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1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球物理   15篇
地质学   13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44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71.
在江汉盆地的同一场地分别采用三重圆形、T形及L形3种不同台阵形式进行微动探测观测对比实验,结果表明,3种台阵形式提取到的频散曲线基本一致,但频散图谱能量集中度具有明显的差异。三重圆形台阵频散图谱能量集中度最高,L形、T形台阵在2.0~4.6 Hz频段范围内集中度较高,而在1.2~2.0 Hz频段范围内较分散;相比T形和L形台阵,三重圆形台阵更易于探测到地层分界面附近的波速突变特征,即三重圆形台阵比其他两种台阵形式准确性及可靠性更高。  相似文献   
72.
初值和海温强迫对延伸期可预报性时空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全球谱模式T106L19和增长模繁殖法,分别在气候海温和预测海温强迫下,进行了动力延伸集合预报试验.基于方差分析思想,利用集合预报结果,定义和计算了初值影响指数、海温强迫影响指数、潜在可预报性指数以及波动活动指数.通过分析四个指数,揭示了初值和海温强迫对延伸期可预报性时空分布以及潜在可预报性的影响,并探讨了其影响机理.结果表明:初值影响指数分布具有地域和季节的差异,初值的影响在中高纬度地区大于热带地区;相同季节,海温强迫影响指数分布与初值影响指数分布相似;潜在可预报性指数呈带状分布,大值集中在热带地区,且在低纬度地区,高层的潜在可预报性大于低层;初值和海温强迫对延伸期可预报性时空分布的影响,依赖于大气环流形势,初值和海温强迫影响的显著区正是大气长波的活跃区和西风急流区,急流区的强风切变为长波活动提供了斜压不稳定能量,而长波的发展调控着初值和海温强迫的影响,这说明延伸期的可预报性具有明显的流依赖性,大气外强迫的作用也与大气内部的动力过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3.
由于初始误差的不确定性,非线性系统预报误差也是不确定的,信息熵可以度量这些不确定性.本文将动力学的非线性误差增长理论和统计学的信息理论有效结合,提出了基于非线性误差的信息熵概念.非线性误差的信息熵可分为时间信息熵和空间信息熵,其不仅可用来估计系统整体和各分量的可预报性,还可分析系统各分量之间的联系和各分量对整个系统可预报性的影响.以Lorenz系统为例,本文还研究了非线性误差的信息熵在可预报性中的应用,给出了系统整体可预报性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无论空间信息熵分析,还是时间信息熵分析,Lorenz系统在两吸引子周围和运动空间边缘运动时,系统对初值的敏感性较小,可预报性较高且可预报期限较长.通过对Lorenz系统可预报性的实例分析,验证了非线性的误差信息熵理论在可预报性研究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尤其在估计系统整体可预报性方面,为下一步研究大气不同气象要素的联合可预报性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4.
武汉青山“砂山”粒度特征及其成因指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代表性的武汉青山“砂山”的粒度分析探讨“砂山”的成因。结果表明:剖面砂颗粒含量较高,平均达59%,粗粉砂约23%,细粉砂约11%,黏土含量少。粒度参数特征与典型沙丘砂一致,频率分布曲线为双峰,概率累积曲线为两段式,部分层位三段式,跃移质含量高,显示风积成因,C—M图及结构参数散点图与河流沉积物差别明显,判别分析结果正负夹杂。综合看来,“砂山”是末次冰期时出露的河流沉积物经风力吹扬、搬运,在长江南岸堆积而 成。  相似文献   
75.
台风路径集合预报试验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基于T63L9模式,利用BGM法进行了台风路径的集合预报试验,并对集合预报中的一个关键技术—繁殖长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控制预报,利用增长模繁殖法制作的集合预报对台风路径预报的技巧水平有了很大提高。集合预报中采用不同的繁殖长度对台风路径预报效果有一定影响。繁殖长度取2 d和3 d集合预报效果相对于控制预报都有很大提高。繁殖长度取为2 d时,集合离散度较小,取为3 d时较合理,取为4 d时,离散度较大。对台风路径的预报采用集合选择平均后,繁殖2 d和繁殖3 d的集合预报系统的预报效果都优于控制预报。从综合集合预报效果分析,繁殖长度取为3 d更合适。当集合预报中繁殖长度取为3 d时,在预报的前3天,台风路径集合预报误差基本维持在100 km,第4天误差也只接近300 km。相对于控制预报,集合预报的改进率在预报的2~4 d基本超过了60%,甚至可达到70%。  相似文献   
76.
