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1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34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1.
本文研究的是大陆边缘海以底栖有孔虫为主的化石群落与层序地层的关系。海平面变化是控制化石群落演替和识别划分层序的主要因素。化石群落在一个完整海水进退旋回中呈机会种群落、平衡种群落、终极种群落演替变化,在化石丰度、多样度、均衡度、成壳类型等方面分异显著,与层序地层的三级层序的海进体系域、凝缩期沉积、高位体系域具有密切的耦合关系。化石群落的演替变化是对海洋环境变迁的能动反映。因此,化石群落的研究可以帮助识别和优化层序、沉积体系域和层序界面,从而为层序地层的准确识别划分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经济建设的持续发展,测绘工程作为城市规划建设的基础,伴随着城市建设的进一步扩大,其投资规模和力度也逐步加大。同时对工程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建立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测绘工程监理制度,对我国的测绘行政管理、测绘项目管理及与国际市场接轨都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羌塘盆地东部晚三叠世-侏罗纪构造-沉积演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以野外实测剖面为基础,结合区域地质调查,通过地层学、岩石组合特征及沉积盆地分析,并综合区域构造演化背景及年代地层学等最新研究成果,对羌塘盆地东部上三叠统-侏罗系岩石组合、沉积类型和沉积相特征进行了对比研究,明确了羌塘盆地东部晚三叠世-侏罗纪的地层分布特征、沉积相类型、展布特征及构造-沉积演化过程。以区域性角度不整合为标志,将羌塘盆地东部上三叠统-侏罗系划分为2个构造层(卡尼阶-诺利阶构造层和瑞替阶-基默里阶构造层),并详细叙述了不同构造层内各地层的分布范围、厚度变化及岩性特征。研究区上三叠统-侏罗系以海陆过渡相和海相沉积为主,其中海陆过渡相包括三角洲相和潮坪-泻湖相,海相包括碳酸盐缓坡、蒸发台地、局限台地、滨海、浅海、半深海和深海相沉积。卡尼期主要发育滨海-浅海-半深海-深海相沉积(北羌塘坳陷)和滨浅海沉积(南羌塘坳陷)。诺利期早期以碳酸盐岩缓坡-混积陆棚沉积为主,诺利期晚期、赫塘期-巴柔期、卡洛期和基默里期主要发育潮坪-三角洲相沉积(北羌塘坳陷)和滨浅海沉积(南羌塘坳陷),巴通期和牛津期以蒸发台地-局限台地-混积陆棚沉积为主。沉积相东西向带状展布,东部低隆起是分割南北相带的重要构造单元,并在巴通期及牛津期为水下隆起,控制着羌塘东部局限台地、蒸发台地及台地边缘的分布。将区域构造背景与沉积记录相结合,总结出5个构造-沉积演化阶段:活动陆缘阶段(卡尼期,Ⅰ_1)、前陆盆地演化阶段(诺利期,Ⅰ_2)、裂陷-坳陷阶段(瑞替期-巴柔期,Ⅱ_1)、被动陆缘-坳陷阶段(巴通期-卡洛期,Ⅱ_2)和被动陆缘-坳陷阶段(牛津期-基默里期,Ⅱ_3)。  相似文献   
14.
白云鄂博矿床赋矿白云岩成因新认识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0  
在白云鄂博矿区,主赋矿层为(H_5~2)灰褐、黄褐色中厚层状至块状白云岩、含铁白云岩,富含稀有、稀土元素,厚81.2m。下伏(H_5~1)灰黑色磷质白云母片岩、硅质板岩、含磷黑云母板岩、泥板岩夹灰绿色绿帘绿泥板岩和少量白云岩,厚385.1。上覆(H_5~3)灰黑色钠闪斜长片岩、硅质岩、淡绿色条带状硅质岩、暗绿色富钾板岩、富钾粗玄岩,厚度大于27.1m(张鹏远,李双庆等,1993)(注:其他作者多数称赋矿层为H_8,上覆岩层为H_9)。赋矿白云岩东西长达18km,南北宽约2km,矿区白云岩中部厚500~700m,向四周渐薄,东端仅厚50m,西端厚100m,南端厚100~200m(白鸽等,1996)。铁矿体主要在中东部,有东矿和主矿两个大矿体,而在西部  相似文献   
15.
