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1篇
  免费   68篇
  国内免费   70篇
测绘学   11篇
大气科学   34篇
地球物理   38篇
地质学   194篇
海洋学   31篇
综合类   25篇
自然地理   1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38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82.
【研究目的】测度并分析黄河流域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时空格局特征是全面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研究方法】本文以黄河流域83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基于2004—2017年的市级投入产出数据,构建随机前沿模型和空间关联模型,测度并分析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时空集聚演化特征。【研究结果】2004—2017年黄河流域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上游增长快,中、下游增长慢,整体仍处于中低水平;黄河流域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空间分布差异较大,但城市群中心城市的引领作用逐渐凸显,高效率区域(一、二类)逐渐由“斑点”状扩张为“斑块”状,中、低效率区域逐渐缩小,城市群间、上中下游间的土地利用效率空间分布差异逐步收敛;黄河流域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存在空间正相关,且集聚特征逐年增强。LISA(局部空间自相关)空间形态呈现两极分化的特征,高效率均质区域(H-H类型)主要分布在山东半岛,且逐渐聚集成片,中原城市群首次出现H-H集聚区;低-高关联(L-H类型)由山东潍坊市转变为内蒙古巴彦淖尔市;高-低关联(H-L类型)分布在兰州市;低效率均质区域(L-L类型)分布在六盘山区、秦巴山区等国家级集中连片贫...  相似文献   
83.
西秦岭李坝金矿床地质、同位素地球化学及其成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坝金矿床位于西秦岭造山带中的礼-岷矿集区内,赋矿围岩为泥盆系浅变质细碎屑岩,矿床产于中川岩体的外侧热接触变质带内,矿体主要受断裂破碎带控制。本文在李坝金矿床地质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对赋矿围岩、花岗斑岩岩脉、矿石硫化物进行了LA-MC-ICPMS原位微区硫同位素测试及化学溶样法分析,对不同地质体的铅同位素进行了系统测定与示踪,测定了成矿流体的氢-氧同位素组成,并对与矿体相伴产出花岗斑岩脉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研究表明,李坝金矿床花岗斑岩脉中黄铁矿δ34S值范围为8.19‰~10.06‰,赋矿围岩中金属硫化物δ34S值范围为4.94‰~9.81‰,矿石硫化物的δ34S值范围为4.94‰~10.82‰,矿石硫化物的硫同位素组成与矿区花岗斑岩及赋矿围岩的硫同位素组成相似,暗示成矿流体中的硫源主要来自受改造或变质的地层岩石与岩浆热液硫的混合。不同地质体的铅同位素组成变化范围较小,在Zartman铅构造模式图解中,样品投影点均落于造山带与上地壳演化线附近,矿石铅投影点与赋矿围岩及矿区岩脉的投影点重合,表明矿石中的铅可能来源于赋矿围岩和岩浆作用的混合。氢-氧同位素研究表明,成矿流体可能为变质流体、岩浆流体及地层建造水的混合热流体。矿区花岗斑岩脉与矿体相伴产出,花岗斑岩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223 Ma,与金矿化时间一致,暗示成矿作用与岩浆活动同时发生。李坝金矿床与矿区岩浆岩同为造山作用的产物,并且其矿床地质特征、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与造山型金矿床相似,为形成于秦岭造山带由碰撞向伸展转变环境下成矿物质来源复杂的造山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84.
雄安新区牛驼镇地热田主要储层为岩溶热储型,地层破碎、裂隙发育,钻进时多失返性漏失。以往的开发主要集中于1800m以浅,岩溶热储段长为300-500m,裸眼段较短,钻进施工较简单。为了加强对深部地热资源的探测,满足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的需求,开展了深部地热资源调查工作,主要目的层为雾迷山组和高于庄组,其存在的难点主要有岩溶热储层裸眼段长、地层破碎、长段漏失、上部地层稳定性差等。本文根据深部热储勘探井施工过程中钻遇问题及难点分析,对岩溶热储层深井钻进关键技术进行总结,提出了优化建议,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5.
