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33篇
  免费   476篇
  国内免费   707篇
测绘学   340篇
大气科学   435篇
地球物理   233篇
地质学   1749篇
海洋学   474篇
天文学   22篇
综合类   202篇
自然地理   261篇
  2024年   28篇
  2023年   93篇
  2022年   113篇
  2021年   116篇
  2020年   114篇
  2019年   109篇
  2018年   112篇
  2017年   65篇
  2016年   81篇
  2015年   99篇
  2014年   137篇
  2013年   146篇
  2012年   175篇
  2011年   145篇
  2010年   177篇
  2009年   145篇
  2008年   142篇
  2007年   148篇
  2006年   120篇
  2005年   142篇
  2004年   100篇
  2003年   87篇
  2002年   67篇
  2001年   78篇
  2000年   63篇
  1999年   67篇
  1998年   59篇
  1997年   61篇
  1996年   61篇
  1995年   49篇
  1994年   56篇
  1993年   36篇
  1992年   50篇
  1991年   64篇
  1990年   50篇
  1989年   40篇
  1988年   40篇
  1987年   44篇
  1986年   27篇
  1985年   32篇
  1984年   25篇
  1983年   20篇
  1982年   25篇
  1981年   19篇
  1980年   14篇
  1979年   8篇
  1978年   9篇
  1959年   8篇
  1956年   6篇
  1954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1.
西藏纳木错末次间冰期以来的气候变迁与湖面变化   总被引:57,自引:18,他引:3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西藏纳木错沿岸,发育了6级湖岸阶地及拔湖48~139.2m的高位湖相沉积.根据湖相沉积的U系法测年和孢粉分析结果,本文探讨了纳木错及邻区末次间冰期(MIS5)以来的古植被、古气候与湖面变化.研究表明,纳木错与邻区的湖面变化可以划分为116~37kaB.P.间的古大湖--"羌塘东湖"期、37~30kaB.P.间的"古纳木错"外流湖-残余古大湖期和30kaB.P.以来的纳木错-藏北湖群期等3大阶段.在MIS5的古大湖阶段,包括纳木错、色林错等藏北高原东南部的众多大、中型湖泊,是互相连通的一个大湖,其范围可能超过了现代的藏北内、外流(怒江)水系的分水岭.在MIS5e末的最高湖面时期,湖面面积可达78800km2,它或许还与藏北高原西南部和中南部的其他古大湖相连,成为面积巨大的网格状深水大湖--"羌塘湖".通过纳木错湖面变化曲线与西昆仑古里雅、格陵兰、南极等冰芯和深海岩芯的氧同位素变化曲线的对比可以发现,全球MIS5的气温要高于末次冰期间冰阶(MIS3),此时藏北高原为气候温和轻爽与湖面最高的大湖期;在末次冰期的两个冰阶(MIS4和MIS2)中,湖面明显下降,邻近的念青唐古拉山发育了小型山谷冰川;而在间冰阶MIS3中,其气候波动的幅度,要比世界其他地区更加明显,湖面波动也较大,特别是36~35kaB.P.间,气温和湿度都较今略高或较高,但不及MIS1中的全新世气候最宜时期的暖湿程度.总之,MIS5和MIS3是亚洲夏季风强烈时期,但前者的强烈程度应大于后者.  相似文献   
912.
针对温州地区土钉墙围护工程频发质量事故的情况分析,认为围护设计存在的缺陷是上部锚杆长度不足,其良好的土体锚固力未能合理发挥;垂直锚杆采用松木桩不当;施工中锚杆制作不规范;注浆质量监控不到位;以及缺乏严格的建筑行政技术部门对设计方案审批程序等是造成质量事故的主要原因,并提出改进的措施。  相似文献   
913.
基于能量守恒方程给出了利用卫星轨迹交叉点标定CHAMP卫星加速度数据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并给出了其严密的积分公式及其离散化形式。为了控制加速度数据的扰动异常 ,建议采用抗差估计求解参数值 ,并基于实测的CHAMP卫星加速度计数据进行了计算与比较 ,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14.
回顾了目前利用CHAMP卫星轨道和加速度计数据恢复地球重力场模型的各种方法;从观测值、观测方程和解算方法三个方面,对现有各种CHAMP重力场模型恢复方法进行了详细的归纳与分类,并指出了各方法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915.