大连—旅顺地区桥头组分布广泛。桥头组可划分为5个岩性段,各段的上下界线清楚,岩性组合特征明显且分布稳定。通过对桥头组沉积构造、岩性组合的分析,判断桥头组的沉积环境总体为潮坪相,古流向分析表明,桥头组沉积时的古陆位于测区北部,古海岸走向近东西。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70年代,广西地质八队在凌云下甲水晶矿区识别出中二叠世茅口期的沉积灰岩脉呈近直立状穿插在中泥盆统东岗岭阶或上泥盆统融县组灰岩中,同时在同层位识别出中二叠世茅口期生物碎屑灰岩胶结石炭纪—早二叠世生物碎屑角砾形成的角砾灰岩体。但对其成因解释与地质事实矛盾。笔者识别出沉积灰岩脉内有地震软沉积物流充填物和正常海底沉积物,同时识别出灰岩脉是台地边缘同沉积断层的伴生张裂隙,角砾灰岩体是同沉积断层产生的陡崖崩塌物及断层角砾岩。从而认为中二叠世时,由于频繁的同沉积正断层活动,使中、上泥盆统成为凌云地区碳酸盐岩台地的陡崖。一次新的断裂活动,在陡崖上形成张性裂隙,或者使已有裂隙张开,并诱发地震。最初,地震引发的碎屑流灌入裂隙,首先落入裂隙中的是中二叠世以前形成的固体岩石,可来自石炭系等,接着是台地上形成的内碎屑流,最后在安定期,台地形成的内碎屑也可缓慢落入裂隙中。与此同时,台地的断层陡崖崩塌,形成角砾灰岩体,其成分大部分是地震诱发的角砾岩。  相似文献   
17.
大连上震旦统地震灾变事件研究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16  
彭阳  李黄志等 《地质学报》2001,75(2):221-227,T004
笔者在大连工作区的上震旦统南关岭组、甘井子组和营城子组碳酸盐岩地层中,识别出以震动液化脉、震动液化角砾岩、碳酸盐岩注积岩等震积岩为代表的古地震灾变事件层(工作区缺失上震旦统顶部的兴民村组震积岩),这在工作区属首次发现,这一发现进一步提高了辽南震旦系的研究程度,证明了辽南地区晚震旦世存在4个地震活跃期,从而为区域地层对比提供了新的实际材料,新发现的甘井子组白云岩中的地震灾变事件层表现为白云石质的震动液化脉及液化卷曲变形,是对辽南震旦系研究程度的提高和丰富。  相似文献   
18.
天津蓟县中新元古代层序地层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层序地层学的原理和方法,重新探讨了蓟县中、新元古代层序及不同层序的层序界面、副层序的类型、相演化及海平面变化;初步识别出18个层序界面,因而将其划分为17个层序,其中有5个层序界面与岩组界线不一致。通过生物的丰度探讨了生油层,通过岩相组合探讨了可能的储油层。用新的观点和方法研究并解释这一中、新元古代地层剖面时注重对已有资料的二次开发。  相似文献   
19.
强调了水深、相对海平面变化与全球海平面(Eustasy)变化的不同及相互关系。论证了应用实测地层厚度计算海平面变化时可以忽略压实作用,在较长的时间间隔内,水深的变化可能与海平面的变化一致。探讨了相对海平面变化和全球海平面变化曲线的建立方法。  相似文献   
20.
塔里木盆地西南地区上白垩统生物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塔里木盆地西南部昆仑山前缘地区上白垩统依格孜牙组中发育一套固着蛤生物丘,横向上由西向东沿阿克彻依、乌依塔克、依格孜牙、吐依洛克、阿尔塔什至莫莫卡一线呈串珠状展布。丘基下部为潜在的生油岩———藻泥晶灰岩,上部为生物碎屑滩,主体丘核为簇状固着蛤灰岩,丘顶藻席可见清楚的上超。生物丘下伏地层及盖层均为膏泥岩,形成了一个顶底圈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