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33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1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3年   1篇
  1976年   1篇
  196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1.
地球系统科学从20世纪80年代蓬勃兴起。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地球系统科学(Earth System Science)概念是由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1983年首次正式提出。然而如果我们重温李四光先生遗著,则不难发现早在20世纪20-30年代他就已将系统论引入地质学,提出了诸如构造系统(tectonic system)、大陆车阀说、海水进退规程等等新概念;1970年在他临终前出版的《天文·地质·古生物》,还将地球系统科学研究内容进一步扩大。可以说,系统科学思想贯彻在他的一生论著中,说明我国杰出地质学家李四光才是真正地球系统科学的先驱。李四光先生有诸多超前思维值得传承,他创建的“地质力学”的内容就是现代“系统构造地质学”加“地球系统科学”。   相似文献   
12.
采用BG2003释光谱仪对北京清水河流域达摩沟、西北山沟的稀性泥石流物质选频释光特性进行研究,并将其与云南蒋家沟流域现代粘性泥石流物质进行比较。研究表明:北京清水河流域泥石流物质样品受热激发后,290nm、310nm、400nm、480nm释光响应最为明显。储能电子主要源自的能级为4.28eV、4.00eV、3.50eV、2.58eV。用532nm绿光激发后,310nm、480nm释光响应最为明显,相应的储能电子主要源自的能级为4.00eV、2.58eV。采用选频释光技术能够区分清水河流域和蒋家沟流域的泥石流物质。该事实对进一步探索采用选频释光技术进行泥石流断代及泥石流物源识别具有基础性意义。  相似文献   
13.
麻花状S型褶皱及其模拟实验——以铜官山背斜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麻花状S型褶皱系作者之一从S状构造型式中划分出的一种亚类;对于这类构造式的变形特征过去研究甚少。通过对铜官山S状背斜观测揭示了这种构造型式的变形特点,并据此进行了模拟实验。从而提出了在地质构造中存在类似多层薄壁管扭转变形的地质体的变形;文中还指出旋卷构造应分为平板旋卷与圆柱扭转两种类型。  相似文献   
14.
北黄海盆地构造几何学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北黄海盆地是发育于胶辽隆起背景之上的中、新生代沉积盆地。研究表明,北黄海中、新生代沉积盆地的基底由古生界沉积岩层和前寒武纪变质岩系等组成,盆地不同程度地发育于中新生代下构造层(J3-K1)、中构造层(E2-E3)和上构造层(N).从油气资源和中、新生代地层发育情况出发,将北黄海海域划分为辽东-海洋岛隆起区、北黄海盆地和胶北-刘公岛隆起区3个一级构造单元。其中北黄海盆地包括6个二级构造单元和24个三级构造单元;盆地内褶皱、断裂构造十分发育,褶皱构造可划分为区域挤压型、局部伴生型和披覆型3类,断裂构造主要可见近EW-NE向、NW向和NNE向3组,其中近EW-NE向和NNE向断裂比较发育,控制着盆地隆、坳分布格局和沉积特征。   相似文献   
15.
板内扭压造山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东旭 《地学前缘》1999,6(4):317-322
据中国大陆板块内部构造特征提出两种扭压造山机制:(1) 扭压滑脱褶皱造山作用;(2) 扭压斜滑断裂岩浆造山作用。前者以扬子板块内的武陵山台褶带为例,后者以华北板块内的太行山断裂岩浆带为例。扭压滑脱褶皱造山作用表现为沉积盖层呈隔档式及隔槽式褶皱;结晶基底呈大型隆起和拗折,莫霍面下降,从而使地壳增厚,构成造山带。值得注意的是,这类滑脱褶皱带的整体形状呈S状展布,其中的次级褶皱呈雁行状斜列,表明这类造山带的形成除受水平挤压作用外,还伴有左行剪切作用。扭压斜滑断裂岩浆造山作用表现为沿断裂带有一系列花岗质深成岩体展布。这些断裂不仅深切地幔,而且导致下地壳局部融熔形成花岗岩浆,驱动岩浆斜向上升,并控制岩体侵位。与此同时地壳在平面上缩短,垂向上增厚,构成造山带。上述两种造山作用一致表明,东亚大陆在中生代时曾相对太平洋板块向南滑移  相似文献   
16.
铜陵凤凰山岩体侵位构造变形特征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张达  李东旭 《地球学报》1999,20(3):239-245
通过对凤凰山岩体的野外研究,显微构造,包体测量及磁组构分析,详尽解析凤凰山岩体的侵位构造变形特征,并厘定了岩体变形过程中的应变状。结果表明表明凤凰山岩体NNE向水平左旋剪切应力及重力的联合用用下呈气囊膨胀式同构造侵位的机制。  相似文献   
17.
大陆边缘反S状造山带三维模式兼论青藏高原结构与隆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中根据北美大陆西南边缘造山带的构造地貌及新构造运动特征, 建立了反S状大陆边缘造山带的三维构造力学模式, 指出阿拉斯加地区为弧形右旋剪切隆升造山带; 科迪勒拉造山带为直线右旋走滑造山带; 马德雷山以南, 延至加勒比海为一左旋沉降`旋扭沟-弧-盆系统'。以此模式检验欧亚大陆南缘造山带, 确定从阿尔卑斯经扎格罗斯、喜马拉雅至印度尼西亚蜿蜒曲折的山链是由四个反S状造山带连锁而成, 导致它们的分解为四个构造体系的原因, 与南半球冈瓦纳大陆裂解有关。依据上述的区域构造规律, 作者认为青藏高原内部结构的原型为旋扭沟-弧-盆系统, 属帕米尔—喀喇昆仑—喜马拉雅反S状造山带尾弧的组成部分。后经印度板块俯冲、青藏—三江—印度尼西亚反S状造山带头部弧右旋隆升两组动力系统叠加结果。   相似文献   
18.
油田地质灾害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守余  李东旭 《地学前缘》2004,11(1):236-236
油田地质灾害指在特定的地质背景下,由于人们勘探、开发和利用石油资源的工程活动而诱发形成的灾害性地质事件,如地表变形、诱发地震等。油田地质灾害的形成、分布和演化受灾害发生地的动力学环境、石油地质环境和石油勘探开发工程活动的控制,它是由于石油地质环境产生突变的或渐进的改造和破坏,并造成人类生命、财产损失的现象或  相似文献   
19.
20.
胶东晚中生代金矿成矿的硫同位素组成及热动力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胶东地区晚中生代金矿床均有一个与岛弧玄武质、安山质岩浆相一致的δ^34(6.5‰-7.0‰)硫源,而全铜矿床的δ^34为4.5‰-5.0‰,与岛弧玄武质岩浆的δ^34接近。可初步认为该区全(铜)成矿流体的热源来自地慢或俯冲地慢楔产生的玄武岩浆。成矿流体的产生与岛弧玄武质岩浆底侵/内侵作用密切相关,形成于被加热的地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