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4篇
测绘学   30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5篇
综合类   8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1.
基于PALSAR数据的青藏高原冻土形变检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季节性冻胀和融沉导致的地面形变是青藏高原冻土区建设施工与维护的主要问题。对冻融造成的形变进行有效监测是青藏铁 路建设与维护的前提。差分干涉测量技术是地表形变监测的重要手段之一,PALSAR(L波段的合成孔径雷达)数据在非城市区域具 有较高的相关性,适合青藏高原冻土区的地表形变监测。本文选用4景覆盖研究区域的PALSAR数据,研究利用该数据进行冻土形变 检测的方法,并对其检测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与水准测量方法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2.
干涉雷达在获取地震同震位移场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新武  郭华东  刘浩  王长林 《地震》2002,22(2):29-34
给出了干涉雷达位相构成的表达式,其次对干涉雷达的数据处理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并且对一些数据处理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阐述;最后以1997年11月8日西藏玛尼发生的7. 5级地震前后的ERS-1/2干涉雷达数据为基础,介绍了干涉雷达在获取西藏玛尼地震同震位移场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差分干涉SAR冻土形变检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李震  李新武  刘永智  任鑫 《冰川冻土》2004,26(4):389-396
季节性冻融导致的地表形变是冻土地区工程建设的主要病害,冻土的冻胀和融沉是影响青藏公路以及目前建设的青藏铁路路基稳定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差分干涉测量技术已成为地表形变测量和监测的重要工具.基于重复轨道的ERS 1/2雷达图像,研究了利用干涉SAR技术探测冻土形变的方法,经过对引入DEM差分干涉SAR技术的处理和分析,得到研究区冻土形变结果.通过与实测数据比较,表明重轨差分干涉测量可以精确地探测冻土表面形变,可用于青藏铁路冻土形变监测.  相似文献   
14.
西沙群岛是南海群岛中岛屿最多、面积最大的群岛,自然环境独特、植物区系特殊、岛上植被一直都是植物学家及地理学家重点关注的问题。本文基于光谱分类,于决策层融合支持向量机与光谱信息散度两类分类器进行西沙群岛典型岛屿植被类型识别,形成典型植被分布图。建立西沙群岛典型植被光谱库,分析西沙群岛典型植被实测光谱与其一阶导数的特性,并基于典型岛屿不同时期的植被分布图进行变化分析。结果表明:(1)采用光谱分类的生产精度及用户精度在西沙群岛主要岛屿的平均值为83.49%、85.54%,Kappa系数为0.8728。(2)2002年—2018年,各典型岛屿主要受到人类活动影响,整体上植被种类及植被面积增加,草海桐形成单优植被群落。(3)经相关性分析,各典型岛屿植被种类数量与本岛面积基本成正相关关系,且面积越大,植被种类随时间增加速度越快;相邻岛屿之间的距离与两岛植被相似性呈正相关,两岛距离越近,植被种类相似性越高。  相似文献   
15.
16.
全球变化科学卫星概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变化正在对人类生存与发展形成严峻挑战,空间对地观测技术的宏观、快速、准确特点使其成为全球变化现象观测的一种关键技术手段.我国是影响全球变化及受其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目前尚无专门针对全球变化研究的科学卫星.发展全球变化科学卫星是我国的重要需求,也是对国际的贡献.在全球变化敏感因子的空间观测机理分析基础上,研究了全球变化科学卫星概念,继而提出发展由7类卫星组成的全球变化系列科学卫星的构想,以便从空间高度对全球环境变化现象实施科学观测.  相似文献   
17.
华南武功山中生代花岗岩体热史及隆升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根据全岩Rb-Sr和黑云母、钾长石、全岩K-Ar、磷灰石裂变径迹同位素年龄测定结果,结合地质构造证据,分析了华南武功山花岗岩体的冷却历史。假定岩体冷却和地温梯度降低同步,估算出武功山中生代岩体的原始侵位深度为6km。在岩浆冷却过程中,岩体冷却上升速率逐渐降低。该岩体在180.8Ma。热侵位结晶,以较快的速率冷却上升,冷却速率为10.7C/Ma。,上升速率为0.11mm/a。经过28Ma后,岩体上升至地下约3km深处,转为缓慢冷却,平均冷却速率为1.7C/Ma,平均上升速率为0.02mm/a。最后对武功山地区晚中生代构造演化过程、热演化模式及其大地构造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中国西部山谷冰川相对于南极和格陵兰的冰川来说,一般规模较小,冰川周围地形变化大,冰流运动复杂,容易导致冰川表面的完全失相干,从而很难提取出山谷冰川的冰流速度.为了削弱常规干涉测量中时间和空间失相干问题对山谷冰川冰面运动速度提取的影响,采用2007-12-10和2008-01-25的一对时间间隔46 d的L波段ALOS/PALSAR雷达数据,利用两轨法差分干涉测量成功的获取了青藏高原冬克玛底冰川表面的冰流运动速度,并将所得结果与该地区利用1996年C波段的ERS tandem数据获取的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研究表明对于中国西部无人区的山谷冰川来说,雷达差分干涉测量技术是获取其冰流运动规律的有效手段,另外,相同时间间隔的L波段SAR数据比C波段SAR数据在提取冰流运动信息方面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9.
自1960年4月诞生国际上第一部合成孔径雷达(SAR)以来,SAR技术及应用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在该阶段,对电磁波的波段、极化、振幅和相位等信息的利用更加深入和综合,其显著的技术特征为双/多站或星座观测、极化干涉测量、高时序高分宽幅测绘、三维/四维结构信息获取和超高分辨率观测,其显著的应用特征为面向全球性重大问题如全球变化和全球可持续发展实现地球表面动态过程高精细、大尺度和时间连续的监测和评估.本文首先介绍了SAR对地观测技术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然后就四种典型的先进SAR即极化SAR、极化干涉SAR、层析SAR和超高分辨率SAR论述了其近十年来的研究进展,最后,展望了未来这些先进SAR对地观测技术的发展趋势,并重点探讨了在多通道信息获取、多角度观测、高时相观测、分辨率和测绘幅宽提升等方面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梁雷  郭华东  李新武 《遥感学报》2013,(2):430-438,423,429
基于改进的小波冻融探测算法,利用SMMR和SSM/I数据对南极冰盖1978年—2010年期间的冻融状况进行监测,分析了南极冰盖近31年(1978—2010)和近10年(2000—2010)的整体和区域冻融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南极冰盖冻融变化受南极地区温度变化影响比较明显,两者之间具有一定程度的正相关关系,而且南极冰盖冻融具有南极东部和南极西部两种不同的冻融变化特征,南极西部冰盖冻融变化剧烈,南极东部冰盖冻融变化相对稳定,甚至有减弱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