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5篇
  免费   78篇
  国内免费   68篇
测绘学   44篇
大气科学   118篇
地球物理   107篇
地质学   152篇
海洋学   6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30篇
自然地理   150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57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3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3年   2篇
  1962年   1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3篇
  1954年   5篇
  1953年   3篇
  195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1.
利用全球海气耦合气候模式ECHO-G的近千年连续积分资料,选取与降水关系较好的东亚夏季风指数,对不同气候特征时期的东亚环流及季风影响因子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用海陆热力差异定义的东亚夏季风指数Isun在年际尺度上较好地体现了长江流域及华北地区降水的变化,而利用850 hPa纬向风场定义的指数Iwang在年代际尺度上较好地体现了长江流域的降水变化.从不同气候特征时期的环流来看,中世纪暖期夏季风最强,东亚大陆降水明显偏多,现代暖期夏季风较之有所减弱,而小冰期则是夏季风最弱的时期,东亚大陆的降水明显偏少.不同气候特征时期夏季风指数与海温的相关表明,ENSO事件对东亚夏季风的影响在现代暖期有所增强,而与外部强迫因子的相关揭示出中世纪暖期有效太阳辐射变化是影响东亚夏季风变化的主要因子,现代暖期则是温室气体对夏季风的影响更重要.  相似文献   
512.
塔里木盆地南缘绿洲土地覆盖变化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绿洲土地覆盖变化信息的定量提取在干旱区生态环境演变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选择塔里木盆地南部特有的干旱地区和田绿洲于田县为研究区,首先对土地覆盖变化信息提取方法作了对比论述,并对利用卫星遥感数据的空间结构信息以提高分类精度,进而提高分类后比较法的总体精度进行了研究;最终利用该方法做出的系列图件,总结了该地区近10年来的土地覆盖类型变化,并与实地考察结果及有关资料结合,分析了该地区近年来的环境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其方法和结论对塔里木盆地南缘绿洲地区未来的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13.
胡娟  张洁  盛洲  周宸宇  张旭萍  拉本 《盐湖研究》2022,30(1):95-100
目前我国盐溃土地面积较大,尤其是青藏高原的盐溃地,常伴有干旱、半干旱的生境,导致植物不易生长,生态环境相对恶劣,这种生态现状亟待解决.盐生植物具有一定的耐盐性和耐旱性,是改善盐渍地的首选植物,种子的活力决定了种子萌发的情况,多数学者为改善严峻的生态环境开始了盐生植物引种的研究.测定种子活力有直接方法和间接方法,大多数学...  相似文献   
514.
利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塔中气象站1996-2010年地面观测资料对该地区的雷暴和闪电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塔中地区年平均雷暴日数为9.3d,年平均闪电日数为2.7d。塔中地区4月开始出现雷暴和闪电,7月达到最高值,10月至翌年3月之间无雷暴和闪电发生,塔中地区雷暴平均初日为6月1日,平均终日为8月5日。塔中地区雷暴多出现在午后至凌晨,并以30min以内的短时雷暴为主,雷暴出现的最多方位是W和N。  相似文献   
515.
土壤水分、盐分时空变异强,是影响土壤光谱特征的两个重要因素。土壤水分与盐分之间的关系以及土壤水分、盐分与土壤光谱特征间的关系直接关系到利用遥感光谱信息监测土壤盐渍化的精度。该文运用多元统计学及可见光-近红外反射光谱分析方法对2010年10月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盐渍土水分、盐分数据和盐渍土野外光谱数据进行分析,探讨该绿洲盐渍土表层(0~10cm)水盐信息与野外光谱特征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土壤水分和土壤电导率可用Cubic曲线拟合,相关系数R=0.8503,土壤盐分和土壤电导率也可用Cubic曲线拟合,相关系数R=0.842,但土壤水分与盐分之间的显著性较弱,相关系数R=0.74。2)与原始野外光谱相比,包络线消除后光谱波段与土壤水分和土壤电导率之间的Pearson相关性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利用包络线消除法后的波段分别建立盐渍土土壤水分、土壤电导率后向回归预测方程,为动态水盐条件下的盐渍土遥感监测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16.