潍坊市区近10年空气质量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运用潍坊市环境监测中心站 1 993~ 2 0 0 2年的潍坊市区空气质量逐日监测资料与潍坊市气象局气象观测资料 ,分析了 1 0年间潍坊市区空气质量的时空特征、变化趋势及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 ,在影响潍坊市区空气质量的主要三种污染物———二氧化硫 (SO2 )、氮氧化物 (NOX)和总悬浮颗粒 (TSP)中总悬浮颗粒是首要污染物 ;三种污染物随季节的分布规律是 :冬半年 ( 1 1~ 4月 )偏多 ,夏半年 ( 5~ 1 0月 )偏少 ;三种污染物的变化趋势是随年代减少 ,年减少率SO2 为 0 0 0 54mg·m- 3,NOX 为0 0 0 1 6mg·m- 3,TSP为 0 0 0 6 2mg·m- 3。按国家标准分级 ,空气质量 3级以上 (API>1 0 0 )的日数占 33 5% ,年递减率为 5 96天。针对市区空气质量特征又重点分析了混合层高度、雾与其它天气现象 (烟尘、浮尘、扬沙 )与空气污染的关系。  相似文献   
916.
洛扎县幅地质调查新成果及主要进展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12  
在拉康组中发现了早白垩世小型特化类型菊石生物群,为确定该组时代和喜马拉雅地层区划提供了依据。分析结果显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亚(钙)碱性拉斑玄武岩系列火山岩和辉绿玢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与大陆边缘裂谷型拉斑玄武岩相似,表明新特提斯洋在晚侏罗世晚期-早白垩世早期处于扩张阶段。初步确定晚白垩世宗卓组与下伏地层为不整合接触关系,为研究特提斯沉积盆地由被动陆缘盆地转变为“远缘前陆盆地”提供了依据,即沉积盆地性质转化的时间代表了新特提斯洋的闭合时代。在洛扎一带分布着以库拉抗日巨大岩基为代表的大量SP花岗岩,这些花岗岩是在喜马拉雅造山后碰撞作用阶段地壳快速隆升和大规模伸展拆离背景下地壳熔融的产物。  相似文献   
917.
西藏纳木错湖相沉积的U系和^11C测年结果表明,湖泊沿岸的6级湖岸阶地及拔湖约48~139.2m的高位湖相沉积形成于约120ka BP以来的晚第四纪。本文根据该套湖相层的发育和其中的孢粉组合特征对纳木错地区约120ka BP以来的湖面变化与古植被、古气候变迁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纳木错地区晚更新世以来经历了频繁的湖面波动、气候的冷暖与干湿变化以及森林—草原与草原植被的交替演化。其总体特征是:约115.9ka BP时,纳木错湖面最高。在116~78ka BP期间,该区气候温和凉爽或温和偏湿,植被以疏林草原与森林草原或森林的交替出现为特征,湖面经历了较大幅度的波动,但基本保持在拔湖140~88m之间。在78~53ka BP期间,该区气候干冷,植被以疏林草原为主,湖面大幅度下降,并在拔湖约36~48m之间波动。约53~32ka BP期间,气候转为温暖偏湿或温暖湿润,湖面波动于拔湖约15~28m之间,波动较为频繁。与阶地的发育相对应,该时期内包含了3次明显的暖期和湖面波动过程,区域植被主要以松、蒿、桦为主,为含一定量的冷杉的森林。其中36ka BP左右气候最温暖湿润,区域内可能出现针叶林或针阔混交林。约32~12ka BP期间,该区气候最为干冷,古植被以草原和疏林草原为主,湖面再次发生较大幅度的下降,最低可至拔湖约8m处,但通常维持在拔湖约12~17m之间。约11.8~4.2ka BP期间,气候整体较为暖湿,其中在约8.4~4.2ka BP期间气候最温暖湿润,该区可能发育针叶林或针阔混交林,湖面波动于拔湖2~9m之间,整体波动幅度较小,但波动最为频繁。区域气候对比发现,纳木错地区的冷、暖气候变化过程与整个青藏高原乃至北半球的气候变化基本是一致的,特别是阶地下切所反映的湖面退缩过程与北大西洋的Henrich冷事件之间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918.
由于经纬仪在制造时存在工艺上误差,本文考虑了三轴在制造误差对水平角和竖直角测量时的影响以及度盘偏心导致的误差,推导出误差的计算公式,并且以实际误差大小代入进行分析,以便用于讨论研制电子经纬仪时如何提高测量精度。  相似文献   
919.
在前期对南疆内陆极干旱区生态环境基本态势、近期变化与成因分析的工作基础上,提出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建设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认识和应对分析,指出气象科技、气象工作在生态环境领域中具有广阔的工作空间。  相似文献   
920.
浅谈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不仅是现代可持续发展理论的重要基础,也是资源节约型社会理论的重要依据。而现代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一个核心内容就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即实现资源的“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不构成危害的发展”。111年前,马克思预言了可持续发展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必将在人类社会实现,而人类社会的实践也证明,资源节约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不仅如此,资源节约型社会也是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唯一选择,更是解决我国现阶段资源“瓶颈”问题的唯一出路。生产要素理论及资源的本质属性都要求建设资源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