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43篇
测绘学   18篇
大气科学   36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81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一、土地利用更新调查中“3S”测绘技术的应用 1.遥感(RS)技术 RS具有信息量大、真实性强、信息获取时间短,多光谱特性等特点,应用RS技术能快捷、实时、高效地获取土地利用更新的调查信息。  相似文献   
62.
接触角对非饱和土中基质吸力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接触角是研究三相界面的一个基本物理量。非饱和土是典型的三相体,然而在非饱和土力学中对接触角的研究还比较少,目前还停留在假设阶段,通常假设接触角为某一固定值,甚至忽略接触角的影响。实际上接触角是随外界环境的改变而变化的。通过化学方法对砂土表面改性,从而提高砂土的接触角,使砂土由亲水性变为斥水性。在亲水性砂土中加入斥水性砂土以提高砂土的表观接触角,以此为基础制备不同接触角的试样进行吸力测量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接触角对非饱和土中的基质吸力有重要影响,含水率相同时,随着接触角的增大基质吸力是不断减小的,当含水率增大到一定值时,基质吸力不受土体(亲水状态下)接触角的影响。当接触角增大到一定值时,非饱和土体中的基质吸力消失,即非饱和土体中不再存在负的孔隙水压力。  相似文献   
63.
江西彭山锡 (铅锌 )多金属矿田位于长江中下游多金属成矿带中的九瑞地区。彭山隐伏钙碱性花岗岩体侵位为锡 (铅锌 )多金属矿的形成提供了热动力及成矿物质来源。自晋宁期形成的长期活动的基底深断裂和由彭山岩体底辟侵位形成的穹窿构造 ,以及由此派生的次级断裂带 ,诸如环形滑脱断裂、顶脱断裂和节理裂隙 ,都为含矿热液的运移和矿体就位提供了空间。形成彭山岩体 (DI >90 )的岩浆经历了较为充分的分异 ,在岩浆热液对流系统和地下水对流系统的双重作用下 ,含矿热液流体的成分随温度降低而改变 ,导致 6个阶段的成矿作用。各阶段的矿物组合随温度而变化 ,在空间上有一定的叠加 ,在萤石 -硅酸锡阶段 ,还发现了马来亚石。各类矿产在空间上的分布呈环状 ,即由岩体中心向外围依次出现内侧的高温As-Sn带、中间的Sn -Pb和Pb -Zn -Ag带和外围的低温萤石带。文中还以锡为例 ,详细讨论了锡在黑云母与热液流体之间的迁移及其矿化过程。  相似文献   
64.
土地利用/ 土地覆被变化(LUCC) 是当前研究全球变化的重要内容, 而区域土地利用 格局模拟是LUCC 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以张家界市永定区为研究单元, 根据由2005 年土地 利用现状图和数字高程模型数据源得到的土地利用、地形、河流以及道路等空间数据, 对区 域土地利用类型空间格局的空间自相关性特征进行了建模研究, 并通过在传统Logistic 模型 中引入描述空间自相关性的成份, 实现了能够考虑自相关性因素的回归分析模型 (AutoLogistic 模型), 同时应用该模型对区域土地利用格局进行了模拟和分析。结果显示, 通 过与没有考虑空间自相关性的回归模型(传统Logistic 模型) 相比较, 该模型显示了更好的拟 合优度和更高的拟合准确率(耕地、林地、建设用地及未利用地的ROC 值分别从0.851、 0.913、0.877 和0.852 提高到0.893、0.940、0.907 和0.863)。研究结果说明了基于 AutoLogistic 方法的土地利用格局的相关性建模在一定意义上是合理的。同时研究结果也可以 为永定区及其相似地区的土地利用规划决策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65.