新疆东部地区风速的年代际变化及其成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新疆东部5个气象站1960~2005年的大风、气温资料,结合国家气候中心下发的74项环流指数和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分析了新疆东部风速变化的特征。结果表明:①新疆东部地面风速分布特点是北部和南部戈壁地区大,巴里坤一伊吾盆地和哈密盆地小。不同地区风速的年内变化及分布特征基本相同;②1960—2005年年平均风速下降了0.94m·s^-1,减弱速率〉-0.2m·s^-1/10a。南部哈密市风速变化最大,变化速率达-0.46m·s^-1/10a,伊吾县的年平均风速变化最小,变化速率为-0.09m·s^-1/10a。哈密市夏季变化速率最大为-0.5m·s^-1/10a,46a下降了2.3m·s^-1,冬季最小,为-0.4m·s^-1/10a,下降了1.8m·s^-1;③全地区2.0—2.9m·s^-1级的风速出现频率最大,占22.04%,其次是1.0~1.9m·s^-1等级风速,出现频率占18.46%,3.0—3.9m·s^-1级风速出现频率为17.67%;④新疆东部风速变化主要和强冷空气、寒潮、沙尘暴等天气有关。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侵入新疆东部的强冷空气天气在次数和强度上明显减弱,这与大陆冷性高压和气旋活动趋弱有关,西风指数、极涡面积和强度及东亚大槽等环流因子与风速变化有着很好的相关性,也与城镇化或观测环境的变化等有关。  相似文献   
517.
2008年1月中旬~3月中旬,四川省甘孜州石渠县发生特大雪灾冻害,尽管此次灾害是在全国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背景下发生的,但在很多方面都有其特殊性,尤其是局地性特征突出。为今后更好地做好雪灾冻害预测预报及防御工作,作者对此次极端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造成的影响和成因及防灾减灾效果进行了认真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雪灾冻害的强度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危害和损失之重均为当地有气象记录以来少有;2007年8月~2008年5月的拉尼娜事件造成的大气环流异常、地面冷空气活动频繁、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北、南支槽异常活跃是石渠发生特大雪灾冻害的重要原因,当地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形是雪灾冻害的又一个客观因素;天气气候预报预测、气象服务和相关部门同步开展的防灾救灾工作对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518.
基于昌吉地区7个气象站1961-2020年降水量资料,计算昌吉地区作物生长季标准化降水指数(SPI-7)。运用趋势分析法、M-K突变检验法和小波分析法探究了昌吉地区作物生长季SPI-7指数的年际和年代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作物生长季干旱的站次比和干旱强度的年际变化,并结合该区实际发生的旱灾对SPI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1961—2020年昌吉地区作物生长季标准化降水指数以0.08/10 a的速率呈微弱的正趋势(变湿),在年代变化趋势中呈现出变干-变湿-变干的变化波动, 1981年标准化降水指数由低到高突变;干旱强度呈增加趋势,干旱发生的区域面积有轻微减少的趋势;干旱强度在全区范围内主要为轻旱和中旱等级,并表现为全域性干旱和区域性干旱;空间分布上看干旱率最高区域在东部地区,轻旱主要集中在东部,中旱、重旱和特旱集中在西部地区,干旱强度大的区域大致分布在西部地区;在周期性变化方面,SPI指数存在着6年、9年、16年周期震荡;历史旱灾与SPI指数干旱评价结果吻合率较高,SPI指数在昌吉地区作物生长季的干旱监测与分析中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519.
文章以内蒙古奈曼旗中部少数民族聚居的贫困沙区出现“连年扶持,连年遭灾,连年返贫加重”的局面,分析造成内蒙古东部地区沙地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加剧的主客观原因,提出了治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520.
近42年西藏高原雅鲁藏布江中游夏季气候趋势和突变分析   总被引:32,自引:10,他引:32  
周顺武  假拉  杜军 《高原气象》2001,20(1):71-75
根据1957-1998年雅鲁藏布江中游拉萨、日喀则、泽当、江孜4个站6-8月的平均气温、降水资料,通过线性趋势估计和多项式函数拟合等方法分析了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夏季气候长期趋势变化和周期变化,并利用滑动T检验等方法讨论了突变的问题。结果表明:在过去42a里,该流域夏季气温有明显的上升趋势,1980年突变增暖非常明显;而夏季降水呈下降趋势,6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降水普遍偏少,90年代降水出现回升势头。气温、降水的主要周期集中在高频波段,显著周期为2.8-3.5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