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6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球物理   31篇
地质学   32篇
海洋学   6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1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7 毫秒
81.
华北石千峰群早三叠世晚期植物化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82.
华北二马营组底部一个新植物组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自强  王立新 《山西地质》1990,5(4):303-318,T010
  相似文献   
83.
疏勒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素分析——以安西县为例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在西北干旱地区,土地利用结构的合理与否对区域生态环境和经济建设具有直接制约作用。本文以安西县为例,对疏勒河流域主要土地利用类型耕地、林地、草地、荒漠化土地变化驱动力以及与土地沙漠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指出自然因素是制约土地利用水平和结构的基本要素,而人为因素对现代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作用更为显著。耕地面积的增加主要与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提高有直接关系,人口增长对耕地面积增加有间接促进作用。耕地面积减少则主要与人为不合理利用引起的土地荒漠化有关。在林地变化中,自然条件限制着该县森林发展,人为因素对林地变化的驱动作用大于自然因素的影响;草地面积减少主要是人为超载过牧和破坏的结果。此外,本文还根据数据分析并应用灰色关联度方法对导致当地土地荒漠化的最大驱动力进行判别。结果表明:引起该区荒漠化的最主要因素是超载过牧,其次是人口压力和农业开垦,区域气候变化对荒漠化的驱动作用要小于人为因素的驱动作用。分析指出,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管理,人为力量将成为优化干旱地区土地利用结构和提高生产力的重要驱动力。同时,提出了疏勒河流域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化调整的原则建议。  相似文献   
84.
西北干旱区土地荒漠化中人类活动作用及其指标选择   总被引:28,自引:5,他引:23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负效应在总体上导致以土地荒漠化急剧发展为主的生态环境质量显著下降是目前干旱区突出的矛盾。基于1994年的《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给出的土地荒漠化概念和干旱区的特点,划分土地荒漠化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探讨人类活动的涵义和特点,综合分析了土地荒漠化发展中人类活动因索,包括人类活动的驱动作用、人类各种活动方式的作用和人类活动的管理作用等。依据一定原则,构建出适用于干旱区人类活动对土地荒漠化作用的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多为量化指标并可反映人类活动的动态变化,可为人类活动在土地荒漠化中作用的进一步(定量)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5.
浙江缙云县大洋山石鼓尖花岗岩坑穴成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浙江缙云县大洋山石鼓尖海拔1477m,在其山顶花岗岩表面发现大量直径几十厘米至1m左右、深度10cm至45cm的坑穴。经对60处坑穴的形态量测发现,坑穴主要发育在山坡的NE和SE一侧;坑穴积水后出水口流向亦主要朝向NE和SE。对岩石标本的偏光显微镜和X荧光光谱鉴定分析发现,该处基岩为易风化、泥化明显的中细粒钾长花岗岩。该处年平均气温9.2oC,年降水量在1700mm以上,每年12月至翌年3月会经历4个月日气温在0oC上下波动的冰缘作用期,雨雪水冻融交替对基岩的崩解作用明显。该处位于夏季台风雨迎风坡(NE和SE坡)一侧,暴雨常伴随有10级以上大风。现场常可见风力吹蚀带动坑穴中细岩屑对坑穴内壁产生加速旋转磨蚀作用。上述研究表明,该处花岗岩坑穴形成的主要动力成因首先是冰缘寒冻风化作用,暴雨和山顶大风的风力吹蚀加速了坑穴的形成。观察表明,此种作用目前仍在进行之中,风向的转变是造成坑穴出现多种形态的主要原因。由于此处海拔距雪线尚有1500m高差,即使在第四纪盛冰期也仅是接近雪线高度,且因山顶无积雪屯冰的低洼地形,因此,第四纪“冰臼”成因说难以成立。  相似文献   
86.
