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34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7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17篇
海洋学   60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2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杨蓉  黄丽萍  李凡 《热带地理》2014,34(4):463-472
现代性、全球化和城市化催生了当代的怀旧现象并使其成为国内外学界关注的重要话题。涵盖人们衣食住行和精神文化消费领域的怀旧消费风靡全球,以城市怀旧为主题的特殊消费空间和文化空间作为怀旧消费实践过程中的时空综合体,其地方建构的过程及社会文化意义值得文化地理学者进行探讨。文章以广州百年老字号西餐厅太平馆为案例,通过参与式观察和半结构式访谈等质性研究方法,并收集相关媒体报道作为资料来源。从怀旧餐厅的物质空间建构和情感空间建构2个维度对其地方建构的过程,以及此空间与消费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探究。研究表明,太平馆作为怀旧消费空间,经营者通过对物质空间的主体性建构再现地方记忆,使得地方感得以再生产;而与此同时消费者则通过在怀旧空间中的消费实践获得归属和认同等情感体验,并成为了情感空间建构的积极主体,通过对太平馆的地方依恋与地方认同积极推动怀旧地方的持续建构。  相似文献   
52.
澜沧江断裂带的新生代走滑运动学特点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通过对澜沧江断裂带北、中、南段新生代构造形迹的运动学解析,结合前人工作,论证了澜沧江断裂在新生代早期(古新世-中始新世末)、中期(晚始新世-渐新世末)、晚期(中新世-第四纪)的走滑运动序列为:中、南段,右行→左行→右行;北段,左行→左行→右行。研究表明,澜沧江断裂带早期主要表现为中、南段的右行逆冲和北段的左行逆冲,与同期发生的昌都-思茅地体颈缩事件相对应,其地球动力学背景与太平洋板块向西推挤作用以及扬子-华南板块与印度板块发生的强烈东西向碰撞挤压有关;中期,整个断裂发生左行逆冲,其地球动力学背景与南海盆地的扩张作用及其扬子-华南板块相对于印度板块北移所致的左行扭动相适应:晚期,整个断裂右行走滑,与太平洋构造域的南海盆地扩张终止,昌都思茅地体整体向南东逃逸相适应。  相似文献   
53.
李凡  叶瑜  万金红 《古地理学报》2017,19(2):373-382
1920年华北五省旱灾被当时的报刊称为“四十年未有之奇荒”。依据《近代中国灾荒纪年续编(1919—1949)》中采用的关于此次大旱的各种原始记录,分3个社会层次6种类型统计分析了这些原始资料灾情记录的特点及差异,并探讨了不同类型史料用于旱灾重建的优势和局限性,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记录内容方面,中央重点关注灾情最重县份,地方官方和组织统计更详尽,报刊记录具有非统计、重描述的特点;(2)统计信息数量方面,地方官方最大,中央次之,民间最少;(3)统计时间顺序方面,民间最早(报刊统计在时间上贡献最大),地方官方次之,中央最晚;(4)以《赈务通告》为代表的官方文书等资料的灾情统计信息丰富,有助于旱灾受灾区域重建;《近代中国灾荒纪年续编(1919—1949)》等整编资料多侧重对灾情的整理,关于此次旱灾其他影响和响应的记录还需其他史料的支持。  相似文献   
54.
滑坡型泥石流由滑坡失稳解体为其提供物源,运动过程中在高重力势能作用下其所造成的冲击和破坏能力较普通泥石流更强,给人们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极大威胁.传统研究方法多从土体物理力学入手,以局部试验为主,难以从时空角度对其发育机制进行大尺度研究.因此,本文结合坡向数据,利用二维形变分解获取沙湾大沟糯勒滑坡体形变趋势,以探究滑坡型泥石流在复杂形变机制下的发育模式.首先,通过小基线集干涉测量技术(SBAS-InSAR)获取研究区坡表2019—2021年的Sentinel-1A雷达视线(LOS)向形变速率;其次,引入坡向数据,并联合升降轨解算出滑坡体垂直向和沿坡向的形变值,从而获取滑坡体二维形变趋势.结果表明,坡体长期处于滑移状态,最大形变速率高达-347 mm/a.坡体后缘受雨水下渗作用,自重增加,孔隙水压力增大,抗剪强度降低,位移表现为沿坡向和垂直向的共同作用;坡体前缘受两侧泥石流沟切割和后缘坡体挤压作用,表现出强卸荷,位移以沿坡向为主.研究表明了降雨对滑坡形变的影响,坡体随降雨发生季节性运动,揭示了滑坡型泥石流在水动力驱使下的发育过程.本研究从二维形变的角度进行分析,直观反映出了滑坡型泥石流的演化...  相似文献   
55.
