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0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34篇
综合类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胶东邓格庄金矿成矿流体、成矿物质来源与矿床成因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邓格庄金矿是胶东牟平-乳山成矿带第二大石英脉型金矿床,其空间产出受断裂构造、荆山群变质地层和岩浆活动联合制约。对不同类型蚀变岩和不同阶段金脉体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包裹体可划分为液相包裹体(Ⅰ)、气相包裹体(Ⅱ)、含液体CO_2包裹体(Ⅲ)和含子矿物包裹体(Ⅳ)四类。从热液蚀变期到主成矿期,包裹体的种类增多,数量增多,主成矿期可见Ⅲ和Ⅳ型包裹体。激光拉曼探针分析结果显示成矿流体的气相成分类型包括CO_2-CH_4-H_2O、CO_2-H_2O、CO_2-CO_2和CO_2-CH_4四种,以CO_2为主,H_2O次之,主成矿期出现了少量的CH_4,成矿流体总体属CO_2-H_2O-NaCl体系。成矿流体完全均一温度变化范围为177~361℃,峰值240~280℃;盐度为1.7%~16.3%NaCleqv,密度变化范围为0.65~0.97g/cm~3;表明该矿床属于中低温、中低盐度、中低密度热液脉型矿床,成矿流体为酸性、弱酸性,且富含CO_2、CH_4等还原性质的热液体系。从热液蚀变期到成矿期各个阶段成矿温度、盐度、密度总体显示降低趋势。邓格庄金矿石英的δD值为-87.6‰~-80.7‰,δ18O_(H_2 O)值为5.87‰~7.49‰;δ13C_(V-PDB)值为-3.6‰~0.7‰,δ18O_(V-SMOW)值为1.3‰~9.1‰;δ34S值的变化范围在8.4‰~10.8‰之间;表明成矿流体来源于深部流体,以岩浆水为主,少量的大气降水参与了成矿过程。流体包裹体及C-H-O-S同位素研究,并结合地质特征,表明邓格庄金矿是与白垩系岩浆岩有关的,受断裂构造控制,并以大面积钾长石化为特征标志的中温岩浆热液型矿床,充填作用和混合作用可能是金矿成矿物质大规模沉淀的机制。  相似文献   
12.
胶东邓格庄金矿地质特征与深部预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邓格庄金矿床是胶东东部牟平—乳山成矿带内典型的大型石英脉型金矿床,对其研究和开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经济价值。矿体产于荆山群和昆嵛山岩体接触部位及其附近地带,赋矿主岩为昆嵛山二长花岗岩,近矿围岩蚀变类型多样,分带明显,成矿阶段具有多期多阶段特征,受与金牛山断裂带呈"入"字型的NNE向次级断裂控制。根据"三位一体"找矿模式,提出了与成矿同期的侵入岩和早白垩世岩浆岩二级成矿地质体概念。荆山群变质岩是金成矿的催化剂,胶东群提供了部分金等成矿物质;岩浆活动提供热源和成矿热液;断裂构造提供导矿和容矿空间,在断裂构造转折处,产状急剧变化处和分支复合的部位,以及不同断裂交汇处有利于成矿物质的聚集。结合矿体金品位和厚度等参数填图结果,探讨了矿化富集规律,推测Ⅰ2-2矿体94线北东向深部-400~-1 100 m标高可能存在较好的找矿远景。  相似文献   
13.
邓格庄金矿地处华北克拉通胶东半岛东部苏鲁超高压带内,黄金储量已超过50t,是胶东牟平-乳山成矿带第二大石英脉型金矿床。矿体产于昆嵛山岩体和荆山群变质岩接触带附近的昆嵛山岩体中,金矿体受控于金牛山断裂带西侧的次级断裂。矿石中的硫-铅-氢-氧同位素值表明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岩浆,具有以地壳为主兼具地幔混合特征,通过深渊断裂发生迁移,在成矿晚期遭受天水混染。围岩昆嵛山二长花岗岩高精度的锆石U-Pb年龄为155. 8Ma,成矿前期蚀变岩中蚀变矿物钾长石和绢云母~(40)Ar-~(39)Ar精确测年结果分别为123Ma和104Ma。结合近年来前人的研究资料,我们建立了胶东金矿集区中生代岩浆岩演化序列,将其划分为160~150Ma、130~110Ma、110~100Ma三个阶段,并给出了大规模爆发式成矿的年龄峰值(120±10Ma)。认为邓格庄金矿既非以变质流体为特征的典型造山型金矿,也非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而是伴随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减薄、软流圈物质上涌、地壳拉张而使壳幔混合流体在浅部以大纵深脉状集中成矿为基本特征的中温岩浆热液型金矿。  相似文献   
14.
胶东金青顶金矿床围岩蚀变特征与金矿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青顶金矿围岩蚀变发育,从近矿到远矿依次发育黄铁绢英岩化、绢英岩化和钾长石化,并呈近似对称的带状分布.由地表至深部,钾长石化蚀变强度有增大的趋势,局部出现膨大收缩的豆英状构造特征;绢英岩化浅部较发育,深部反复尖灭重现;黄铁绢英岩化带宽度很窄,仅浅部独立成带产出.各类蚀变过程中与Au成矿相关的Ag、As、Hg等元素含量增加,蚀变围岩中成矿元素以带入为主,推测围岩的主要作用是冷却成矿热液,并改变其化学性质,使成矿物质在有利的容矿空间沉淀富集,而非提供成矿物质的母岩.  相似文献   
15.
