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9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4篇
测绘学   181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质学   5篇
综合类   24篇
自然地理   10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6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221.
随着我国城市的建设和发展,高层建筑逐步增加,楼层间距逐步减小,由此造成的采光遮挡问题也日益突出。由于法律规定采光权的文字描述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实际应用中如何表达采光权的时空范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为此,本文在基于CityGML模型基础上,提出了面向住宅单元的采光权空间表达方式和其计算方法。根据现有的法律和技术规定,以住宅单元物理空间外形结构划分为基础,提出了基于窗户、基于房间和基于整套单元的采光权时空计算方法,并对这3种方法进行比较分析,为完善建筑采光时空表达和产权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22.
极地冰盖底部的冰-基岩界面记录了冰盖的历史演变,反映了冰层的几何特征和冰底环境属性,是推断冰盖动力学和解释冰下地貌的重要指标。机载冰雷达是一种有效的极地冰盖探测方法,但雷达数据受探测环境和仪器自身局限性的影响,会包含各类噪声。为了高效准确地提取冰雷达图像中基岩界面和冰面、降低噪声干扰,利用2015—2016年度中国第32次南极科学考察在伊丽莎白公主地的航空冰雷达观测数据,基于深度学习的pix2pix算法建立了一种自动化提取雷达图像冰面和基岩界面的模型。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提取冰面/基岩界面的精确率为0.863/0.948,峰值信噪比为24.814 dB,均高于以往的K-SVD和CycleGAN同类算法,能更有效地去除噪声、提高图像质量,更高精度地还原现在通用的人工提取效果。  相似文献   
223.
冰雷达是用于极地冰雪探测的主要技术手段,为研究极地冰雪的几何特征、内部结构、冰下地形地貌和冰底环境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观测数据。20世纪50年代,人类首次发现特定频段的电磁波可以“穿透”南极冰盖,进而在60年代研制出用于极地冰盖冰下探测的冰雷达系统。之后60多年里,随着计算机、电子信息和卫星定位导航等技术的发展,冰雷达技术研究取得快速发展,形成了适用于极地冰盖、海冰及其上覆积雪不同探测需求的多样化冰雷达系统。本文在简要回顾了早期冰雷达技术发展的基础上,着重从极地冰盖深部探测、极地冰盖和海冰浅表层探测以及新型极地冰雪探测冰雷达技术3个方面,回顾总结了近10年来国内外主要进展。未来,为适应极地冰盖、海冰及其上覆积雪观测研究的多种需求,需要进一步提升冰雷达系统性能(探测深度、跨轨迹向分辨率、垂向分辨率等),并且研制满足新型平台(无人机、卫星等)搭载需求的小型、低功耗冰雷达系统,以及发展多通道、多频、多极化集同观测模式的综合冰雷达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