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7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15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36篇
海洋学   1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8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江西金山剪切带型金矿床中含金石英脉的成矿特征   总被引:14,自引:6,他引:14  
季峻峰  孙承辕 《地质论评》1994,40(4):361-367
本文通过对江西金山剪切带型金矿床中含金石英脉的地质和流体包裹体类型、成分和稳定同位素组成等特征的研究。认为金山剪切带型金矿床含金石英脉是由早期产生的不含金石英脉在遭受碎裂和靡棱岩化时被晚期自然金矿化叠加而形成,自然金矿化的叠加是通过地下热水作用而实现的,而引起自然金沉淀的因素主要是流体的相分离。  相似文献   
52.
按溃变理论的不连续或非均匀信息不仅可以预测天气系统的移动性变化和转折性变化,也可以预测降水等天气现象。并已被多次历史例案和应用实践所验证。  相似文献   
53.
相对广义温度平流在强对流天气分析和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厚楹  孙承旬 《高原气象》1996,15(3):363-369
利用1994年4月6-7日发生在鄂、赣、皖交界地区的强风暴过程和8次历史个例,对其前一日资料作了温度平流和广义温度平流的计算分析。分析指出:广义温度平流上下层之差的负值中心附近是未来较强对流天气最可能出现的地区。  相似文献   
54.
涠洲11-1油田角尾组二段油层普遍具有低电阻率特征,在复杂的地质条件下使得低阻油层与水层的识别难度增大,为此,利用岩心分析化验、录井、测井、构造及试油等资料,从宏观和微观地质因素入手,对该区低阻油层成因机制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剖析。结果表明,角尾组低阻油层的主要宏观地质成因是构造和沉积特征,它们共同为涠洲11-1地区低阻油层的形成和分布创造了条件;微观低阻成因是在水动力条件较弱的滨海沉积环境下发育的岩性粒度细、泥质含量高、黏土矿物附加导电性以及低幅度构造背景下的高束缚水饱和度所致。在此基础上,结合成因提出了改进后的自然伽马相对值与视地层水电阻率的交会图、改进后的自然电位相对值与深感应电阻率的交会图以及束缚水饱和度—视地层水电阻率的交会图来综合识别低阻油层,结果表明,该方法显著提高了低阻油层的识别能力,展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5.
文章在论述当代发展的历史和未来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探讨了科技对生产力发展的“第一”作用,即主要体现在感知效能,先导效能,资源产能,驱动效能,繁育效能,改造效能,防护效能,调控效能8个方面。认为;科技的第一作用既可扩展生产力的量,更能提高生产力质。但科技不是在单独发挥作用,是“第一”,不是“唯一”它必须和其它因素一起组合而发挥作用。科技的应用也要讲“科学”。  相似文献   
56.
基于有关水文、气象台站的降水、气温和径流观测资料,对天山南、北坡的代表性河流——开都河与乌鲁木齐河上游山区径流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山区径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模型,假定不同的气候情景组合,就两条河流出山径流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进行分析对比。结果表明,近40余年,两条河流山区年降水量、平均气温及径流总体上均呈波动状上升态势。一方面径流与降水、气温的变化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另一方面山区径流对降水、气温变化的响应的程度存在着明显的区域性差异,即乌鲁木齐河出山径流对降水变化的响应程度明显强于开都河,而开都河出山径流对气温变化的敏感性要高于乌鲁木齐河。  相似文献   
57.
在查明凹凸棒石矿石矿物组成的基础上,系统采集明光市官山采矿场剖面样品,选择典型矿石样品,利用X射线衍射(XRD)、29Si魔角旋转核磁共振(29Si MAS NMR)对不同温度煅烧前后凹凸棒石结构研究,结合热重分析以及程序升温凹凸棒石脱水曲线,认识热处理凹凸棒石结构演化规律,为凹凸棒石黏土加工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在240 ℃左右脱除结构中一半的结晶水,晶体结构发生调整,晶体内部孔道出现折叠;在430 ℃左右脱除另外二分之一结晶水,同时脱出晶体内部结构水和外表面结构水,晶体结构周期性基本破坏;凹凸棒石在500~700 ℃温度区间热处理后处于非晶化状态,但是c轴方向的部分有序性仍然存在,硅氧四面链尚没有解体;凹凸棒石脱出结构中一半的结晶水后,经过水化后可以恢复到原来的结构状态,超过350 ℃热处理凹凸棒石脱出更多的结构水后不能通过水化作用恢复到原来的结构状态。  相似文献   
58.
欧阳首承 《气象科学》2000,21(3):354-359
本文以罗斯贝方程和爱因斯坦的引力波方程为例,讨论线性化和形式分析构成的物理实在性的失落,及相应“长波”和“引力波”理论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9.
黄河源区气候变化的季节特征与区域差异研究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基于黄河源区有关气象台站的观测数据,对该区黄河沿水文站以上、黄河沿水文站-吉迈水文站区间、吉迈水文站-玛曲水文站区间、玛曲水文站-唐乃亥水文站区间各区域及整个黄河源区1960-2014年期间气温、降水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其区域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黄河源区气温变化与全球气温变化有着较好的一致性,各区年平均气温与各季气温的年际变化均呈波动状上升态势并明显高于过去50a全球与我国气温的升幅,且各气温系列升幅差异不大;而各区年平均气温与各季气温的年代际变化的上升态势较年际变化的更为显著,但不同区域各季气温升幅差异较大。各区气温均在1996年后出现一个跃动,跃动后各气温系列均值较跃动前有较大幅度的上升。由于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黄河源区降水量的变化比较复杂,各区各季降水量的变化具有较大的差异。近50余年来,总体上整个河源区平均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呈不明显的增长态势。其中河源区的上半部分,即黄河沿以上、黄河沿-吉迈之间等海拔较高的区域年降水量增长比较显著,而源区的下半部分,即吉迈-玛曲、玛曲-唐乃亥之间的区域,年降水呈减少态势,并且对全区平均降水量与产流量贡献最大的吉迈-玛曲之间的区域,年降水量的减少非常显著。各区冬春季和夏季降水量普遍呈增长态势,秋季是河源区各季节中降水唯一减少的季节,其中吉迈-玛曲之间的区间秋季降水量的减少最为显著。各区域各季降水量的年代际变化较其年际变化差异更大,但近十余年来大部分区域各季降水普遍偏多。各区域降水系列亦有突变发生,但突变时间并不像气温系列那样一致;年降水量与夏季降水量的突变大都发生在2005年,秋季降水量突变大都发生在1986年,春季和冬季降水量突变的时间杂乱无序;突变前后系列均值有增有减,且幅度大小不等。  相似文献   
60.
凹凸棒石-TiO2-磁性颗粒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制备具有高效吸附、光催化性能,可磁分离回收催化剂的凹凸棒石-TiO2-磁颗粒纳米复合材料,本文研究了不同反应温度、不同量的氧化剂加量、不同的碱加入量对复合材料磁化率的影响,并利用透射电镜、X射线粉末衍射对制备的复合材料结构和微形貌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在70℃下,Fe2 ∶OH-∶NO3-质量比为1∶0.6∶0.056时,反应生成的产物再经500℃煅烧,获得的凹凸棒石-TiO2-磁性颗粒纳米复合材料的磁化率最高。高分辨透射电镜表征结果显示,经500℃煅烧获得的凹凸棒石-TiO2-磁性颗粒复合材料,其TiO2和磁性颗粒非常均匀地吸附在凹凸棒石表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