为了进行水中悬浮体的颗粒分析及图象分析,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与青岛大学于1989年3月成功地研制了HY650型显微图象颗粒分析系统。(图1)  相似文献   
56.
白沙口海岸小泻湖的演变及砂坝泻湖海岸的成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凡 《海洋科学》1983,7(6):12-18
砂坝泻湖海岸约占世界海岸线总长度的11%,它伴有巨大的堆积体,成为某些沉积矿床发育的有利条件。因此,对于砂坝泻湖海岸的研究,不但与研究海岸演化、新构造运动等理论问题关系密切,而且对海岸工程、寻找砂矿等方面也有重要意义。许多学者都讨论过砂坝泻湖海岸的形成问题,但至今各家观点尚未  相似文献   
57.
李凡  唐宝珏 《海洋科学》1985,9(5):15-19
科德角(Cape Cod)是美国马萨诸塞州东南部的一个半岛,面对浩瀚的大西洋,著名的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Woods Hole Oceanographic Institution)位于这个半岛的西南角。整个半岛犹如一个巨人弯曲的臂膀,从马萨诸塞州东南部的新英格兰陆地上伸向大西洋(图1)。半岛上,山丘蜿蜒成弧,象一个巨大的花瓣;海滨沙嘴弯如月,沙坝长如刀;海蚀崖陡峭,砾石滩发育;滨海平原上一排排小  相似文献   
58.
长江、黄河水沙特征初步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江、黄河为我国最大的两条河流,也是世界上很有特色的大河。其发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从南、北两边向东流经我国三大地貌类型区,分别流入东海和渤海,流域面积广阔,携带了巨量的水、沙和营养盐类,在河口地区形成了巨大的三角洲,其邻近海域则形成了高生产力的海洋生态环境。因此,两大河流的年径流量、输沙量及其变化对长江、黄河三角洲区和邻近海域的地质地貌特征与生态环境等有极为重要的影响,且是我国陆海相互作用过程中极为重要的环节。由于长江、黄河流域气候条件、下垫面物质组成、流域地质地貌特征、河流入海口位置、海区自然条件以及人类活动影响的差异,使两大河的水沙特征在入海口的造陆速率等方面均有很大的差异。为了进一步了解长江和黄河水沙物质输运及其变化特征,作者选取距长江口门624km,潮区界附近的大通站作为长江干流水沙变化特征的代表,黄河则选用下游利津站作为黄河干流水沙变化特征的代表,将其水沙特征进行对比、分析,为今后研究该地区陆海相互作用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59.
沉积物的粒度成分是反映沉积作用、沉积环境、特别是沉积动力条件最明显的标志之一,因而,研究现代沉积物粒度成分的空间分布及其在不同沉积环境下的粒度分布特征,探讨其形成机制等,一直吸引着有关学者的注意。 近二十年来,有些学者曾据沉积物的粒度参数特征,区分了现代风砂、河沙和海滩砂  相似文献   
60.
南黄海埋藏古河系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1987—1989年浅地层测量结果表明,南黄海海底存在许多埋藏古河道、古湖泊、古三角洲,它们组成一个完整的水系。据矿物分析和化学成分分析,北部的古河道为古黄河水系,南部的为古长江水系,二者有可能一度汇合于南黄海中部。它们可能形成于2.5—0.9万年以前的低海面时期。成山角东部的下部地层中发现更老的古河道,可能为中更新世古黄河河床。在南黄海中部80m水深处发现了低海面时期的古黄河、古长江三角洲,那里约为2.5万年以前的古海岸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