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0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24篇
测绘学   24篇
大气科学   17篇
地球物理   12篇
地质学   123篇
海洋学   27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33篇
自然地理   3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7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2篇
  1957年   2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曹四夭钼矿床是目前全国发现并探明的10个超大型钼矿床中唯一以太古宙基底作为赋矿围岩的矿床。太古宇及其岩性为集宁岩群黄土窑岩组浅粒岩和变粒岩;岩石饱和抗压强度10.56~106.02 MPa,属软弱-坚硬岩类;其利于开采而不利于支护。岩、矿体整体属中等-稳定岩体,局部岩体稳定性差,工程地质勘查类型为第三类第一型。在未来矿山开采过程中应注意局部的软弱夹层,尤其是在构造破碎带或碎裂岩石区等地段实施坑道作业易发生矿山工程地质问题,应加强支护;其余岩段稳固性能尚属良好。  相似文献   
62.
布金黑铅锌矿床为典型的中温热液脉型矿床,矿体呈脉状、透镜状产出于寿山沟组下段的变质砂板岩之中,其中Ⅱ号矿脉是该矿床主要的工业矿体,总体呈近EW向展布。通过矿区地质、矿化特征、磁法测量及OPIS计算机模拟,指出在断裂构造EW与NE方向转变的地带易成矿,且矿化体具有高极化率、高磁化率、高厚度和高品位特征。磁异常图表现为呈近东西向线性分布的磁异常水平一阶90°、135°导数等值线与近EW向断裂相对应,异常梯度大的区域对应断裂构造方向改变地带。OPIS预测图表明矿体的位置对应数据的高值的中心部位、中心部位附近,或位于断裂面距离变化较陡部位。据此,圈定了Ⅰ、Ⅱ、Ⅲ、Ⅳ四处外围找矿靶区及Ⅱ-1、Ⅱ-2、Ⅱ-3三处深部找矿靶区,其中Ⅱ-2靶区已被验证。  相似文献   
63.
64.
索家沟银多金属矿床是近年来在内蒙古中南部发现的大型隐伏银多金属矿床,银多金属矿体主要赋存于燕山期酸性侵入岩体附近早期构造及同期张裂隙中,在岩体上部也发育矿化,属岩浆热液成因。为预测矿床深部找矿前景,笔者对矿床激电极化率异常、钻孔原生晕及深部地质体矿化特征进行研究。矿床频谱激电测量显示,激电极化率异常往深部未封闭且具较大延伸趋势;原生晕研究结果表明矿体叠加晕特征明显,局部出现反向分带特征,表明具有多阶段成矿的特征;同时Ag、Pb、Zn、Cu、Au、W、Sn等元素异常向深部均呈现高强度延伸,指示深部具备较好找矿潜力,由此提出深部存在厚大盲矿体或多金属矿脉群。通过对深部已控制岩体及Au、Cu矿化特征分析,提出深部具备寻找斑岩型铜金钨(钼)系列矿产的潜力。根据当前矿床地物化特征,认为索家沟银多金属矿床具有斑岩型成矿系统的特征,提出在岩体外围及浅部-中深部继续寻找银铅锌矿,深部寻找金铜钨(钼)矿的找矿方向,为该矿区或同类型区域进一步找矿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5.
<正>登封市层层落实耕地保护责任,严格用地审批和占用耕地保护制度,全市耕地总量连续15年实现动态平衡。全市61.69万亩耕地、54.9万亩基本农田得到有效保护,均高于上级政府下达的保护目标任务。该市全面建成市、乡、村、组四级保护体系,确定了具体管护责任人员,市、乡、村、组层层签订保护责任书,将耕地保护责任落实到了每个农户和每块耕地上。同时,做到"四到位",即基本农田保护资料日常变更到位、质量管理  相似文献   
66.
黔北某锰矿区紧邻主城区,上世纪至本世纪初,大量开采及粗加工产生的矿渣随意堆放,可能导致周边土壤环境恶化,评价其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及潜在生态风险,对于土壤生态环境保护及污染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在黔北某锰矿区共采集有效土样188个,测定As、Cd、Cr、Cu、Hg、Ni、Pb、Zn含量及pH,分析其污染特征及综合潜在生态风险。结果表明,区内土壤中8种重金属元素平均含量均不同程度超过贵州省土壤背景值,Cd、Cu、Ni、Hg、As属于强变异,Zn、Pb、Cr属于中等变异。单因子污染评价结果表明,除Hg、Pb为清洁以外,其余6种重金属总体上处于轻度污染。内梅罗污染指数显示区内主要受到轻度污染,局部受到重度污染。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总体上处于轻微生态危害,中等及强生态危害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北部,其轻微、中等及强生态危害分布面积占比分别为6910%、2990%及101%,主要影响因子为Cd和Hg。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区内矿渣堆周边土壤中Cd、Cr、Ni、Zn可能来自未处置锰矿矿渣;研究区南西侧Cr、Ni、Zn可能来自于工业园区及交通运输。  相似文献   
67.
在自然地理要素基础上对陕西省进行"陕北―关中―陕南"的自然区域划分,是陕西省地理国(省)情监测试点首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根据地域分异规律将陕西省划分为3个自然区,详细论述陕西省的自然区域划分以水文地貌关系为依据的可行性,明确划分出"陕北―关中―陕南"的自然区划界限,并从划分结果的区域形状、位置、特征统计参数和区域要素特点等方面,论述区域划分方法和结果的合理性。这不仅对陕西省地理国(省)情具有认识意义,而且是陕西省地理国(省)情监测成果的区划统计支撑,可以作为宏观把握社会、人口、经济等要素区域差异的基础数据,因而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8.
从通常的意义上说,地名命名是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有方法、有对象的地名管理和科研活动,是对众多地理实体的群体性命名。那么,对地理实体实施命名,到底有多少有效的形式呢?归纳起来,主要有白描式、企望式、纪念式、派生式、借用式、寓意式六种行之有效的命名方式,限于篇幅,本文仅对白描式命名方式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69.
70.
地壳的构造     
地壳几乎到处都在发生垂直运动。某些地方它的上层上升(有的地方每年上升几公分),另一些地方下降。所有高地都受到冲刷作用,即所谓侵蚀作用。从高地上带下来的碎屑物质,随同河水一起被搬运到盆地里去。如果某地的上升运动快于侵蚀作用,则地面上升。这样,就逐渐形成大型的高地。而在地壳下降的地方则形成盆地。盆地中逐渐堆積着碎屑物质(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