修正,克服了原数据低值高估、高值低估的问题,并以此分析了青藏高原1998~2011年的多年平均降水的空间格局与季节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证实了青藏高原降水的空间格局呈现自东南向西北递减、自南向北逐渐减少的基本分布规律,包括喜马拉雅山北坡雨影区、高原西北部"寒旱核心"的存在;还发现了一些新的规律,包括阿里喀喇昆仑山少雨区、高原腹地相对湿润区、横断山脉中心相对干旱区等。高原降水的季节分配不均匀,其中,西、北部春(3~5月)、秋(9~11月)和冬(12~2月)的降水占全年降水比例均为20%~30%,夏季(6~8月)降水稍多,比例为30%~40%;东南部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比例高达40%~60%,春、秋降水比例为20%~30%,冬季降水比例低于10%。  相似文献   
49.
山体效应使山体内部的垂直植被带相对升高,影响山地的立体生态格局.台湾岛中央山脉在3500m以上,山地植被的分布高度不仅受到纬度和季风的影响,也必然受到山体效应的影响.采用台湾生物多样性信息中心发布的数据,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纬度、山体效应(以山体基面高度为简单量化指标)以及季风(以冬雨量占全年降水量百分比为简明代表)对台湾常绿阔叶林分布上限的影响.结果表明,纬度、山体效应和季风为自变量的线性回归模型R2为0.562,回归方程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三个变量的贡献率分别为26.32%、64.12%与9.56%.这表明山体效应对台湾山地垂直带的影响非常显著,远远超过了纬度与季风的作用.同时还发现,冬雨量与垂直带分布高度的相关性以24.13°N为界,南北完全相反.该纬度以南,冬雨量与垂直带分布高度呈现较强的正相关性;而在以北,正相关性显著下降甚至出现了一定的负相关.后者应该与冬雨量过多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0.
中国山地垂直带的数字集成与基本规律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首次归纳出我国63类垂直带(包括31类基带);在ArcGIS 8.3平台上,以山地垂直带谱“数字引擎”为内核,成功研制了“中国山地垂直带谱信息系统(1.0)”,将我国约239个山地垂直带谱进行了数字集成,使我们对我国垂直带谱数据的掌握从残缺上升为相对完备。该研究工作不仅为我国山地垂直带谱规律的数字分析提供了强大的手段,也为世界山地垂直带谱的数字集成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和技术方法。还利用该系统,对重要垂直带界线如雪线、林线、高山草甸进行了空间规律分析。结果表明,除高山草甸经向变化缺乏明显规律外,其他垂直带界线的经、纬向变化的二次曲线(抛物线)模式比其他模式具有更高的相关系数。因而,抛物线模式应是我国山地垂直带宏观尺度上的基本空间模式。今后垂直带谱研究应在界线精度、带谱结构的地理学/生态学解释等方面继续深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