日前,河南省地矿局确定2015年工作目标为:顺应地质工作向主体多元化、需求多元化、市场多元化发展的总趋势,加快地质工作结构调整,强化能源和矿产地质工作、基础地质工作、环境地质工作三大专业优势,全面增强地质工作资源保障和综合服务功能。全面加强能源矿产地质勘查。一是以新型清洁能源为重点,切实加强能源评价工作。积极参与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的页岩气远景调查和潜力评价工作,全力推进自有页岩气矿  相似文献   
86.
<正>日前,记者从河南省地矿局获悉,2014年该局提交大中型以上规模矿产地7处,其中煤4处、白云岩2处、砖瓦用页岩1处。新增和升级各类资源量有:金59吨、银670吨、铅锌43万吨、煤65亿吨、铝土矿2.78亿吨、耐火黏土910万吨、钼173万吨、钨24万吨、萤石135万吨、锑1.7万吨。该局2014年开展国内地质(调)勘查项目195项次。其中,  相似文献   
87.
We present a composite tree-ring chronology from two sites of Qilian Juniper(Sabina przewalskii)in the northwestern Qilian Mountains(QM),Northwestern China.Precipitation in June was found to be the main limiting factor for tree-growth.The tree rings are also significantly and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June precipitation over large areas of the northern Tibetan Plateau(TP).The authors thus consider that the tree- ring based drought reconstruction from 1803–2006 is representative of a large area drought hist...  相似文献   
88.
鲜水河—安宁河断裂带磨西—冕宁段的滑动速率与强震位错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航片解译及野外地震地质考察结果表明,鲜水河-安宁河断裂带磨西-冕宁段存在明显的晚第四纪活动性,其以左旋走滑运动为主,并伴有显著的垂直滑动分量。晚第四纪以来的平均水平滑动速率在鲜水河断裂磨西以南段为6.0-9.9mm/a,安宁河断裂冕宁以北段为4.7-5.3mm/a。同震位错及地震地表破裂研究表明,A.D.1786年康定-泸定磨西73/4级地震的地表破裂可能南延至田湾以南;安宁河断裂冕宁以北段则具有蕴育71/2级左右地震的构造背景,最晚一次强震的地质记录极有可能是史料记载不全的A.D.1327年一次6级或6级以上地震的证据。  相似文献   
89.
秦岭造山带罗汉寺岩组的形成时代长期存在争议。选择西秦岭东段凤县北部罗汉寺岩组凝灰岩和浅变质碎屑岩为研究对象,运用LA- ICP- MS锆石U- Pb同位素年代学方法,探讨罗汉寺岩组的形成时代和物源特征。结果显示,罗汉寺岩组下部a岩段中凝灰岩结晶年龄为407±10 Ma;上部碎屑岩段(c岩段)中千枚岩碎屑锆石年龄介于2658~420 Ma之间,主要包括490~420 Ma和997~639 Ma两个区间峰值年龄,其次为1557~1318 Ma、2484~1745 Ma,另有少量2650 Ma左右年龄值。结合区域地质资料,限定罗汉寺岩组主体形成时代为早—中泥盆世。研究同时表明,罗汉寺岩组物源具有明显的多元性,490~420 Ma年龄组的锆石主体来自于商丹洋俯冲作用形成的弧岩浆岩;997~639 Ma年龄组可进一步细分为843~639 Ma和997~867 Ma,前者主要来自于南秦岭构造带,后者主要来自于北秦岭构造带;2658~1318 Ma的中元古代—新太古代年龄组与北秦岭构造带、华北板块和扬子板块的岩浆活动相关。综合分析认为南秦岭和北秦岭地块早—中泥盆世时期尚未全面碰撞成陆,商丹洋为残留洋(海)盆。  相似文献   
90.
河水入渗过程中蒸发损失的实验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润兰  康卫东  李俊亭  仇小强  杨涛 《地下水》2005,27(5):350-351,400
为了深化河流入渗机理的认识以及提高地下水资源评价的精度,本文就河水入渗过程中蒸发损失量的计算进行了室内模拟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常年有水河流的河水入渗量的蒸发损失率小于10%,即有90%以上的河水入渗量补给地下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