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9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44篇
测绘学   17篇
大气科学   11篇
地球物理   12篇
地质学   139篇
海洋学   30篇
综合类   9篇
自然地理   2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4年   2篇
  1959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51.
当观测资料的数据量少而又存在多个相互影响或关联的变量时,常用的灰色预测模型GM(1,1)不能全面考虑多个变量。为此,采用自适应MGM(1,n)模型—多变量灰色预测模型,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针对一些地区气象数据较少甚至缺失的情况,以内蒙古正蓝旗的气象资料用Penman-Monteith计算的参考作物蒸散量(ET0)为研究对象,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建立MGM(1,3)模型,模拟预测参考作物蒸散量变化规律,并与GM(1,1)模型和BP神经网络模型比较,结果表明MGM(1,3)模型有较好的预测效果。  相似文献   
52.
新疆北部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成矿地球化学特征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产于晚古生代火山岩中的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是新疆北部近期发现的一个重要的金成矿类型。通过对本区部分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的容矿火山岩岩石化学成分、REE分布模式、硫同位素、氢同位素、氧同位素和锶同位素及流体包裹体成分的分析与对比,讨论了其基本成矿地球化学特征,并揭示了本区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与我国东部地区某些产于中生代陆相火山岩中的同类型金矿床在成矿地球化学特征上存在的一些差异。  相似文献   
53.
滹沱河上游,代县太和岭口村附近发现新构造中,主干断裂发育在基岩山岭本与第四系之间,断面倾角较缓且略呈上陡下缓趋势。正断层的下降盘出现反向牵引的背斜和反向正断层,它不着断层水平位移量与速率同于垂向的位移量与速率。因而具有裂谷拉张过程中 镜头主低角度正断层的特点。  相似文献   
54.
55.
56.
介绍了近年来围绕全球气候变暖对我国农业影响的研究进展,综合评述了农业生态系统对大气中CO_2增浓可能产生的种种重大效应和各家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57.
崔云昊  王根元 《地质论评》1990,36(6):550-557
河北省磁县盛产一种奇异的工艺美术石料——上水石,它是世界上罕见的现代淡水藓藻类构架灰岩的典型实例。本文概述了磁县构架灰岩的地理地质分布;应用多种现代手段,对其生物学、岩石学、矿物学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根据~(14)C年龄确定生成时代为中全新世;并讨论了形成条件。  相似文献   
58.
长兴、横沙两岛潮滩沉积物的粒度概率及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长兴、横沙两岛潮滩沉积物粒度概率曲线的分析,揭示了潮滩沉积物的以下特点:1.以跃移组分为主,悬移组分次之,滚动组分极少;2.随着沉积物的变细,跃移组分含量呈减少趋势,悬移组分相反;3.跃移和悬移组分具有显著的双段式特征,反映了潮流的双向搬运和沉积作用;4.跃移-悬移组分的临界粒径(ψ)与样品的平均粒径M(ψ)之间呈抛物线型正相关。  相似文献   
59.
长江河口浮泥形成机理及变化过程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1976年以来,在长江河口盐水楔和最大浑浊带活动的河道进行了20余次现场观测,本文在现场观测资料基础上,确认长江河口浮泥由细颗粒泥沙组成,中值粒径在8-11.5um,小于2um的粘土占28.18%-36.39%,长江河口浮泥是悬沙在盐水混合环境中絮凝沉降于近义廾风暴潮再悬浮泥沙形成的高浓度浑水层,在成因类型上分为憩流浮泥,盐水楔浮泥和风暴潮浮泥,第1种在涨或落潮转流期低流时形成,规模大,厚度薄,第2种在盐水楔发育时形成,规模较小,厚度较大,第3种在大风后形成,规模大,厚度薄,第2种在盐水楔发育时形成,规模较小,厚度较大,第3种在大风后形成,规模大,范围广,若三者相遇,则浮泥厚度和范围最大,浮泥具有枯季,大小潮秽暴周期变化规律,长江河口河道多的浮泥层,浮泥层的变化与河口拦门沙的冲淤有良好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60.
刘昭民  王根元 《地质论评》1992,38(3):245-249
古代中国和西方对矿物成因之解释都很早。西方早在公元前4世纪,有希腊的亚里斯多德(Aristotle)认为地下矿物是干气和湿气所造成的。中国早在先秦时代,也有《周礼·考工记》认为是“地气”使然。本文详细说明中国和西方16世纪以前的成矿理论,比较其差异,并详细说明两者的优点和缺点,探讨它们之间是否发生相互影响,最后以现代矿床学思想和理论批判中国和西方古代之成矿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