华北陆块北部燕山地区广泛发育侵位于下马岭组的一套辉绿岩岩床。其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燕山地区辉绿岩以高TiO2(1.70%~4.29%),低Al2O3(11.33%~14.98%)和低MgO(4.17%~5.86%),以及Na2OK2O为特征,属大陆拉斑玄武岩系列。稀土元素特征显示,∑REE总量较高,LREE明显富集,轻重稀土分馏不明显;配分曲线右倾,无明显Eu异常。结合Zr-Y、Zr-Nd、Zr/Y-Zr、Ti/100-Zr-Y×3、Ta/Hf-Th/Hf及Nb/Zr-Th/Zr等图解综合分析认为:该辉绿岩岩浆源自过渡性地幔,形成于华北陆块北部中元古代晚期的板内伸展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16.
对冀北承德盆地中生代侏罗纪各地层单位的时代归属一直存在争议。研究获得承德盆地九龙山组凝灰岩LA-ICP-MS锆石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163.4Ma±1.1Ma(MSWD=3.3),结合研究区中生代侏罗纪其他地层测年结果,认为九龙山组的时限可能为158~164Ma,属中侏罗世晚期—晚侏罗世早期,对应于国际地层表的牛津期—卡洛维期。该组中的凝灰岩具有较高的SiO2、K2O和Al2O3含量,A/CNK=6.31~16.22,反应岩石高钾偏碱性强过铝质的特点;稀土元素总量高,REE配分曲线呈右倾型,具有明显的Eu和Sr负异常;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Th、U),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Zr)。凝灰岩具有与上地壳相似的稀土和微量元素特征,具典型的壳源成因类型。  相似文献   
17.
胶东牟平照岛山金矿蚀变矿化阶段及控矿要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照岛山金矿位于胶东牟平-乳山成矿带北段,矿体产于中生代燕山期昆嵛山二长花岗岩中,主要受NNE向金牛山断裂带的控制。对金的成矿背景、矿床地质、控矿因素和矿体隐伏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围岩蚀变从近矿到远矿依次发育黄铁绢英岩化、绢英岩化和钾长石化;金的成矿分为黄铁矿石英、石英黄铁矿、多金属硫化物、石英碳酸盐矿物4个阶段;昆嵛山岩体和荆山群变质岩的接触带附近易于成矿;金牛山主断裂走向NE的拐折地段、不同期次断裂交会处和多期断裂破碎带部位都易于成矿;金品位高值区呈近似等距分布,32线以南有向SW侧伏的趋势,40线以北有向NE侧伏的趋势。总结了照岛山金矿的控矿因素,初步推测了深部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18.
河北省杏石口组次层型的武厂剖面存在下部层位发育不齐全、构造破坏严重且有后期脉岩侵入等诸多不利因素。为此,该文对承德县上谷娘娘庙杏石口组地层剖面进行了重新观测,将其进一步细分为两个岩性段: 一段以粗碎屑沉积为主,岩性主要为砾岩夹少量砂岩透镜体; 二段主体为一套细碎屑沉积,岩性为砂岩、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局部发育1~2层煤线)。在系统总结古生物特征、孢粉组合及同位素年龄数据等资料基础上,认为杏石口组的沉积时限为晚三叠世。  相似文献   
19.
冀北地区蓟县系铁岭组顶部普遍发育一套古风化壳,该层位轻稀土元素和Rb均出现显著的富集现象。为了进一步探讨风化过程中元素的迁移规律以及古环境特征,文章对该套古风化壳开展了详细的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古风化壳中轻稀土元素、Rb和Ti等含量自下而上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分布规律,且随着风化层中黏土物质的增加而升高,在中上部黏土岩中达到富集的峰值,推测与黏土矿物的吸附作用相关;古风化壳δCe正异常、δEu明显的负异常等特征指示轻稀土元素主要富集于中上部的氧化环境,且氧化作用越强越富集;化学蚀变指数CIA介于53.54~79.50,风化淋滤指数BA变化范围为0.39~1.08,共同指示了风化壳形成于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综合稀土元素、微量元素和La/Yb-∑REE图解显示,风化壳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主要来源于下伏铁岭组碳酸盐岩以及火山岩浆活动。  相似文献   
20.
通过1∶5万区域地质调查,在冶里组中发现了叠层石,识别为雅库特叠层石Jacutophyton,颈状叠层石Collumnacollenia,卡塔夫叠层石Katavia f.和拟锥叠层石Paraconophyton,填补了区域上冶里组生物地层该项空白,丰富了奥陶纪生物地层内容。叠层石的形态特征说明其主要生长在潮下带中下部能量较低的环境中,有时转变成潮下带中上部能量较高的环境,可能代表了由下而上由深而浅的副层序模式。结合岩性岩相和基本层序分析,冶里组整体相序特征为:浅海陆棚相页岩→缓坡相含海绿石砂屑灰岩→潮下—潮间带亮晶生屑鲕粒砂屑灰岩、亮晶团块灰岩、叠层石灰岩→潮间带白云石化泥晶灰岩,构成向上水体变浅的沉积序列,推断冶里组沉积环境整体为浅海陆棚至潮间带环境。这一结论与根据冶里组岩性岩相及基本层序得出的沉积环境的结论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