On top of Shigujian Peak (1477 m a.s.l.) of the Dayangshan Mountain in Jinyun County, Zhejiang Province, large amounts of granite pits with diameters ranging from several dozens of centimeters to around one meter and depth from 10 cm to 45 cm are found on rock surface. These pits mainly appear on the NE and SE sides, and their drainage mouths are in the same direction. The identification results through micropolariscope and X-ray fluorescence spectrometer reveal that bedrock of pits is from middle to fine-grained moyite being apt to be weathered and modified. In Dayangshan region the annual mean temperature is 9.2°C and annual precipitation is over 1700 mm. On the one hand, there always experiences a period of periglacial action with temperature oscillating near 0°C for 4 months, i.e., from December to March next year. As a consequence, the freezing-thawing cycles may be remarkable to disintegrate the bedrock. On the other hand, the windward slope of Shigujian Peak meets typhoon of over force 10 on the Beaufort scale in summer, therefore, the blowing makes suspending sands or pebbles grind in swirling form. Based on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periglacial geomorphic theory, the pits on top of Shigujian Peak are attributed to freezing-thawing of periglacial action. Meanwhile, storm and strong wind accelerate the process. Observation shows that both the actions are still undergoing and variant directions of wind are the main cause for making different shapes of the pits. Because the top of Shigujian is 1500 m lower than the present snow line, some scholars considered that “glacial pothole” formed in the Quaternary is hard to work, even though in the Last Glacial Maximum (LGM). Foundation: Regional landform and landscape survey programme of the Zhejiang Institute of Geological Survey Author: Zhu Cheng (1954–), Professor, specialized in geomorphology and the Quaternary geology.  相似文献   
87.
通过对汶川8.0级地震的现场考察和分析,从震源破裂过程、破坏形式、抗震性能、地震动衰减特点、场地地震效应等方面,阐述了对汶川地震的发震过程和成灾机理的认识。在对汶川8.0级地震的震害特点反思的基础上,结合广东地区的地震环境和房屋结构特点,提出了本地区在震灾防御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相似文献   
88.
5月29日,上海长宁区新华路街道71街坊地块以46亿元的成交价刷新了上海今年以来的总价"地王"纪录。不久前,广州白云区同宝路14万平方米的居住用地,在遭遇12家房企近200轮举牌后,最终以总价186774万元、配建保障房面积6.68万平方米成交,这创下了广州实施"限地价、竞配建"以来的新高。地价直接影响房价,面对新的"地王",两地政府采取积极措施,保住宅供地,促房价稳定。  相似文献   
89.
1:50000数据库更新工程元数据设计与建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国家1∶50 000数据库更新工程元数据库设计方案和建库方法。在分析1∶50 000数据库更新成果元数据基础上,从应用需求出发,面向"符合标准、满足应用、适于共享"的元数据建库目标,采用XML技术归纳设计3种元数据应用模式和内容规范,制定元数据建库方法与流程,建设1∶50 000数据库更新工程元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建设完成面向管理应用的基于内网C/S结构的元数据管理系统,面向分发业务应用的基于内网B/S结构的浏览查询系统,面向共享服务的基于互联网的元数据服务系统,方便各类用户在不同场景查询使用1∶50 000数据库更新工程成果。  相似文献   
90.
基于WRF-IWEMS耦合模型对2016年3月1~9日发生在蒙古高原的强沙尘天气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着重模拟了尘源、粉尘传播路径以及粉尘扩散过程中浓度变化和影响范围,并采用卫星影像、站点监测数据与模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风沙天气过程的尘源分布在新疆哈密地区、阿拉善高原、中蒙边境戈壁地区以及浑善达克沙地部分地区,粉尘自源区分别沿河西走廊、贺兰山区、张家口等地扩散至华北和京津地区。蒙古高原土壤风蚀可使华北地区来自自然源的大气颗粒物PM10、PM2.5浓度分别达到1 000 μg·m-3、200 μg·m-3以上,还可使华北地区大气颗粒物浓度高于200 μg·m-3的天气持续48 h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