江陵地区全新世早期人类活动的孢粉记录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江陵剖面沉积物孢粉提供全新世早期人类活动的证据。早期人类活动始于6 200 a B.P.,人类大规模活动始于3 400 a B.P.。随着定居点扩大和人类活动加强,地表土壤侵蚀严重,入湖的陆源粗颗粒物质和营养物质增多。湖泊沉积物表现为粗颗粒含量迅速增加,各粒径波动频繁,TOC、TN和C/N的高值以及有机质δ13C的低值。2 500 a B.P.以后,沉积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由湖泊及湖沼堆积转化为洪水漫滩堆积,气候变干,人类逐渐撤离该地区。  相似文献   
77.
三峡水库蓄水前后,沿高桥断裂带发生了一系列地震活动。为了解断层泥特征与断裂活动的关系,在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对高桥断裂带内的断层泥进行X光衍射和粒度分布测试。结果显示,高桥断裂带断层泥的粘土矿物含量一般低于35%,并且主要矿物为不具膨胀性的绿泥石和伊利石|断层泥分维值在2.20~2.67之间变化,表明高桥断裂带的运动方式以粘滑为主。断层力学性质和断层泥分维计算均表明其具有分段性,结合断裂附近的地震活动认为,北东段较南西段稳定,但不排除高桥断裂带未来有发生中强地震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8.
利用数字高程数据和空间分析方法,提取三峡库首区长江支流的河长坡降指标(SL)以及标准化坡降指标(SL/K),对该区构造活动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水系发育主要受断裂构造、地层岩性和新构造运动的影响,在空间上存在一定差异性,说明研究区构造活动存在区域性差异。在不同岩性地区,特别是三叠系地层区,水系响应较为明显,这与地层的抗水流侵蚀强度有关。该区水系发育受断裂构造控制作用较小,但受新构造抬升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79.
2010年玉树超剪切破裂地震破裂过程反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讨玉树地震是否为超剪切破裂事件,利用Yagi的方法重新进行了此次地震震源破裂过程的反演。通过给定不同的破裂速度进行对比,发现当破裂速度为4.7km/s时,理论与实际观测结果拟合残差最小,且反演结果更符合实际。另据P波高频辐射能量包络反演,破裂传播速度在4.7~5.8km/s范围内,而该地区的剪切波速度则为3.0~3.6km/s,从而证明了此次地震超剪切破裂现象的存在。反演结果表明,此次地震在玉树段的NW和SE段形成了19和31km的地表破裂,而震中所在的中段由于隆宝湖拉分盆地的存在,造成了15km的未破裂区。超剪切破裂是造成SE段玉树县城遭受严重破坏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0.
本文利用边界积分方程方法,以基于三角形网格的全空间格林函数及离散积分核计算为基础,进行了最常见的弯折断层的破裂传播过程模拟.为了去除边界积分方程方法中格林函数计算存在的高度奇异性,研究采用分部积分等方法对动力学方程进行了重整化和离散化处理.地震力学过程可以被视为断层由静摩擦转为动摩擦的过程,对于震源破裂过程的动力学模拟,摩擦准则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采用常用的滑动弱化摩擦准则.计算引入Courant-Friedrich-Lewy比值来表达场点的影响,并控制计算的收敛性和稳定性.通过与典型算例的比对,检验了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地震破裂能否穿越断层弯折部位继续传播是震源动力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基于此,本文建立了多种理论弯折断层模型,模拟了断层弯折对地震破裂传播的控制作用,并通过改变断层周边初始应力场、断层弯折角度大小以及滑动弱化距离大小等来分析各个因素对破裂传播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断层面上初始破裂区域内外的应力越高,破裂越容易越过断层弯折部位继续传播;初始破裂区域半径越大,或滑动弱化距离越小,破裂也越容易发生,并越过弯折部位继续传播.同样的初始条件,断层弯折角度越大,断层弯折作为障碍体,对破裂传播的阻碍作用越显著.小的弯折角,其破裂传播过程与平面断层差别不明显,基本仍以椭圆方式对称向两侧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