桂花冲铜矿床是铜陵矿集区沙滩脚矿田内新发现的一个以斑岩型矿化为主的矽卡岩-斑岩复合型铜矿床。文章对该矿床的矿床地质和斑岩型矿化成矿流体进行了初步研究,旨在查明该矿床成矿流体的演化过程。根据脉体的穿切关系及矿物共生组合,桂花冲铜矿斑岩型矿化成矿过程可划分为钾化、硅化、石英黄铁矿、石英多金属硫化物和碳酸盐5个阶段。硅化阶段主要发育纯气体、含子矿物及富气相包裹体,石英黄铁矿阶段主要发育纯气体、富液相、富气相及含子矿物包裹体,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及碳酸盐阶段主要发育富液相包裹体。从硅化阶段至碳酸盐阶段,成矿流体由高温(472.9℃)、高盐度(47.7%~74.0%)的岩浆热液逐渐向中低温(140.2~280.3℃)、低盐度(1.6%~7.7%)的岩浆热液和大气降水的混合流体演化,成矿过程中流体经历了沸腾及混合作用,混合作用是导致铜沉淀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66.
云南维西大宝山铜矿床地质——物探找矿研究与成矿预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综合研究了维西大宝山铜矿区地质、物探找矿条件和矿体产出特征,初步建立了地质-物探综合找矿模式,并进行综合成矿预测与潜力分析。圈定了长约数公里的铜矿带,显示该地区具有中大型铜矿的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67.
一种多基态修正时空数据模型改进的方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分析现有的7种基态修正模型,发现多基态修正模型中的基态均以快照方式存储,当历史久远时需要创建的基态数较多,所占用的存储空间较大,如果不建立那么多基态,两个基态之间的差文件过多,就会使检索效率低下,所以说现有的多基态修正模型并不能真正做到不受历史久远的影响。作者提出为基态建立索引的方法可以解决该问题,该方法不仅可减少多基态修正模型中基态所占用的存储空间,并且可以提高时空数据操作的效率,真正做到不受历史久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8.
对安徽铜陵冬瓜山铜矿石榴石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研究,并进行了成因探讨。野外调查及镜下观察发现,冬瓜山铜矿石榴石分为两期形成,第Ⅰ期石榴石环带发育,颜色较深,呈褐-棕黄色;第Ⅱ期石榴石呈他形-半自形穿切Ⅰ期,颜色较浅,呈浅黄-蜡白色,具非均质性。石榴石主量、稀土元素的等离子光谱(LA-ICP-MS)分析结果显示这两期石榴石有较大差别:第Ⅰ期石榴石钙铁榴石组分含量较高,可达94.14%,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为轻稀土元素富集、Eu正异常的右倾曲线;第Ⅱ期石榴石则相对富铝,钙铝榴石组分含量达44.06%,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为重稀土元素略微富集、Eu负异常的平缓曲线。这些特征表明,第Ⅰ期石榴石为岩浆成因,形成于较氧化环境;第Ⅱ期石榴石为热液交代成因,形成于较还原环境。  相似文献   
69.
冬瓜山铜矿床是安徽铜陵地区代表性的层控矽卡岩型铜矿床之一,磁黄铁矿是冬瓜山铜矿床中广泛分布的矿石矿物。野外调研与矿相学观察显示,该矿床中的磁黄铁矿矿石具有沉积、热变质和热液交代结构构造。矿物学研究表明,不同矿石中的磁黄铁矿成分差异较大,其Fe含量变化于57.78%~60.67%之间,分属高温六方相和低温单斜相,主要由黄铁矿变质脱硫而成。冬瓜山铜矿的形成可能经历了早期沉积作用、中期热变质作用和晚期岩浆热液交代作用等复杂成矿过程。  相似文献   
70.
宁芜盆地内有若干基性侵入岩体分布,对其中的蒋庙橄榄辉长岩的岩相学和矿物学特征研究表明:蒋庙橄榄辉长岩中斜长石An从47.68到61.60,属中长石和拉长石;单斜辉石主要为透辉石和普通辉石,斜方辉石主要为古铜辉石;橄榄石Fo从70.77到72.83,属贵橄榄石。这些矿物的化学特征介于俯冲带和板内辉长岩的矿物化学特征之间,并且与造山后辉长岩的矿物化学特征非常类似,结合蒋庙岩体的全岩主量元素地球化学数据以及同位素年龄分析证实,蒋庙橄榄辉长岩产于造山后的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